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凡
摘要:我國的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境內,是東北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以漁獵為生,因為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音樂文化主要以口口相傳為主,加之赫哲族擁有豐富的民俗特色,這些也集中反映在他們的音樂活動中,本文對二者進行介紹和分析,為大眾呈現(xiàn)赫哲族特有的藝術形態(tài)。
關鍵詞:黑龍江;傳統(tǒng)民俗與音樂;赫哲族
一、赫哲族簡介
赫哲的意思是指“下游,東方”,因而赫哲族,指的是東方的人,赫真。赫哲族是我國東北地區(qū)歷史悠久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民族語言是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赫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沒有本民族文字,通常使用西里爾字母來記錄語言,在歷經(jīng)數(shù)代與漢族的雜居之后,漢語成了這里通用的語言。赫哲族歷來有圖騰崇拜的傳統(tǒng),薩滿教曾經(jīng)是那里的全民信仰。赫哲族在過去以漁獵生活為主,所以他們的民俗習慣也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二、赫哲族傳統(tǒng)民俗
(一)特色建筑——木克楞
在赫哲族的村落里,基本上看不到磚瓦,因為他們的房屋主要以木制為主,他們最有特色的建筑叫木克楞。在傳統(tǒng)社會,常年住在山洞里的赫哲族,慢慢地發(fā)現(xiàn),自己身后被白雪覆蓋的長白山上長著很多結實的松樹,因而他們將松樹砍來,再把圓木兩端鑿刻成凹槽,然后相互咬合疊加在-一起,搭成房屋的木墻,再將松木鋸成短的木段,加工成木板瓦,覆蓋在屋頂上擋雨,再將一根完整的木材掏空成簡狀立在屋外做煙囪。這種木質房屋在當?shù)乇环Q為“霸王圈”,不但堅固還能抵御冬天的寒冷。
(二)特色服飾——魚皮衣
魚皮衣是赫哲族獨有的服飾,赫哲族人居住的地方主要是集中在松花江、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三江平原邊,江里盛產著很多種魚類。同時,赫哲族人基本很少打獵,而且不會種地,因而他們靠捕魚養(yǎng)活自己,最關鍵的是穿用魚皮制成的衣服,又叫作魚皮衣,魚皮衣的歷史較為悠久,當前是受保護的民間工藝品。對于魚皮衣的制作來說,制作的工藝較為復雜煩瑣,在制作魚皮衣的過程中,首先,要把鰱魚、鯉魚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干后,把魚鱗去掉,再用木棒反復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然后用魚骨頭打磨出的針,穿過魚線,最后將揉制好的魚皮按照魚鱗的順序、魚鱗的紋路,藝術性地拼縫、剪裁,這樣一件魚皮衣就做成了。赫哲族的男男女女都喜歡穿魚皮衣,因為它結實、耐穿,冬天穿上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并穿個4、5年都不會壞,是大自然恩賜的禮物?,F(xiàn)在的赫哲族人在冬天里,穿棉衣比較普遍,但在打魚的時候,還會穿魚皮衣。
(三)特色飲食——生魚
早期的赫哲族人,并不會種植,他們擅長捕魚和打獵,因而主要是以魚和一些動物作為食物。又因為赫哲族人主要是居住在三江地區(qū),他們最主要的食物來源就是魚類,赫哲族人擅長各種魚類的加工。赫哲族人有吃生魚的習慣,對于吃生魚的方式有多種,最常見的就是拌菜生魚,需要將活魚中的血全部放干,之后將魚肉剔出來并切成絲,再加上一些蔥、姜、蒜、辣椒、醋以及鹽,就可以直接吃了。第二種是將剔出的魚肉進行切片,之后蘸取醋或者鹽直接生吃。第三種是將魚肉穿在柳條并插在地上,用火來進行燎燒,進而使得魚肉達到了三四分熟,之后蘸取醋來直接生吃。對于赫哲族人來說,既有生食,也有熟食,魚松,燉煎魚以及燉一些肉類。赫哲族人對待貴賓的最高禮儀就是吃生魚。隨著時間的推移,赫哲族人學會了種地,食物逐漸地由生食變成了糧食,最愛吃的食物就是將切塊的魚肉與米一起下鍋之后再添加鹽來調味,最后煮成稀飯。
