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尚麗 畢曉直 丁俊 丁子航 陳虹靜 徐可忻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的一種,它比普通的傳統(tǒng)文化更脆弱,依靠傳承人的身口相傳而得以延續(xù),所以人的傳承尤為重要。本文梳理了煙臺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狀況:煙臺市非遺保護全面、及時,并具有數字化特征,建立了非遺網絡系統(tǒng),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保護機制。
關鍵詞:煙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我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于2001年,迄今為止已經有18年,取得了顯著成績,各省市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保護。2005-2009年,我國第一次大規(guī)模開展了全國性的非遺普查活動,普查出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掌握了各地區(qū)、民族非遺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生存和傳承狀況。在此基礎上,我國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1]。2011年非遺法正式頒布實施,全國有26個省區(qū)市頒布了非遺保護條例;國家設立了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各地設立了非遺處和非遺保護中心[2]。煙臺市作為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在非遺保護的工作上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成績。
1.煙臺市非遺保護全面、及時
1.1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顯著。
煙臺市緊跟國家方針政策,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圍繞膠東特色文化建設,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深入挖掘研究,科學開發(fā)利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名錄建立、代表性傳承人保護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3]。煙臺市的非遺保護和數字化技術相結合,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收集與整理,采取文字、錄音、錄像等方式進行搶救性記錄,留下了珍貴的資料。迄今為止,全市共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線索4210條,共普查到10個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902項;共征集到服飾、生活用具、工藝品等實物4819件,書籍、樂譜、手稿等資料3354件。同時,出版了《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一書,建成了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實物陳列廳,建立了檔案室和數據庫[4]。一系列的強有力措施使我市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珍貴實物得到及時的搶救與保護,為煙臺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煙臺市非遺保護努力中所建立的名錄體系逐漸得到完善。在深入普查的基礎上,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作名錄得以建立。截至目前,煙臺共有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3人,其中4人上榜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煙臺市修建國、季祥林等17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新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煙臺市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4 項(八仙傳說、長島漁號、膠東全真道教音樂、海陽大秧歌、八卦鼓舞、藍關戲、膠東大鼓、螳螂拳、煙臺剪紙、掖縣滑石雕刻、萊州草辮、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漁燈節(jié)、龍口粉絲傳統(tǒng)制作技藝),省級項目38項,市級項目113項,縣級項目450項。其中煙臺剪紙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2 非遺進社區(qū)
非遺保護的理念有三個層次:一是在提高中保護。非遺保護的關鍵是傳承,只有不斷提高傳承水平,才能增強非遺的表現力和吸引力;二是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當“非遺”概念的裝飾品、小擺件、日用品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傳承就變得鮮活起來;三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煙臺市非遺保護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非常具體地體現了這些層次。萊山區(qū)2017年成立了民俗文化大院和膠東民間藝術館,兩處機構均位于天籟花園小區(qū)以東,旨在打造一處新的非遺和民間藝術傳播體驗基地,是煙臺乃至膠東地區(qū)非遺項目最全、傳承人最集中、規(guī)模最大的民俗文化集聚地。民俗文化大院分為民間藝術展覽館、守藝人工作室、主題展廳、民俗體驗室四大板塊;民間藝術展覽館匯集煙臺市及全國范圍內“非遺”項目40多項,非遺精品800多件。該項目既體現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態(tài)保護理念,更有利于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非遺是民族的文化印記,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的生活方式。非遺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活態(tài)傳承實踐。非遺的生命在于生活,要促進非遺在秉承傳統(tǒng)、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更加全面地融入當代人的生活,讓非遺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傳承[6]。根據我國文化部的要求,非遺保護應和其所在的人文環(huán)境一起保護,應盡量保留原住民及其生活方式,保留古村落和老街老巷,避免在城市發(fā)展進程中破壞傳統(tǒng)村落和老街。
1.3 保護傳承機制初步建立。
