祝天文
摘要: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隋時官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在隋代歐陽詢的書法享有較高的聲譽,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歐陽詢還在“宏文館”教授書法。歐陽詢八體兼妙,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并稱“歐虞”。據(jù)資料記載:詢之書法初學王字,而險峻過之。傳說歐陽詢曾以重金購得王羲之教子習字用的《指歸圖》,日夜揣摩、刻苦鉆研。后來他又廣泛地學習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時吸取了當?shù)匾恍业拈L處,再融入隸書筆意,形成“剛健險勁,法度森嚴”的書風。后人以其書于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也稱“率更體”)。
關鍵詞:九成宮醴泉銘;書法欣賞;藝術特點
一、《九成宮醴泉銘》簡介
《九成宮醴泉銘》可謂歐體楷書的登峰造極之作;其書法風格上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wěn)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于正之趣?!毒懦蓪m醴泉銘碑》由魏征撰文,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fā)現(xiàn)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碑高2.7米,厚0.27米,上寬0.87米,下寬0.93米,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今石尚存,但剜鑿過多,已非原貌。傳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舊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碑身和碑首連成一體,碑首有六龍纏繞。正面隸書“九成宮醴泉銘”六個大字。
貞觀六年四月,刻成了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由魏徵所撰,碑文總共有二十四行,每行有四十九個字,碑額是由陽文篆的“九成宮醴泉銘”六個字。存于陜西麟游。留于后世的以宋拓為最多,最早的是明朝駙馬李琪收藏的北宋拓本,保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歐陽詢晚年做成《九成宮醴泉銘》,全碑在書寫過程中渾厚沉勁,意態(tài)飽滿。寫撇、捺多以圓筆為主,讓字看起來體態(tài)圓融又存流暢之感 . 寫彎鉤多以轉法為主,曲圓較長,能夠有力地將全字支撐起來。所有這些表現(xiàn)了歐陽詢想要把隸書溶于楷書的特點。因此《九成宮醴泉銘》碑也被譽為”三絕”碑。其碑布白疏朗,結體化長為方,點畫比較淳厚,用筆穩(wěn)健含蓄。原碑立于陜西省麟游縣博物館。
唐貞觀五年,唐太宗修復隋文帝的仁壽宮,將它改名為九成宮。第二年,唐太宗到九成宮避暑的時候,在游覽到宮中臺觀的時候,偶然發(fā)現(xiàn)有一個清泉在那里。太宗帝欣喜若狂,隨即下令讓魏征撰文,歐陽詢書寫而立一石碑。這便是”九成宮醴泉銘”。碑文記載了醴泉是怎樣來的。
二、《九成宮醴泉銘》的藝術特點分析
(一)風格構成的承前啟后
