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迎旭
摘 要:語文教學是小學中最為核心的教學課程之一,也是學生掌握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語文是一門靈活多變的學科,變化中蘊藏著規(guī)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能夠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認識到其中的變化,從中掌握規(guī)律,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本文以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為例(部編本),從生字教學、拼音教學、閱讀教學三個方面詳細探究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策略,旨在促進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規(guī)律;變性思維;教學方法;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8B-0052-02
語文是一門語言性學科,本身既有變,又有不變,不變的是語文學習規(guī)律。筆者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師,發(fā)現(xiàn)低年級小學生語文學習效率不高,學生課堂掌握的知識十分有限,教師需要付出大量的教學時間才能夠取得一定的教學成果。這是因為低年級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不高,無法大量吸收與理解片段化的語文知識,需要語文教師幫助學生從中提煉出學習的規(guī)律,化繁為簡,為學生構建通往學習語文知識的橋梁。由此可見,基于部編本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探究語文教學規(guī)律,從規(guī)律中制定學習策略,將會起到提質增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從已知到未知,從未知到已知——生字教學
語文教學是各學科學習的基礎,不僅僅是因為學生需要借助語文去學習其他學科,語文也是學生接觸最早的一門學科。當嬰兒咿呀學語之時,就已經(jīng)從父母那里收獲了語文知識。每個小學生在正式接觸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之前,就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尤其在高度重視文化教育的今天,大部分小學生較早地掌握了漢字,具備較強的語文理解能力。由此,小學生已知的世界已非常豐富。新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而言是未知世界,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利用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去挖掘未知知識之中的規(guī)律,將會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程度,讓學生站到更高的知識角度,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發(fā)散學生的語文思維,拓展語文課堂教學內容。
尤其在生字教學當中,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很迅速。對于低年級小學生而言,生字之間并沒有過多的聯(lián)系,僅能夠將其單獨進行記憶。對于理解能力十分有限的小學生而言,無規(guī)律地記憶大量生字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利用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語文知識,幫助學生從生字中尋找學習規(guī)律,讓學生能夠將一個又一個生字串連起來,通過彼此的聯(lián)系增加記憶,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由一想二”,幫助學生再次由未知走向已知,促進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又一次飛升。
例如,在《天地人》一課的教學中,許多小學生在正式入學之前就已經(jīng)掌握了“人”,但在學習“天”與“地”時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對此,首先,教師可以從“人”字切入到教學當中,詢問學生是否認識“人”,并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思考“人”字像什么,學生充分地發(fā)揮想象力,認為“人”字兩撇像雙腳或雙手。
其次,教師繼續(xù)說到“我們大家就是人類,也就是人,我們的上空是什么?我們腳踩的又是什么?”,學生自然聯(lián)想到天與地,利用已知幫助學生學習看似毫無規(guī)律的生字,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新知識的記憶。
最后,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天”與“人”字之間的區(qū)別,在結合天所在的位置,讓學生掌握“天”字的寫法。同時讓學生仔細觀察“地”的偏旁,讓學生發(fā)現(xiàn)“土”,讓學生聯(lián)想到有“土”的就是大地,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的規(guī)律。完成教學任務之后,教師也可以繼續(xù)進行知識拓展,完成從已知到未知,為學生講解“坐”字,讓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記憶,拓展學生的識字量。
二、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一年級小學教學的關鍵內容,也是小學生理解與學習的難點。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常常會聽到一些小學生抱怨“閱讀太難了”“為什么閱讀的每一段都要學?”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且知識視野相對較窄,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認為語文教學十分困難,并只能將有限的視野投入到當下學習的段落當中,無法全面認識到段落對于文章的整體意義,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在學習閱讀過程中,形成人為的無規(guī)律化。
因此,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幫助小學生認識其中的規(guī)律,從整體到局部形成主觀的學習印象,而從局部到整體將學生零散的知識再次整合,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文章思想,形成語文知識體系。
例如,在《比尾巴》一課的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先從文章題目入手,讓學生知道文章講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打開課本仔細觀察課文中的插圖,并提問“圖片中都有哪些小動物”,學生仔細觀察后回答“孔雀”“猴子”“公雞”等,形成對于文章內容的大致印象,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語文課文的深度學習,幫助學生在逐段閱讀中掌握“孔雀的尾巴最漂亮”“兔子的尾巴最短”等相關內容。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以整體角度看待“為什么每個段落介紹了不同小動物的尾巴”這一問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主旨內容“比尾巴”這一認識。
通過所舉的案例可以看到,局部與整體關系變化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掌握閱讀規(guī)律的一個過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善于幫助學生從變化中抓住閱讀學習的規(guī)律,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從變化到不變,從不變到變化——拼音教學
語文是一門語言性學科,在人們運用的過程中會發(fā)生千萬種變化。但語言教學有著天然的規(guī)律性,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善于挖掘其中的規(guī)律。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考慮到小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只是從課本中提取有限的知識點進行教學,但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依然不佳。如果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往往能夠滲透更多的知識。因此,如何從語文教學中挖掘出其中的規(guī)律也就變得至關重要。其實可以看到語文知識看似內容繁雜,但卻有著多種規(guī)律,尤其對于低年級語文教學而言,這種規(guī)律往往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也是最為基礎的語文規(guī)律,影響著學生日后的語文學習。
尤其是拼音教學,拼音中的聲母、韻母、音節(jié)知識具有較為明顯的語文學習規(guī)律,小學語文教師完全可以改變傳統(tǒng)單個拼音字母的教學模式,將拼音放入到故事當中,構建拼音與音節(jié)、拼音與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為學生的生字學習夯實基礎。
例如,在《a o e》一課的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美麗的小女孩到池塘邊唱歌,發(fā)出“a”的聲音(教師此時可以表現(xiàn)一段簡單的“a”音美聲唱法),大公雞與大白鵝都跑了過來,陶醉在歌聲當中,并高興地發(fā)出“o”與“e”的聲音。教師首先通過簡單的小故事,幫助學生建立“a”“o”“e”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便于學生進行記憶。
其次,教師在教學音調時,教師可以先從“a”入手,為學生示范四個聲調的讀法,引導學生學習“o”的四個聲調,并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在學習最后一個“e”音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掌握的規(guī)律讀出“e”的四個聲調。
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你、我、他”等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的字進行四個聲調的變聲,雖然學生并沒有學過完整的音節(jié)知識,但這些知識卻蘊含在日常使用語言當中,學生可以根據(jù)掌握的規(guī)律從變化到不變,從不變到變化,實現(xiàn)語文知識的遷移。
四、結束語
語文基礎教學任重而道遠,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征,善于挖掘其中的規(guī)律,并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靈活地講解拼音知識、生字知識、閱讀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吳夢思,呂沙東.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拼音教學調查研究[J].文學教育(中),2018,(12).
[2] 談僑.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經(jīng)典作品改編課文教學探析[J].課程教學研究,2018,(8).
[3] 楊文芳.課本不是孩子的世界,世界才是孩子的課本 ——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一二年級閱讀教學[J].湖南教育B,2018,(9).
[4] 盧振玉.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識字效率 ——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的體會[J].華夏教師,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