2007年,煙臺市非遺保護中心成立,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評審辦法》,和《關于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一批傳承示范基地得到官方命名,為傳承人開展宣傳、展示、培訓等傳習活動提供平臺,不斷改善傳承人的傳藝環(huán)境。對進入保護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別確立了保護單位,積極扶持“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依托已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藝人、莊戶劇團,組織開展非遺展演、傳承活動,通過提供傳習場所、共建傳承基地等形式,充分發(fā)揮代表性傳承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做好傳承工作。目前,共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57人,其中縣級代表性傳承人387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6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人[7]。充分利用國家、省級補助資金扶持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建設了1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為技藝傳承創(chuàng)造條件。2017年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收徒760人,有效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煙臺市的非遺保護氛圍越來越濃厚,設立了“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月”,并在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舉辦非遺宣傳和展示活動,創(chuàng)造機會拉近群眾與非遺的距離。展覽展演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各異,群眾參與多達30萬余人次。萊陽豆面燈碗習俗登陸央視元宵節(jié)目,煙臺市慶新春剪紙作品展、“大美民間——膠東民間窗花剪紙藝術展”、東海神廟大型祭海祈福民俗文化節(jié)、毓璜頂廟會、漁燈節(jié)等傳統(tǒng)民俗讓群眾感受到傳統(tǒng)年味兒?!拔幕z產日期間,煙臺剪紙、煙臺絨繡傳統(tǒng)技藝展、萊州市傳統(tǒng)技藝傳承人展覽展演、牟平區(qū)民間藝術展演、長島縣海島漁村相關的民俗文化活動等。圍繞“人人都是文化遺產的主人”這一主題,全市共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17場,市非遺保護中心在銀河怡海社區(qū)舉辦“弘揚文化遺產,傳承膠東手藝”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邀請煙臺剪紙、螳螂拳、彩色泥塑、膠東花餑餑習俗等項目傳承人到社區(qū)居民中間,展示作品,表演技藝,給市民帶來傳統(tǒng)文化盛宴,增強了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注重整合當地非遺資源,集中推出一批以傳統(tǒng)音樂、舞蹈、戲曲、雜技等為題材的非遺演藝精品。
2017年以來,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日漸完善。海陽大秧歌入選國家級非遺名單,傳承情況良好。以海陽民俗大秧歌為切入點拍攝的79集電視劇《大秧歌》,分別在山東、江蘇、天津、上海等衛(wèi)視播放,受到觀眾廣泛好評。海陽大秧歌代表煙臺市參加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海世博會、海陽亞沙會開幕式表演,引起廣泛關注和贊譽。龍口面塑做工精細、古樸典雅,是人們民俗節(jié)慶必備的物品,也是收藏的藝術品。馬永英、曲麗榮等所做的龍口面塑面藝作品和技藝,被授予山東省非遺產項目,得到保護傳承發(fā)展。
2. 非遺保護信息化
煙臺市的非遺保護與現代科技信息相結合。做到非遺數據、信息網絡保存,用數字影像記錄非遺、采訪錄像,上傳到非遺官方網站,更好地整理、收集、記錄非遺信息。突破了傳統(tǒng)意義的保護方式,可彌補現存保護與傳承的短板,擴大非遺資源傳播覆蓋范圍,開展非遺資源輻射共享,影響更多的受眾人群領悟非遺的藝術魅力。創(chuàng)建了煙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官方網站http://cul.jiaodong.net/zt/fy/dt/,群眾可以登陸網站隨時了解非遺相關信息。
非遺傳承信息化有效促進了交流推廣。為助推“非遺”項目走出去,煙臺市充分利用信息平臺,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煙臺剪紙、煙臺花餑餑等項目?!?00年·回眸——煙臺剪紙精品展”、“大美民間——膠東民間窗花剪紙藝術展”等一批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展覽,成為煙臺對外交流的靚麗名片。2018年,為迎接第13個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市各地結合實際推出文化活動20余項,如煙臺市文化館“大師在民間——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展”、煙臺市博物館原創(chuàng)國寶舞臺劇《煙博瑰寶之護》、福山區(qū)王懿榮紀念館“走進拓片的世界”等,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成果,吸引群眾廣泛參與。這些活動通過網絡迅捷地得以傳播,持續(xù)放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帶動力。
結語
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必須 “加強傳承實踐能力建設,推動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那樣,我國當代“非遺”保護實踐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共通、實現創(chuàng)新轉型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貫徹落實到“非遺”保護工作中,將會促使文化保護和文化繁榮在新時代煥然一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延續(xù)民族傳統(tǒng),維系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創(chuàng)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再生,雖然種類豐富,但本身脆弱,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中處于瀕危狀態(tài)中?!胺沁z”保護需要每一個城市的積極參與,煙臺作為重要的海濱港口城市,對非遺保護工作應作出自己的努力。實踐證明,只要頂層設計方向正確,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非遺”保護就能取得明顯效果。
[參考文獻]
[1]開創(chuàng)非遺當代傳承發(fā)展的生動局面 本報記者 王學思 -《中國文化報》- 2017-10-16
[2]王學思.開創(chuàng)非遺傳承新局面,《視界觀》2017-12- 05.
[3]周建鵬,鐘嘉琳.讓非遺走進百姓生活[J],《走向世界》2016- 10-22:28-30
[4]隋曉虹.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探析,《科學中國人》2014-09-25
[5]凌云鵬,劉晉.我市命名首批非遺傳承基地,《煙臺日報》 2009-06-14.
[6]王學思.開創(chuàng)非遺當代傳承發(fā)展的生動局面《中國文化報》2017-10-16.
[7]鐘嘉琳.煙臺“非遺工匠”大放異彩,《煙臺日報》2016-08-27.
[8]崔瑩.論影像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和意義[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 2018.35(6):35-42.
莊尚麗為國家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煙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負責人,其他作者為項目參與者。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