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活著》談電影與文學的融合及差異

    2019-10-11 07:15:36林雨馨
    文化產(chǎn)業(yè) 2019年10期
    關鍵詞:鳳霞福貴悲劇性

    ◎林雨馨

    (貴陽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2)

    同文學、繪畫、雕塑、音樂、戲劇、建筑等藝術相比,電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卻又與文學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這種關系產(chǎn)生的原因就是電影與文學都同屬于敘事藝術的范疇,電影與文學(尤其是小說)都是在“講故事storytelling”的過程中實現(xiàn)同觀眾和讀者溝通的藝術形式。既然電影和文學同屬于敘事藝術,那就都離不開時間、空間、人物和事件等要素,這些要素把電影與文學緊密結合在一起,以文學作品為基礎對其進行電影改編成為電影創(chuàng)作中最常見的手段之一。

    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藝謀曾說過:“我們研究中國當代電影,首先要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因為中國電影永遠離不開文學這根拐杖??粗袊娪胺睒s與否,首先要看中國文學繁榮與否。中國有好電影,首先要感謝作家們的好小說為電影提供了再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1]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已經(jīng)成為電影導演和編劇的慣用模式之一。在中國,運用這種模式最成功的導演就是張藝謀,張藝謀的早期電影《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等,讓他在各大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獎無數(shù),也讓張藝謀正式成為享譽國際的中國導演[2]。《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長篇小說《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活著》改編自余華的長篇小說《活著》。

    像《紅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這些由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對小說的時空設置、人物形象及故事脈絡等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但電影《活著》中基本的敘事氛圍同原小說相比有較大的差異。

    一、小說《活著》與電影《活著》

    作為一部以“死亡”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余華的《活著》似乎并不是很適合改編成電影。導演考慮到電影的大眾性特征,考慮到大部分觀眾的情緒,在電影中淡化了原著小說的“死亡”氛圍,強調(diào)了人生中無處不在的“希望”。

    余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發(fā)表于1993年,次年就被導演張藝謀改編成電影《活著》搬上大熒幕。電影《活著》于1994年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得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等獎項,并在1995年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中榮獲最佳外語片獎。

    在韓國,《活著》被翻譯成“人生??”,在歐美國家被翻譯為“LIFETIMES”?!叭松??”和“LIFETIMES”的翻譯說明了小說和電影是在講述主人公一生的經(jīng)歷,但這兩種翻譯都不能完整的表達這部作品真正的含義。“活著”就是不死,正因為不死,人才能面對生活的喜怒哀樂,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沉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但“活著”才是人生最基本的信念,因為比起死亡,活著需要莫大的毅力和勇氣,無論面對任何挫折、困難、甚至是屈辱,只要能活下去就是值得尊敬的。

    小說和電影以中國內(nèi)戰(zhàn)和新中國成立后歷次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jīng)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跌宕起伏的命運。雖然小說和電影的故事脈絡大致相同,但小說和電影的主題發(fā)生了根本上的改變。原著小說以“死亡”為主題,表達了生命的無常與堅強,電影則以“希望”為主題,強調(diào)生命無論經(jīng)歷怎樣的痛苦和失望,都不應放棄對未來的希望。

    二、死亡悲劇性的轉(zhuǎn)換

    小說的名字是《活著》,講述的卻是關于死亡的故事。小說中的死亡大部分都是由自身悲劇所造成的必然結果,而電影中各人物的死亡則轉(zhuǎn)換成人物面對無常命運時的悲劇性,其中,最能體現(xiàn)這種悲劇性轉(zhuǎn)換的是主人公福貴的兒子有慶和女兒鳳霞。

    小說中,有慶是在為縣長夫人獻血時被抽了過量的血,最后休克致死的??h長夫人因為難產(chǎn),需要相同血型的血液,有慶為了積極表現(xiàn),主動要求醫(yī)生抽自己的血,抽血的醫(yī)生也為了自己的政治表現(xiàn),不顧有慶的身體狀況,最后導致有慶休克而亡。

    在20世紀50年代,縣長在群眾眼里是至高無上的政治人物。有慶這個孩子把能為縣長夫人輸血當作自己的光榮,放學后,有慶主動跑到醫(yī)院為縣長夫人獻血,醫(yī)院的醫(yī)生們?yōu)榱吮磉_對縣長的尊敬,不顧及有慶的身體,最后導致他的死亡。

    雖然醫(yī)生的行為直接導致了有慶的死亡,但一開始主動獻血的卻是有慶自己。有慶在學校接受的教育就是把政治人物當作英雄來膜拜,而這種崇拜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本該放學回家的有慶主動跑到醫(yī)院,這個行為讓有慶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死亡。有慶的死亡帶有強烈的時代的悲劇性特征。

