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生,謝文乾
(興義民族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貴州 興義562400)
《孟子·滕文公上》有云:
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p>
對于其中的“翼之”,楊伯峻(1962)[1]、郭錫良(1999)[2]、楊逢彬(2017)[3]等諸先生均以“輔”“翼”同義,譯“輔之翼之”為“幫助他們”。王力先生注“翼”為“保護(hù)”,[4]蕭泰芳(1999)先生在談到此句時,支持前者觀點,他指出:
從辭例來看,“匡之直之”之“匡”與“直”同義,故“勞”與“來”亦當(dāng)同義。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十六》云:“勞來,雙聲字,‘勞’亦‘來’也,《說文》曰:‘勑,勞也。’經(jīng)史通作‘來’……‘勞來’二字,有訓(xùn)為‘勸勉’者,有訓(xùn)為‘恩勤’者?!睹献印る墓菲唬骸畡谥畞碇?。’《成帝紀(jì)》曰:‘勉勸農(nóng)桑,出入阡陌,致勞來之?!洱徦靷鳌吩唬骸畡趤硌?,郡中皆有畜積?!私杂?xùn)為勸勉者也?!?/p>
……
“勞之來之”之“勞”與“來”同義,“匡之直之”之“匡”與“直”同義,故“翼”與“輔”亦當(dāng)同義。[5]
蕭文上承楊伯峻先生的“匡”“直”同義,據(jù)“匡”“直”同義,推“勞”“來”同義,進(jìn)而再推“翼”“輔”同義,這是從辭例角度分析而得。但筆者以為,此說并不精準(zhǔn),王力的“保護(hù)”之說當(dāng)是。之所以有如此之說,是因為作為其支撐的三個論據(jù)均有不妥之處。下面擬逐一分析。
作為論據(jù)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匡”“直” 是否同義,還有討論之處。甲文“匡”多寫作,是一個有邊容器,金文字形與甲文類似,小篆“匡”之從匚。這些都表明“匡”是一個開口類似于正方形或橢圓形的容器,故《說文·匚部》云:匡,飯器也,筥也。因“匡”有邊,且開口有形,可以用之為借以成型的模具,這樣“匡”就有了使動用法,可用為動詞,如:
例(1)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訓(xùn)于蒙士。(《尚書·伊訓(xùn)》)
例(2)下民祇若,萬邦咸休,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尚書·冏命》)
(1)例“王國”雖有實體意味,但其范圍太大,非一筐子所能容,有抽象色彩;(2)例“其不及”本身即抽象之物。兩例“匡”均為動詞。據(jù)文獻(xiàn)所見,“匡”用為動詞時,所接賓語均為抽象事物。由于受賓語的抽象化,“匡”也隨之抽象化——由有形之物的容器變成了抽象的標(biāo)準(zhǔn)或規(guī)則,凡不合此標(biāo)準(zhǔn)規(guī)則,則需要改進(jìn)以達(dá)到標(biāo)準(zhǔn),以合乎規(guī)則。由此“匡”又有了糾正、匡正義,其實質(zhì)上還是“使……正”。糾正和匡正,對被糾正被匡正者來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幫助,這樣“匡”又有了匡助之義。如:
例(3)王于出征,以匡王國。(《詩經(jīng)·小雅·六月》)
例(4)俾立室家,其繩則直。(《詩經(jīng)·大雅·綿》)
例(5)申伯之德,柔惠且直。(《詩經(jīng)·大雅·崧高》)
與“匡”類似,“直”也可用作有使動用法的動詞,即“使……直”或“使……正”,如:
例(6)故繩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規(guī)矩者,方圓之至;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禮論》)
盡管如此,用作使動的“直”與“匡”區(qū)別還是很明顯——依其形來看,“匡”是依照圍起來的正方或橢圓形來全方位地使之正,而“直”是僅依照某一方向單方面地使之正。因此筆者以為二者僅近義,而不能同義。而且如二者果真同義,那么二者理應(yīng)可以互換,可是上述幾例如“匡”“直”互換則明顯有辭不達(dá)義之感。
用作支持“輔”“翼”同義證據(jù)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即認(rèn)為“勞”“來”同義亦有不妥。王念孫《讀書雜志》說“勞”亦“來”也,《說文》也用“勞”釋“來”,各種注書“勞”“來”相通亦時有見到,如《廣韻》:“勑,勞也。”?!对娊?jīng)·小雅·大東》:“職勞不來”,朱熹注曰:“來,撫慰也?!薄妒酚洝ぶ苡洝罚骸叭找箘趤?,定我西土?!崩盍阕⒆g為:“‘勞來’,亦作‘勞徠’、‘勞勑’,勸勉、慰勞之義’”。但據(jù)筆者拙目,上述這些說法僅見以“勞”釋“來”,未見以“來”釋“勞”。僅此一點,似足以說明上述前注僅能證明二者有相通之處,但并不能作為二者同義的證據(jù)。
