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利
近年來,各大綜藝詩詞節(jié)目的熱播,掀起了學習古詩詞的熱潮,這也從側面告訴了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越來越重要,學習詩歌必須從小培養(yǎng)。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古詩詞篇目的大幅度增加,古詩詞教學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傳承經(jīng)典文化的重擔。統(tǒng)編版教材所選的古詩詞,用寥寥數(shù)十字,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啟蒙學生的詩意,為提升語文素養(yǎng)打下堅實基礎。
一、有效教學,追尋詩意課堂
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如何在學生心中撒下詩意的種子?筆者結合長期的教學實踐,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 探尋背景,激發(fā)興趣。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引導學生了解詩詞的寫作背景,能幫助學生解讀出詩詞中更深層的含義,并準確地把握詩詞的靈魂。在教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筆者先引導學生簡單了解辛棄疾的生平。在對辛棄疾壯志難酬的遺憾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引導學生去體會詩人閑居江西二十年的那種安逸、自在、寧靜的鄉(xiāng)村生活。只有對詩人有較深入的了解,方可進入詩人的內心,感同身受,激發(fā)學習興趣。
2. 以讀為本,勾勒詩韻?!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溫儒敏教授說: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說不清美在哪里,總之是積淀下來,就有所感覺。這都說明了“讀”的重要性,所以我們要改“講”為“讀”。誦讀是感受詩詞節(jié)奏美、韻律美、意境美的最重要的方法與途徑。誦讀的形式豐富多樣,教學中可采用齊讀、范讀、唱讀、表演讀、配樂讀、想象畫面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朗讀方式,給學生留足時間讀出詩意、品出詩韻。如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筆者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誦讀:有師生配合饒有興致的疊讀;有聲情并茂入情入境的引讀;還有意蘊深遠的吟詠。
想要引導學生品讀詩文獨特的韻味,品悟詩文深遠的意境,教師就應更注重挖掘教材,對詩詞進行優(yōu)化組合,橫向延伸品讀,這樣既能加深對原教材的理解,又能拓展學習內容。如教學“送別組詩”時,筆者選擇三首表達方式不同的詩詞:《贈汪倫》“以歌喚情”,《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以目送情”,《送元二使安西》“以酒傳情”,感受它們異曲同工之妙。當然,還可以整合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詩作,縱向品讀。如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可以帶入他的另一首《春望》,相互印證,相得益彰,使學生更深入地研學,將詩句內在的意蘊品味出來,感受詩詞的“張力”,從而豐富學生的詩詞素養(yǎng)。
3. 巧借地圖,讀“詩”旅行。我們可以以地圖為點、以時間為線前往詩人、詞人拜訪過的每一個地點,尋找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源頭。一張李白足跡圖,融貫了李白代表性的詩作及其“產(chǎn)地”。比如,李白來到江西廬山,驚嘆于廬山瀑布的奇麗雄偉景觀,創(chuàng)作了《望廬山瀑布》。打開地圖,找到廬山的位置,了解其地理、歷史知識?!疤一ㄌ端钋С撸患巴魝愃臀仪椤边@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使桃花潭聞名遐邇,享譽千年。而這桃花潭在哪呢?從地圖上看,它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我們還可以沿著李白的足跡繼續(xù)行走:看看蜀道有多難;去黃鶴樓感受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去登登太白峰……大半個中國盡收眼底。這樣的創(chuàng)設,真正是跟著詩詞去旅行,身未行,心已到,把詩和遠方完美組合。
4. “畫詩”寫意,別具匠心。優(yōu)秀的中國古詩,講究平仄,嚴于用韻,意蘊深遠,是無以言表的。《語文課程標準》在小學三個學段的詩歌學習目標中都提出閱讀詩歌要“展開想象”。通過想象,可以將詩歌語言還原成視覺形象,真正走進詩中。因此,讓每首詩都配有契合主題的水墨風格的手繪插畫,用這種“畫詩”的方式來表達意境,不僅能讓學生真正體會詩中的韻律感、語言美,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情境感,加深對詩歌的印象。如《江雪》中下雪的江面、一葉孤舟、垂釣的漁翁,把幽靜寒冷的畫面與清高孤傲的詩人融合在了一起,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5. 指導創(chuàng)作,學以致用。語文學習歸根結底是要學以致用,這必然要落實到寫上。古詩文改寫最好的創(chuàng)作形式就是“文包詩”?!拔陌姟笔歉鶕?jù)詩或詞改寫而成的一個完整的故事。《黃鶴樓送別》是“文包詩”的范本,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解決基本字詞,比如“之”“故人”“煙花”“下”“孤帆”“唯”“天際”等,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再從寫作的角度,教給學生“文包詩”的特點:加入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環(huán)境描寫,不僅要將詩意藏在文章里,還要根據(jù)詩句展開想象,讓故事生動豐富,為改寫打好基礎。
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要鼓勵其提筆創(chuàng)作,體裁不限,可以引導學生試著對對聯(lián),然后再自創(chuàng)對聯(lián),試寫五言絕句。當然,古詩詞改寫建議從高年級開始,不必操之過急,培養(yǎng)興趣即可。
二、鏈接生活,點亮詩意人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語文教科書只是個憑借,里面選入的古詩文是有限的,教師想要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把握古詩文的文化內涵,就要注重課外拓展延伸,搭建平臺,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1. “古詩文考級”活動。為了給學生背誦古詩文創(chuàng)造條件,學校課間播放經(jīng)典誦讀音頻,班刊每周展示學生必背古詩一首,營造人人背古詩文的氛圍。班級自行設計班級考級要求,學生達到會背誦古詩二十首的要求時,就可以申請考級,獲得稱號。
2. “主題詩詞”研學旅行。走進生活,尋找詩詞主題。如“農(nóng)歷天空詩會”“四季詩韻”等活動直抵學生心靈,讓學生在感動于花開花落之時,豐滿詩情,走近詩詞深處。
3. “誦讀之星”評選活動。讓有興趣的學生自行申報參加活動,通過初選、復賽、決賽的形式,展示學生播音風采。選出優(yōu)秀“誦讀之星”,參與校內外各項競賽活動,讓優(yōu)秀從校內走向校外,激發(fā)學生誦讀的熱情。
4. “詩詞郵票”設計大賽。借助我校國家級青少年集郵活動示范基地的校園郵局平臺,把古詩和郵票巧妙結合,讓學生通過“一頁郵展“”一郵一文“等活動,讓詩詞文化獨具特色。
小學階段是大量學習古詩詞的最佳階段,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或誦讀、或感悟,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學習古詩詞,感受詩詞美,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讓古詩詞中蘊藏的智慧、風骨和人生態(tài)度,引領學生詩意地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qū)第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