    與小說不同是,電影將小說中有慶因時代造成的死亡悲劇轉(zhuǎn)換成一場意外事故,讓有慶的死亡變得更容易被觀眾理解和接受。

    電影中沒有明確出現(xiàn)有慶死亡的場景,而是在大家送回有慶尸體時,通過他人的敘述觀眾才得知有慶的死亡經(jīng)過。電影把有慶的死亡時間背景放在了大煉鋼鐵時期,為慶祝鍋爐煉出鋼鐵,有慶家向周圍鄰居送餃子,由于連夜送餃子,有慶整夜沒有睡覺,第二天上學時,疲勞的有慶靠在墻邊睡覺,倒車的區(qū)長撞翻了墻壁,掉下來的石塊砸死了睡覺的有慶。

    雖然電影中有慶的死亡同當時的歷史時代依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比起原著小說來說,其中的悲劇性被明顯弱化了。由于有慶死亡悲劇性的轉(zhuǎn)換,電影觀眾可以對有慶的死亡展開諸多的想象,例如,如果有慶第二天沒有上學,他可能就不會死(困倦的有慶本來不想去學校,主人公福貴怕造成不好的影響,背著兒子到學校);如果有慶沒有在那面墻角睡覺,他可能也不會死。正是由于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偶然,觀眾在面對有慶的死亡時,減輕了小說中有慶的死亡所帶來的沉痛與悲哀。

    小說中有慶的死亡是時代的悲劇,電影中則悄然轉(zhuǎn)換了這種悲劇,讓有慶的死亡更接近于一場偶發(fā)事件。電影中福貴女兒鳳霞的死亡有更多的可能性,其死亡的悲劇性進一步被弱化了。福貴在解放前被抓去當兵的時候,女兒鳳霞因為生了一場大病變成了聾啞人,經(jīng)歷了少年時的苦痛后,鳳霞嫁給了同是殘疾人的二喜,但不幸的是,鳳霞因產(chǎn)后大出血,死在了產(chǎn)床上。

    小說中鳳霞大出血后,醫(yī)生對她進行了積極的救治。作者通過小說中對醫(yī)生救治場面的描寫,想要告訴讀者,鳳霞的死亡與一切外在因素無關,而是她自身的悲劇宿命。小說中,宿命決定了鳳霞這個人物最終的死亡結局。

    小說僅用一段文字就敘述了鳳霞的死因,而電影中則增添了大量的內(nèi)容對鳳霞的死亡進行補充和說明。電影中,鳳霞的死亡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拔母铩睍r期的醫(yī)院里只有一些實習生為病人進行治療,而為鳳霞施行接生手術的也是一些經(jīng)驗不足的學生。

    就像電影中福貴說的那樣,如果自己沒有給教授吃那七個饅頭,教授或許就能挽救鳳霞的生命。電影的改編為劇中的主人公和觀眾們提供了諸多可能性,轉(zhuǎn)換了鳳霞從始至終的悲劇命運。小說中,鳳霞這個人物只能面對宿命般的死亡,而電影中,鳳霞雖然無法避免死亡的命運,但這個人物擺脫了小說中的悲劇宿命,充滿更多的可能性。

    電影弱化了有慶死亡的悲劇性,也為鳳霞這個人物的命運設計了無數(shù)的可能性。原著小說強調(diào)了人類死亡的必然性,在疾病、饑餓和時代大環(huán)境面前,死亡是一種宿命;而在電影中,導演通過修改或增添部分情節(jié),弱化了小說中人物死亡的悲劇性,舒緩了原著小說中令人窒息的死亡氛圍。

    三、隱藏在悲劇命運下的希望

    真正的人生需要通過悲劇藝術來體現(xiàn),在余華的小說中,活著就是對苦難的忍耐。正如余華在小說《活著》的韓國版序言中說的那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雹傩≌f中,所有的苦難和不幸最后都壓在了主人公福貴一個人身上。在經(jīng)歷了身邊所有親人的相繼離世后,福貴選擇繼續(xù)忍耐命運帶給他的沉重與苦難[3]。

    主人公福貴用豁達的心態(tài)來面對命運給予的全部苦難,福貴的心態(tài)就是作者提到的“忍耐”。在命運的悲劇面前,人類沒有辦法和能力進行反抗和斗爭,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忍耐。在作者心里,這種對命運的忍耐和承受是中國人最明顯的特性之一,中國有很多描述這種特性的俗語,例如“好死不如賴活著”“螻蟻尚且偷生”等。除非疾病,天災等原因,否則中國人絕不會輕易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像小說中福貴對春生說的那樣:“你千萬別糊涂。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②

    小說通過沉重的死亡,來展現(xiàn)命運的悲劇和苦難。整部小說講述了8個人的死亡,他們分別是福貴的父母、妻子、兒女、女婿、外孫和他最好的朋友春生。小說里福貴說“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雹塾H人和朋友離世后,只剩福貴獨自一人在這世界上。

    四、小說與電影的人物結局對照

    通過下表可以看出,與小說不同,電影給予主人公福貴更多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讓他的人生不再只有苦難。電影對小說內(nèi)容的改編,改變了原小說中沉重的悲劇性風格,增添了對未來、對人生的期盼,滿足了觀眾對電影的期待。

