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國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圖形與幾何”;信息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153—01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了教學領域。信息技術與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有效結合,可以將數(shù)學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直觀,易于學生理解。信息技術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圖形與幾何”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點,也關系到學生以后的數(shù)學學習。所以,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數(shù)學“圖形與幾何”這一內容的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部分知識。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信息技術在小學數(shù)學“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應用,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使用原則
1. 深度性原則。在實際過程中,由于多媒體展現(xiàn)出來的知識比較形象,并且學生也比較好理解,大部分教師往往忽視了知識的深度挖掘,將很多隱含的內容熱熱鬧鬧地一筆帶過。學生只學到知識的表面,沒有挖掘到深層次的東西。因此,任課教師需要不斷加強對教學深度的挖掘,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2. 主導性原則。新課標要求,教學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尤其在小學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時候,教師必須依靠自己良好的引導作用,給學生指引努力思考的方向,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從而促進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
二、信息技術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應用
1. 應用信息技術,讓數(shù)學更加貼近生活。數(shù)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還體會不到這一點。加之“圖形與幾何”這一部分的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的想象能力有限,導致這一部分的內容成為教學難點。而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容的特點和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合理組織畫面,配以動感。這樣教學,不僅可以傳播大量的教學信息,而且可以變靜為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先讓學生看汽車在公路上飛馳的錄像,再用課件向學生展示用三角形、方形、橢圓形和圓形做車輪時汽車前行的情境。在學生陣陣笑聲中,教師設問:“為什么只有汽車輪子是圓形時汽車才會走得又快又穩(wěn)呢?車輪是圓形就一定會使汽車跑得又快又穩(wěn)嗎?”這樣的問題情境很容易引起學生更多的思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2. 應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學生學習知識,一般都要經歷“感知——理解——積累——運用”這樣的一個過程。同時,還存在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shù)學知識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信息技術可以把靜態(tài)的知識動態(tài)化,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利于創(chuàng)造主動參與的學習環(huán)境,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xié)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明、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比如,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這一內容時,學生對“將圓等分的份數(shù)越多,得到的圖形越接近于長方形”這句話難以理解,而且對其中滲透的無限接近的思想更是無法領悟。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演示,讓學生經歷“圓等分的份數(shù)越多,得到的圖形越接近于長方形”的這一過程。很顯然,此時,組織學生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就水到渠成了。
3. 利用信息技術,活躍學生的思維。在“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發(fā)揮信息技術的靈活性,將多個知識進行穿插,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透徹理解。
例如,在學習“正方形”的時候,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現(xiàn)正方形,然后通過拉伸變換成為長方形,然后長方形通過變換成為平行四邊形。這樣的知識延伸,可以幫助學生把學習的數(shù)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知識網絡。將多方面的知識穿插起來,還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找到更多的樂趣。在“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要適度運用信息技術,不要一切都依賴于信息技術,因為信息技術的長時間使用,會讓學生養(yǎng)成惰性思維。所以,在“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