《九成宮醴泉銘》在初唐時期是楷書史上一件有著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從風格構成上講,其中既存在篆書和隸書的書寫筆意,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字源自于篆隸的筆法。碑中許多豎彎鉤的寫法,直接繼承了隸書的寫法。像“也”、“觀”、“九”這些字。
從造型上來說,明顯有《曹全碑》的寫法特點,如“亥”字。除此之外,同時還保留著晉、魏遺風,在筆意、氣息上又受到二王父子的影響。從“風”“源”“武”這些字,可以看出直接繼承了六朝和魏碑的筆法結構形式。如《張猛龍》、《龍門造像》《張黑女墓志》等。它的問世,對后來楷書的影響深遠。
(二)《九成宮醴泉銘》的用筆特點
第一方面,棱角分明,方勁嚴整。該碑用筆還存在北碑的筆意,點大多以三角形狀為主,十分自然地處理了藏鋒和露鋒之間的關系;橫和豎起筆收筆、鉤的挑鋒和捺的尾端,還有轉折的地方多用頓挫之法,方折處十分有力,方肩硬朗。但要注意方中帶圓,方圓融合,忌劍拔弩張,而忽視秀潤儀態(tài)。如“鉅、間、陽、逾”。
第二方面,筆畫勻稱,勁中含潤。該碑有著粗細勻稱的筆畫,清秀挺健,運筆緩慢沉穩(wěn),不像顏體和柳體筆畫粗細對比明顯,但每一個簡單的筆畫當中又不失變化,避免了給人以刻板單調的感覺。碑中橫畫有著嚴謹?shù)牟寂?豎筆多以背勢為主,彈性力度大;撇存在彎度,多見直捺;豎和撇都出現(xiàn)腰細現(xiàn)象,瘦勁挺秀。
第三方面,凝重含蓄,高簡渾穆。該碑有著沉穩(wěn)內斂的用筆。橫畫和豎畫起筆和收筆的時候多用藏護之法;出鋒的時候鋒尾比較短,將鋒芒藏起;寫鉤時先頓筆挫筆后平推筆鋒作小平鉤,不作長鉤;有些撇或豎在收筆回鋒的時候有些像鉤,筆勢十分凝練;右拋鉤借用隸書書寫“雁尾”的方法,舒張飽滿,古樸蕭散,別具神韻。
第四方面,點畫置換,正中求變。該碑置換點畫,富于變化,有另一番趣味,別具一格。比如說吸取漢朝隸書的筆法,用橫豎代替點的寫法,凝重樸厚;又借魏碑的書寫筆勢,點用短撇代替,方勁有力(如“戈”右上點);還參考了行書的書寫筆意,用點來代替橫豎,活潑靈巧(如框形中的短橫、短豎)。
(三)《九成宮醴泉銘》的結構特點
a.左右背勢,體態(tài)頎長。歐字結體多以收斂之勢為主,豎大部分左右相背,腰細瘦健,中宮稍微緊湊一點,而上下部分卻伸頭露足,“若春筍之抽寒谷”,體勢雖顯得瘦硬清寒卻又灑脫靈動。如“儀、潤、井、趨”。
b.形斂勢放,舒活開張。該碑雖然主體看上去收斂但卻并不缺少舒朗開放的態(tài)勢,字中的長橫或長豎、長捺、鵝浮鉤等主筆拉長了取勢(特別是向右擴展較長),中宮間距、留白適宜,結體緊而不拘。如 “谷、緯、往、堯”。
c.斜正變換,平中寓險。該碑結體十分嚴謹,卻偶爾會出一些欹斜險勁之筆,充滿奇趣。正斜能夠相映,化靜為動,并于倚靠、俯仰、牽制、向背、避讓、呼應等運動變化中尋求力的平衡,達到“既知險勁,復歸平正”的境界。如“功、致、瑞、沉”。
d.大形規(guī)整,小處求活。該碑有規(guī)整的外形結體,有平正之態(tài),但卻非常注意回避相同的地方追求不一樣的地方,能把局部的靈活穿插于整體的端莊之中。對字體和點畫采用繁簡、置換、挪移、增減等手法,進行異體變形,能于法度中求變化,于細微處現(xiàn)精神;并蘊含行書筆意,多有率意、飄遠、靈便之筆。把橫豎變成點、勾畫生出隸書之意、點畫間顧盼俯仰,神氣充腴,使體勢整齊而不板滯,佳構時出。如“無、嶸、與、徒”。
總之,歐體雖然用筆方折瘦勁,結構緊束峻宕,但卻內含秀骨,筆勢舒張,不失潤味,臨習時切勿夸張失度,專事方勁,一味緊束,導致刻板生硬,有骨無肉,成拘謹寒乞。而要險潤融合,方圓兼施,收放得勢。要苦練妙悟,把握好“摹形”與“寫神”的切合點,努力做到“形神兼?zhèn)洹薄?/p>