    “從前,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yǎng)了一只小雞,雞養(yǎng)大后變成了鵝,鵝養(yǎng)大了變成了羊,再把羊養(yǎng)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fā)起來的?!雹芮懊媸歉YF的父親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小說和電影中,福貴把這句話告訴給自己的外孫,看似荒誕的語言卻包含了普通民眾對未來的美好希望,但結合小說整體的氛圍來看,這句話卻包含了更多的諷刺和無奈。人們總是把最單純、最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未來,企盼能擁有安逸的生活。然而,殘酷的命運不斷打破人們對未來的一切美好幻想。生活的擔子越來越沉,無法避免的悲劇使人們窒息在生命的苦難中,人們美好單純的希望反而襯托了現(xiàn)實的悲劇和殘酷。小說最后,福貴買了一頭老牛,給老牛取了和自己一樣的名字福貴。福貴每天帶著牛到地里干農(nóng)活,干活結束后就回家,福貴只是在周而復始的日子里獨自等待自己的死亡。

    小說末尾,福貴活著好像只是為了等待自己死亡的到來。福貴的身體雖然沒有死,但他心中卻是在殷切地盼望,等待自己的死亡,因為自己只有死后才能重新回到親人身邊,才能和他們葬在一起。小說的主題是通過沉痛的死亡來表達人們對于生活和命運的忍耐,電影則在小說的基礎上增添了人們對未來的幻想和期待。

    從電影的結尾部分可以看出,福貴一家人即使在遭受了一連串殘酷的打擊之后,仍然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福貴夫婦經(jīng)受了作為父母最難以忍受的折磨——“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但從唯一的外孫身上還是找到了活著的理由和期待。福貴的妻子家珍雖然身患重病,但仍然堅持每年同丈夫一起為兒女掃墓。父母早亡的女婿二喜在失去妻子鳳霞后把福貴夫婦當成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侍奉,鳳霞留下的唯一的兒子不僅承載了福貴夫婦的希望,也承載了自己的希望。

    小說里的福貴活著,但卻一直在期盼和等待死亡的來臨,因為他的生活早已失去了未來和希望;電影中的福貴活著,不僅活著,還要和妻子、女婿和外孫子一起有滋有味地活著。電影最后用嗩吶吹出的凄涼音樂配合福貴一家溫馨的畫面,既總結了命運給予這一家人的苦難,也透露出殘酷生活里仍然存在希望與未來。

    小說與電影的人物結局對照表

    五、結語

    余華用死亡敘述了一家人的悲劇性命運,在宿命般的悲劇面前,書中的人物沒有絲毫反抗的能力,所有人不得不按照命運的劇本演繹自己的悲劇人生。小說改編成電影后,電影弱化了小說中人物的悲劇性,讓人物的人生擁有諸多可能性。比起原著小說人物的悲劇宿命,電影的處理方式更容易讓觀眾與劇中人物產(chǎn)生共鳴,正是因為轉(zhuǎn)換了人物命運的悲劇性特征,電影才能自然的改寫小說人物的命運。電影最后相對溫情的結尾給以主人公福貴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這也是與小說《活著》相比,電影《活著》更容易被觀眾接受的原因之一。

    人生的終點是人人無法避免的死亡,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人生還沒有走到“終點”,“死亡”就已悄然而至,“死亡”來得如此突然,讓人措手不及卻又無可奈何。人類對自己命運的無奈與承受是原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而贊揚人類在面對自身命運時所產(chǎn)生的能量與希望,則是電影《活著》所要表達的主題。雖然電影的主要情節(jié)、人物性格特征和時代背景等要素與原著相差不大,但敘事主題的改變使電影和小說存在不可調(diào)和的差異,使電影與原著發(fā)生了一定背離。

    【注釋】

    ①翻譯:這本書的原名“活著”是一個充滿力量的語言。這種力量并非來自于吶喊或是攻擊,而是來自于忍耐,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xiàn)實賜予我們的幸福和痛苦,無聊和平庸。

    ②出自余華《活著》,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156頁。③出自余華《活著》,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180頁。④出自余華《活著》,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28頁。

    猜你喜歡
    鳳霞福貴悲劇性
    女性視閾下宿命論的悲劇性
    青年文學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29:19
    余華《活著》的人生底蘊
    文學教育(2019年25期)2019-11-26 21:52:48
    從“淳安女童失聯(lián)案”看新媒體的悲劇性事件報道
    傳媒評論(2019年9期)2019-11-16 09:25:38
    在痛苦中尋找希望
    美文(2019年10期)2019-05-09 02:11:42
    血和淚
    換親
    響鑼
    風雪
    論余華《活著》中的“活著”
    中學語文悲劇性作品的教學探討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9
    德兴市| 旺苍县| 南召县| 西乌珠穆沁旗| 巴林右旗| 呼玛县| 申扎县| 志丹县| 香港 | 建德市| 永胜县| 上杭县| 松滋市| 兰考县| 固原市| 梓潼县| 黄冈市| 车致| 南涧| 息烽县| 柳江县| 深圳市| 揭东县| 建宁县| 景东| 岱山县| 弥勒县| 新乡县| 资源县| 昭平县| 翼城县| 东平县| 淳化县| 龙南县| 区。| 托克托县| 佛山市| 宽甸| 栾城县| 华容县|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