(四)特色剪紙——魚皮剪紙
赫哲族婦女都有嫻熟的剪紙技術??梢灾谱鞒龈鞣N各樣的裝飾圖案。但是因為赫哲族的生活環(huán)境和基本的物質條件,只能是利用“魚皮”來進行制作,所以就出現(xiàn)了“魚皮剪紙”。這種剪紙主要以各種動物作為主體,例如鹿圖騰,鷹圖形,龍圖形等。并且均是正側面的動物剪紙,可以對服飾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赫哲族的剪紙并不是作為獨特的藝術而供人觀賞,而主要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剪紙,是屬于刺繡的花樣,也就是將剪出來的圖案作為基礎,進而來制作出更多的圖案,而這些圖案,既可以縫制在服飾中,叫作“貼花”,或者是應用花線來將貼在服飾中的圖案進行縫制,借助花線來將圖案包裹,進而具有了立體的視感,又叫做‘包繡。有些赫哲族人還會在剪下來圖案進行涂顏色,進而對剪紙進行了再次創(chuàng)造,總的來說,赫哲族人剪紙藝術,是將剪紙,刺繡以及繪畫融合為一體的綜合藝術。
(五)特色交通工具——雪橇
在傳統(tǒng)社會,赫哲人冬季最常見的出行方式是狗拉雪橇、滑雪板以及馬爬犁等;而在夏季中選擇的是樺皮船、舢板船、獨木舟以及“快馬子”等,出行簡單?!捌淇祚R以樺皮為之,長丈余,寬約二尺,兩頭漸窄,才容一人,其快如風”的話中,說的就是指樺皮船。狗拉雪橇少則是三四只狗,多則是幾十只狗來拉撬,在茫茫雪原上疾行如飛,蔚為壯觀。樺皮船大的需十余人劃槳,輕便的如“樺皮快馬”船,一人即可扛起,劃行靈巧,是叉魚和傳遞信息的得力助手。而馬,就是赫哲人在狩獵和運輸物品中最佳的選擇。
三、赫哲族音樂
赫哲族具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歌舞音樂,不管是樂器還是音樂種類都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尤其是與薩滿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比如代表樂器——溫特。溫特是一種手鼓。在傳統(tǒng)農耕社會,它就是赫哲人在薩滿祭祀儀式中常使用的一件“神器”,同時也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樂器。在赫哲人的傳說中,薩滿神是借助雷的力量,驅魔斬妖,懲惡揚善。鼓就是雷的化身,是有召喚神靈的神秘力量。溫特是一種木制邊框的單面鼓,鼓面很大,直徑有82厘米,上面一般蒙上魚皮,鼓身是上圓下尖的鵝蛋形,還會刻上各種動物的圖案,這種造型在薩滿鼓中并不多見。除此以外,還有短小一些的圓形、橢圓形的溫特。不過由于赫哲族人的數(shù)量在逐漸地減少,使得溫特的演奏方式也在慢慢失傳,只能在古籍文獻中看到一些記載。在早年歲月中,一旦遇到重大的節(jié)日,鼓手們紛紛地敲打著大大小小的溫特,場面熱鬧非凡。
赫哲族音樂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具有濃厚的漁獵文化的特色。內容多與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有歌頌家鄉(xiāng)美麗風光的、有表現(xiàn)宗教祭祀活動的,節(jié)奏規(guī)整,以五聲音階為主。曲體多為單樂段結構。根據(jù)不同類型音樂的特點,大致可以將赫哲族音樂分為“嫁令闊”“赫呢哪”和“依瑪堪”三類。
(一)嫁令闊
“嫁令闊”是赫哲族的一種民間歌曲,音樂輕柔悠揚、舒緩流暢,以贊頌自然風光,贊美美好生活以及表達愛情為主要內容,歌詞多是觸景生情的即興之作。曲調輕柔悠揚、婉轉流暢,節(jié)奏規(guī)整,以五聲調式為主,常用的是宮、羽、徵調式。耳熟能詳?shù)摹稙跆K里船歌》就是根據(jù)“嫁令闊”譜寫的歌曲,不但在當?shù)貜V為傳唱,也成為全國人民熟悉和喜愛的歌曲,此外還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謝毛主席 》《我們坐狗爬犁去找你》《大頂子山》 等等都是嫁令闊的代表作。