“勞”與用力相關(guān),《說文·力部》云:勞,劇也。我們在先秦文獻(xiàn)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勞”在先秦主要有以勞作為核心的辛苦、勤勞義和慰勞義兩個義項。①其意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可以簡單說解如下:勞動者辛苦勞作——施政者勸勉
由“勞動”就可以發(fā)展出“慰勞”。再進(jìn)一步延伸:勞動者因受慰勞受勸勉而心有歸順,則“勞動”“慰勞(勸勉)”“歸順”三個義項存在著依次深入的關(guān)系,即“勞動—慰勞(勸勉)—歸順”的發(fā)展線索得以成立?!皝怼痹谙惹刂鞔颉皝沓薄皝須w”“來聘”等意義,[6]而此義正與“勞”的“歸順”義相重合。故而,“勞”和“來”確有意義的交叉關(guān)系,但仍然不等于說二者同義。
用作支持“輔”“翼”同義論證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輔”與“翼”亦是如此?!耙怼敝跷臑?,②像羽翼之形,故《說文·羽部》云:翅,翼也?!墩f文·飛部》云:,翅也。③“翼”“翅”二者互訓(xùn),這表明,“翼”本義即是動物身上的翅膀。就動物來說,翅膀可以助其飛行,起輔助作用。這是立足于局部對整體的關(guān)系來看。如果反之,從整體對局部的關(guān)系來看,動物可以讓翅膀伸出擊敵、遮蔽身體或幼崽,起到保護(hù)作用。因此,“翼”有輔助和保護(hù)兩個義項,如:
例(7)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保ā稌ひ骛ⅰ罚?/p>
例(8)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詩·大雅·生民》)
前例對于代表天下的帝來說,汝(禹)為局部,即當(dāng)局部去“翼”整體時,“翼”為輔助;后例,相對剛誕生的嬰兒來說,鳥的實力要遠(yuǎn)大于嬰兒,即強(qiáng)者“翼”弱者時,“翼”為保護(hù)。由此可見,作為一個兩價動詞,“翼”是作輔助,還是作保護(hù),取決于動作施受雙方是整體還是局部,或者二者地位、實力上的差異。誠然,“保護(hù)”其實也是一種幫助——幫助其免受傷害,因此“保護(hù)”和“輔助”二者也是相通的,但是上兩例表明“翼”的這二個義項在使用語境上存在著方向上的限制,而這種限制在“輔”上即不再存在,如:
例(9)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保ā蹲髠鳌ば辍罚?/p>
例(10)王使周公召鄭伯,曰:“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左傳·僖公五年》)
例(11)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
(9)例“輔”用于諸侯國輔佐周王室,是下“輔”上,(10)例“輔”用于鄭國與晉國平級之間“輔”,(11)例皇天輔助有德之人,是上“輔”下。此 3 例表明,“輔”可以自由使用在各種場合。這與“翼”的方向性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二者亦僅為相似,而不能相同。
有鑒于上述,筆者以為,在“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中,動作的發(fā)出者是施政者堯,其地位顯然比普通百姓為高,“翼” 的施受雙方為高者“翼”低者,故此處“翼”當(dāng)為“保護(hù)”。王力釋義無誤。三個小分句分別使用兩個意義相近或意義存有引申關(guān)系的動詞,仍然符合辭例。從文意上說,三個分句,一從物質(zhì)上來造福百姓,招攬百姓,一從精神上教導(dǎo)他們,讓他們懂得善良正直,一從從政治層面保障他們的生活安穩(wěn),這正是圣人心系百姓,心憂百姓的體現(xiàn)。宋人孫奭之疏或許是對這句話最中肯的解釋,其疏曰:
“民之有勤勞于事者, 有以償其勞, 故曰勞之;因其民之來歸者, 有以償其來, 故曰來之, 民之既能直其心, 故以正其直為之正, 故日匡之, 民之或曲其心, 故以正其曲為之直, 故曰直之。輔之如車輔, 使民有所安于業(yè), 故曰輔之, 翼之如羽翼, 使民有所進(jìn)于道, 故曰翼之?!盵7]
當(dāng)然,如果從民本角度來看,君輕民貴,而且上古圣人確實是人民的公仆。這樣來看,圣人“翼”之即為下“翼”上,“翼”為輔助,這正好與前述相反。筆者猜測,這種施動者地位高低角色的轉(zhuǎn)換,導(dǎo)致“翼”在意義上的改變,或許正是前輩時賢在此句上爭論不止的原因之所在。
注釋:
①清王引之釋《論語·里仁》“勞而無怨”之“勞”為憂,后人有承此說。因此解有爭議,且與“勞”的其它義項關(guān)聯(lián)度不高,故本文未列入“勞”的義項。相關(guān)文獻(xiàn)可參見高照成.《論語“勞”字義——兼及詩經(jīng)》,載《綏化學(xué)院學(xué)報》2013年第 2 期;張艷存、尉春艷《〈論語〉札記二則》,載《承德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7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