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臨下班前與同事發(fā)生了口角,起因是我辛苦錄制的視頻審核時她沒仔細看就開始挑毛病,還當著所有同事的面取笑我,讓我很下不來臺。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如此作賤我了,以前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我總覺得不要斤斤計較,忍一忍就過去了,可沒想到我的退讓,換來的卻是她的變本加厲。她似乎已經把擠對、整蠱我當成了一種工作樂趣,我真的是忍無可忍了,才“逮住”這次機會故意與她發(fā)生了爭吵。? ? ?縉云
聶宏斌? 心理咨詢師:
人都有兩面,一面是給自己看的,一面是給別人看的。與之相對應的是每個人都有情緒,有的人喜歡表現在臉上,有的人則習慣藏在心里。
如果一個人無論遇到什么事都喜怒不形于色,你一定會覺得他是一個懂得控制自我情緒的人,有的人還把這種能力看作是性格成熟的表現。但是心理學的角度,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表達,情緒會累積起來,直到某個場景、某個時間點突然爆發(fā)出來,有時甚至會讓人瞬間失去理智。
三國時期,司馬懿就是一個善于控制情緒、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任憑諸葛亮羞辱他,甚至將女人的衣服送給他,他都不為所動;曹操看不起他,讓他一個堂堂軍師去喂馬,他也欣然前往。司馬懿隱忍了十幾年,靠死了曹家?guī)状实?,終于大權在握,看準時機一舉拿下了曹魏政權。
說到隱忍,《左傳》中第一位出場人物魯隱公,姓姬名息姑,魯國第十四代國君,作為攝政之君在位11年。隱公是后人給他的謚號,“隱”字雖然原意說他在君位上被殺這件事,但也真是恰到好處,說出了他性格中的隱忍,身世的隱而不宣以及行事的隱而不發(fā)。
從心理學角度,一個人性格的所有線索均可以追溯至童年。一個人長大后的個性,或多或少是童年多個瞬間堆積而成的。就拿魯隱公來說,他是魯惠公與繼室的孩子,在諸子中最不受魯惠公待見。魯隱公成年后,父親將本該許配給他的宋女納為自己的妾室,并將宋女之子立為太子。在當時禮樂制度十分嚴苛的時代,這對年長的魯隱公來說,無疑是不公平的,可他只能忍受。史學家認為,魯隱公即位后,諸事忍讓的性格,與其成長經歷密不可分。
心理學認為人在成長階段始終有兩個訴求:歸屬感與價值感。很顯然,對于魯隱公來說,兩者均是極度渴望的。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簡·尼爾森在一次演說中也談道:“孩子的首要行為目的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行為偏差,過度尋求關注、報復、自暴自棄等?!濒旊[公選擇引起注意的方式就是隱忍,忍雖為長子卻未立太子、忍父親奪宋女自妻,所有的隱忍都在表達一句吶喊:我是好孩子,請關注我吧!
對于隱公的隱忍,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孩子的出生順序影響孩子的心理發(fā)展。例如“老大”似乎就應該是會照顧人、負責任、懂事的代名詞。很多家庭,弟弟妹妹出生后,由于害怕失去原有的優(yōu)勢和地位,“老大”在性格和行為上會發(fā)生很大轉變。
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家曾對292名非裔美國青少年進行了4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更高的自我控制能夠獲得更好的學業(yè)成績和心理社會適應,但科學家卻在他們體內檢測到了相對于其實際年齡更老的細胞。
隱忍更多在于個體的自我控制,但自我控制是雙刃劍,適度隱忍才是成熟的體現,過度的自我控制往往得不償失。忍字頭上一把刀,當你擎不住這把刀時,受傷的將會是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