(四)就《九成宮醴泉銘》的結構特點進行仔細分析
a.避就
避就,就是避免筆畫、字形結構形狀之間出現(xiàn)重復。比如說字的疏、密、遠、近、險、易等?!靶А弊钟袃蓚€長撇,一個撇厚重飽滿,另一個撇處理為蘭葉撇?!百|”的上面有兩個“斤”字,寫的時候注意避免重復?!坝巍弊值钠?,捺畫既然向外延伸,那么上面起筆的一點,就寫成長點。
b.頂戴
頂戴。就像人們頂著東西行走一樣,如果上下想要保持平衡,不要發(fā)生傾斜。就必須上下統(tǒng)一協(xié)調。如“響”“鑿”“麗”三個字,從上邊到下邊,從高處到低處,輕重沒有發(fā)生傾斜,這樣才能做到字形四平八穩(wěn),協(xié)調一致。
c.向背
向背。就是指字的左右結構兩部分的相對呼應的關系。如“閑”的兩邊的豎向外微弓,這樣叫向背。還有“圖”“東”兩字都體現(xiàn)了這種關系。
d.主筆
每個字都是由不同的筆畫構成的,不同的筆畫所起的作用不同,當然要有輕、重、主、次之分。其中決定字形整體偏正的一筆稱為主筆。
e.排疊
有些字的筆畫比較多,點畫、橫畫容易成疊、成排出現(xiàn)。這就要求把主筆舒展開來,收斂筆畫比較多比較小的筆畫。否則是筆畫看起來比較密比較煩瑣。
f.平正、險絕
寫字最重要的是保證字的平正,平穩(wěn)?!毒懦蓪m醴泉銘》的結體是從平正中現(xiàn)險絕。比如說把“玉”這個字的最后一個橫故意寫短,這樣就為最后一筆點留出了空間,和以往“玉”字的寫法不同。不僅把這個字處理的有平正之態(tài),還存在險絕之意。類似情況還有“宮”、“飲”等字。
g.意連
意連,是之在一些字中存在點畫散布的現(xiàn)象,雖然是楷書,卻也存在行書的筆意,點畫于點畫之間,沒有隔絕、起伏照應,雖然筆斷而意連,雖然疏遠而不離。如帖中“之”“心”“以”等字。
h.覆帽
覆帽。就是它直白的要表達的意思,把帽子覆蓋在頭頂上。在書寫這種字的過程當中,一定要使上下勻稱,不能發(fā)生偏倚。如“云”“郁”“營”。
i.補空
是指把字的空白處填滿,讓它的結構看起來圓滿方正。如果不這樣做,就會導致一個字的上下部分分層、字形歪斜,不存在穩(wěn)定性的感覺。拿“甚”字來說,把上半部分寫得平整、穩(wěn)定,兩豎穿過長橫,來補上下面部分的空白部分,使整個字看上去疏密得當,空間布白均勻、和諧。在書寫“臨”這個字的偏旁“臣”的時候,上面部分為實,下面部分為虛。把左面的那一豎故意拉長,來彌補左下角的空白,是整個字看上去方正、飽滿。
j.相讓
相讓。是指為了使整個字看上去有均勻的分布空間,疏密得當。書寫更加簡單容易、美觀,就對字進行稍微修改。把其中的部分點畫進行移位或者是刪除。如“德”字把“心”字底上面的一橫省略掉,左邊偏旁的豎稍微向外取勢,為“心”部左邊一點留出空間,以達到險中求穩(wěn)?!傲鳌弊謱⒂疑戏降囊稽c省略掉,使整個字看起來更加方正平穩(wěn)。
當然,用今天的觀察方法,也還可以從中特別強調一點:傳統(tǒng)說法中,往往把歐陽詢和虞世南的楷書分為南北兩派,這樣分大概多是基于筆畫方和圓的區(qū)別上,未嘗不可,但卻掩蓋了另一個重要的線索:其實歐陽詢和虞世南并非那么涇渭分明,在用筆和結構方面,二者都是出色地發(fā)揮了二王書法的形式優(yōu)點,那種把虞世南書和智永書并為一派的說法,抹殺了虞書和智永之間的潛在鴻溝,那就是智永的楷書已經受到經生字的影響,涂上了勻稱、平正的濃厚實用色彩,而虞卻積極體現(xiàn)了“不平、不勻”的藝術特色。因此,我們在觀察《九成宮》的時候,應當和虞書《孔夫子廟堂碑》、歐陽通書《道因法師碑》同看,找出他們所共有的那個閃光點來。
參考文獻:
[1]蔡邕.《筆論》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