(二)赫呢哪
“赫呢哪”是在赫哲族廣泛流傳的民間小調,因為歌曲開頭都以“赫呢哪”起首,因而得名。這類歌曲曲調通俗短小、活潑輕快,主要用來表現(xiàn)歡樂喜悅的心情。赫呢哪沒有固定歌詞,都是即興填詞演唱,像親人狩獵歸來,族人歡聚一堂,這種其樂融融的氛圍時,大家就會唱起“赫呢哪”小調,赫呢哪既可以用在樂曲的開始也可以用在樂曲的結束,甚至可以在曲中充當襯詞使用,總之十分靈活,它的曲調也是以五聲音階為主,多使用2/4拍。
(三)依瑪堪
在赫哲族的音樂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依瑪堪”,已經(jīng)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耙垃斂啊笔呛照茏宓囊环N說唱文學,作品篇幅大多較長,最長的可以連續(xù)說唱幾天幾夜。演唱者往往結合當前景物,觸景而發(fā)、即興說唱,表演時多為一人演唱,沒有樂器伴奏。講唱者們通常借助夸張的想象、豐富的民間口語、生動的比喻,來模擬各種人物和動物之間的對話,模仿得惟妙惟肖,使得聽眾就仿佛身臨其境。其中,大多數(shù)的依瑪堪作品講述的是古代氏族社會血親復仇以及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最常見的主人公是莫日根,他通過比武招親和搶奪的方式來擁有很多妻子。除莫日根外,還有的形象是薩滿和神鷹“闊力”。薩滿有善有惡,有男有女,具有非凡的法力,可以幫助各種英雄。其中,莫日根的妻子或姊妹,在危難的時候可變幻為威力無窮的神鷹“闊力”,幫助莫日根戰(zhàn)勝敵人。有時甚至比莫日根還強大,戰(zhàn)勝莫日根戰(zhàn)勝不了的敵人。在“依瑪堪”作品中,不僅描寫了英雄莫日根克服千難萬險戰(zhàn)勝強敵的場面,而且還描寫了狩獵、宴飲、娶親、結義、祭神等場景,反映了赫哲族古代生活狀況,依瑪堪的語言樸實無華,具有深厚的感染力。
四、結語
可以看出,赫哲族的音樂與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民俗文化息息相關,不管是民歌、說唱音樂還是舞蹈音樂都以赫哲族的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汲取養(yǎng)料。不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生產模式的改變,這種“原生態(tài)”的音樂形式也面臨漁業(yè)文化逐漸消失而失去生存土壤,像依瑪堪說唱音樂就正在瀕臨消亡的險境……面對赫哲族的傳統(tǒng)音樂,如何在保護中求發(fā)展,在堅持傳統(tǒng)的基礎上再創(chuàng)新,是我們今天的音樂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志權.赫哲族民歌淺談[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02):122-124.
[2]張敏杰,李偉國.“烏日貢”大會與赫哲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05):98-103.
[3]黃永剛,黃任遠.赫哲族的飲食[J].黑龍江史志,2004(01):45-46+6.
[4]祁海燕.赫哲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J].北方音樂,2013(12):151.
[5]劉雪英.赫哲族“伊瑪堪”的音樂結構[J].中國音樂,2010(04):116-121+189.
[6]劉雪英.赫哲族“伊瑪堪”的生存現(xiàn)狀[J].中國音樂,2010(01):125-128.
[7]黃敏姣.淺談赫哲族民歌“嫁令闊”[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27(04):76-77.
[8]張一凡.從赫哲族音樂考察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中國音樂學,2006(0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