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工筆面首先是從白描開始的,白描通過以線造型的方式,在中國畫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是中國畫的基礎,也是中國畫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觀察歷代的優(yōu)秀線描作品,在用筆用線上面都啡常有講究。
關鍵詞:白描;以線造型;骨法用筆;聚散安排;構圖組合
一、白描與線
白描是通過濃淡不同的墨,運用或長或短,或曲或直,或粗或細的線條去表現(xiàn)對象的。
通過以線造型的方式,可飄柔婉轉,亦可以剛勁有力。線的語言形態(tài)不管是在工筆花鳥畫或者是工筆人物畫中,線都是極其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八十七神仙卷》中根據不同的描繪對象,最主要運用鐵線描,行云流水描,游絲描等來表現(xiàn)其質感。運用散點透視和線條相結合,表現(xiàn)了畫面的虛實關系和空間關系。其“實接”和“虛接”兩個表現(xiàn)手法搭配使用,讓線條組織變得虛實相生,氣韻生動。
二、骨法用筆與線
骨法用筆首先是在謝赫的《六法論》中提出的,后人在其高超的藝術概括中不斷地實踐與探索。骨法用筆也能夠體現(xiàn)線條的高度和深度,線條“骨”而有“力”才不會出現(xiàn)飄而不穩(wěn),虛而不實,板而不結的現(xiàn)象,線條才會具有張力和表現(xiàn)力。《八十七神仙卷》是骨法用筆的杰出性代表作品,在全卷中,無論是人物的衣紋還是人物頭飾或者是祥云,幾乎都是通過中鋒用筆的方式,均勻用力地提按頓挫,完美的表現(xiàn)線條。
三、以線造型
(一)形神兼?zhèn)?/p>
《八十七神仙卷》的藝術魅力絕不止于用筆與線條的組織,在它的“氣韻生動”與“骨法用筆”之下,是它在處理對象具體的結構、形體時所運用的造型觀。用線條來塑造體積,這種造型手法需要作者對于描繪對象具有準確的形體概念,運用高度概括而簡練的線條準確無誤的塑造對象。
線條的婉轉曲折以及流暢程度反映了一個人的心性和狀態(tài),在浮躁的狀況下畫不出優(yōu)質的線條,所以藝術與生活是息息相關。與西方運用光影和塊面塑造體積相比,中國畫是通過線條以達到以形寫神的目的?!栋耸呱裣删怼穼τ谝跃€造型達到了極致的地步,各個人物造型嚴謹而變化,蘊含了“形”的感受理解和審美處理;并借由“線”的提按折轉、疏密、虛實等筆法。
(二)細節(jié)裝飾
在《八十七神仙卷》樂隊中,分別有幾位彈琵琶、擊鼓、吹長笛、吹簫的樂女,她們的發(fā)型發(fā)飾都各有不同,用短線表示,細膩精致但又不至于煩瑣,和服飾的長線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形態(tài)更加的豐富生動,且位置安排,眼神,動作姿態(tài)各不相同,給人以整齊劃一的感覺,她們的體態(tài)容貌也是不同的,體現(xiàn)了各自不一樣的形象和氣質。線與線之間有規(guī)律的取舍,和梳理,顯得畫面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全卷人物的位置經營,高矮不同,聚散不同,空白形不同,視覺中心也在發(fā)生變化,給畫面帶來了韻律和節(jié)奏。
(三)組合構圖
分析《八十七神仙卷》的構圖手法,它非常具有科學性和典型性,也是在中國畫構圖中十分常用的構圖形式,如安排幾個人物以橢圓形組合的手法,在圖形上,它讓人物的組合不再松散在視覺的效果上,它能達到使觀者的注意力在此范圍內駐留,形成一定的視覺中心,而在全卷中通過視覺中心的轉換來區(qū)分幾個不同的場景。在畫面中常見的組合方式還有三角形的組合方式。以三角形、橢圓形、和圓形的排列組合變化。這樣精心地安排,巧妙地構思,讓整幅畫的構圖更加生動完美。
(四)聚散安排
《八十七神仙卷》畫面的聚散、疏密組織恰到好處,有人物的組合,衣紋服飾的組合,器物的組合,有的密不透風,有的空曠舒朗,而此種的疏密組合的對比,使得畫面有聚有散,產生富有韻律的節(jié)奏美感。在畫卷中若隱若現(xiàn)的前后欄桿,在構圖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它前后貫穿了整個畫面,既讓畫面擁有層次感,又使得畫面人物的組合之間有橫向的聯(lián)系。而仙女手中的各種蟠旗和寶瓶等物,則在畫面的縱向上對空間進行分割。它與縱向的欄桿共同在《八十七神仙卷》里,共同起著經緯畫面的作用。在橫向和縱向之間的分割上做到了相互呼應,這樣的構圖雖然人物眾多,組織關系復雜,但并沒有產生松散、零碎感覺的內在構圖因素。這種橫與縱之間的交叉變化和組合,使得《八十七神仙卷》具有更高的美學價值。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八十七神仙卷》中,中國人物畫在造型層面上牽涉到的各個因素進行了剖析與研究,得出在人物畫在用線造型上的運用,在構圖上巧妙地運用組合構圖的形式,在疏密聚散上面斟酌、取舍和變化,在細節(jié)裝飾上面豐富生動,表現(xiàn)了白描的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涔欠ㄓ霉P的特點,它的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在于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千絲萬縷的關系,是中國人觀照對象、自然的精神反饋。
參考文獻:
[1]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徐悲鴻,作.徐悲鴻藝術隨筆[M].王震,編.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4]石濤,作.苦瓜和尚畫語錄[M].周遠斌,點校纂注.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5]蔣驥.傳神秘要[M].中華書局,1991.
作者簡介:劉寧,四川輕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