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孩子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理解他。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以其真實的兒童成長經(jīng)歷為我們展現(xiàn)了理解孩子的獨特視角——傾聽。該書為紀念已逝的巴學園校長小林宗作先生而作,記錄了正在讀一年級的小豆豆因種種怪異的行為被退學后進入巴學園的成長故事。小豆豆之前被認為是“問題孩子”,她會因好奇而把書桌蓋子開開關關個不停(學校的課桌蓋子不同于家里桌子的抽屜,而是往上提的,像垃圾桶的蓋子),會走到窗前跟窗外經(jīng)過的藝人打招呼,會和屋檐下的燕子說話……如此種種,不僅嚴重擾亂了課堂秩序,還影響他人學習,最終被班主任勸退。而來到巴學園,校長小林宗作先生接納了這個“怪異”的小豆豆,以其獨特的教育智慧給予她傾聽、理解、包容、關愛,使得她的好奇、活潑、純真、自由的天性得以保存,逐漸成為一個快樂、富有愛心的優(yōu)秀孩子。
在書中,我們不禁為小林校長踐行的教育理念所感染:“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優(yōu)良的品質(zhì)。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zhì)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fā)現(xiàn)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zhì),并讓它們發(fā)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富有個性的人?!盵1]247秉承著這樣的教育理念,小林校長總是俯下身來,讓自己和孩子們一樣高,去傾聽、發(fā)現(xiàn)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zhì)”。正是校長先生的傾聽,讓像小豆豆這樣的孩子體會到愛、尊重和理解,他們的天性得以自由發(fā)展,為未來的健康成長墊下了基石。
一、傾聽是愛的最好表達
愛是教育的基石,無論是父母的愛,還是教師的愛,幾乎沒有孩子不是生活在“愛”的包圍之中。父母從孩子出生起就開始為其未來謀劃著,有父母愿意高價購買學位房以讓孩子進入更好的學校學習,還有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各種昂貴的補習班、興趣班,沒有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教師被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孩子的學習成長日復一日辛勤工作在三尺講臺上,也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我們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嗎?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嗎?答案可想而知。
有人說因為缺乏溝通,沒錯,但更準確地說是缺乏傾聽——父母對孩子的傾聽,老師對學生的傾聽。愛有很多種表達,最真誠最有效的是傾聽,無條件無選擇地傾聽。傾聽是一種教育,即使你沒有給孩子什么指點和幫助,但有了傾聽,你便在心靈上給予了他十分豐厚的精神饋贈[2]。小林校長就是一個愿意蹲下來傾聽孩子心聲的老師,小豆豆對校長先生的喜愛也正是緣于校長對小豆豆無條件的傾聽:“好了,你跟老師說說話吧,說什么都行。把想說的話,全部說給老師聽聽?!盵1]18校長先生和小豆豆第一次見面,他沒有像面試官那樣詢問、考查小豆豆,反而讓她“說什么都行”,小豆豆在潛意識里感受到被尊重和鼓勵,于是開始天馬行空、顛三倒四地說了起來,足足說了四個小時,直到再也找不到什么可說的了。這對小豆豆幼小的心靈影響巨大,因為從來沒有人能這么長時間聽她講話,她覺得非常開心,非常溫暖,“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歡的人”[1]21。可見,愛從來不是什么外在的賦予或強加進來的東西,而是一種心靈的感受,是校長先生把“椅子拉到小豆豆跟前,面對小豆豆坐了下來”[1]18的行動,從而讓這顆幼小的心靈體會到愛和溫暖。其實,我們身邊也不缺乏類似小豆豆這樣被認為“有問題”的孩子,當我們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能否像小林校長那樣認真地傾聽他們的講話,讓他們感受到踏實、溫暖呢?
二、傾聽是尊重的最美姿態(tài)
什么是尊重?它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姿態(tài)。傾聽是尊重的最美姿態(tài)。進入巴學園前小豆豆還是一個被排斥、被邊緣化的“問題學生”,她行為古怪,總是嘮叨不停,比如“不停地開關桌蓋”“站在窗前朝藝人打招呼”“和燕子說話”等種種,沒有人能聽懂她的話,也沒有人愿意聽她說話,別人給予她的都是異樣的目光。這一切在來到巴學園后得到了改變,小豆豆也正是在這里感受到被尊重、被肯定。校長先生第一次見到小豆豆,就專心地聽了她長達四個小時的閑話。校長先生的每個舉動對小豆豆來說都是那么親切、那么令她喜歡。比如校長先生聽了她這么長時間的講話,“一次也沒有打哈欠,一次也沒有露出不耐煩的樣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樣,向前探著身體,專注地聽著”[1]21。這對小豆豆是多大的鼓舞和尊重啊,保護了小豆豆的自尊心,使得這顆幼小的心靈倍感溫暖,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人能這么長時間地聽她說話,小豆豆不禁想“能永遠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好了”[1]22。校長先生的這種傾聽一直伴隨著小豆豆在巴學園的成長,每當小豆豆去找校長先生,他總是“像平時那樣彎下腰,讓自己和小豆豆一樣高”[1]152。校長先生的這種舉動對年幼的小豆豆而言是多么寶貴啊。
在現(xiàn)實中,我們也許能給予孩子很多,但是卻沒有給予孩子傾聽。我們很多時候都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沒必要傾聽,即使孩子發(fā)問,我們也總是從心底認為孩子問不出什么大道理而不予重視,或認為幼稚可笑而往往不屑一顧、敷衍了之,沒有把孩子作為一個平等的生命來看待,忽視了孩子被尊重的心理需要。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我們在孩子發(fā)生問題時,不去傾聽孩子的心聲,而是一味地說教和指責。尊重,是不分年齡的,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忽視他們的需求,相反,我們更應該像小林宗作校長那樣無條件無選擇地給予每個孩子以平等的傾聽和尊重。
三、傾聽是理解的最佳路徑
范梅南說:“何謂兒童?看待兒童其實就是看待可能性,一個正在成長過程中的人?!盵3]1康德說:“人生來具有許多未發(fā)展的胚芽?!盵4]112兒童階段作為一個完整人生的特定階段,是不可逾越的,完整的、快樂的童年是通往未來幸福人生的重要基礎。否則,就會像盧梭所講的,“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盵5]91因此,不僅應把兒童當作人來對待,更應該把兒童當作兒童。
現(xiàn)實中,類似小豆豆這樣的“問題孩子”并不少見,但是不少教師在處理時并不比小豆豆原來的班主任高明多少。我們雖然熟知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但卻沒有把孩子當作孩子,沒有讓孩子成為孩子。面對小豆豆上課時“不停地開關桌蓋”“站在窗前朝藝人打招呼”“和燕子說話”等行為,從來不去追問孩子背后的想法,不給予孩子表達心聲的權利,這種教育是一種去生命化的訓斥教育,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行為得不到欣賞和展現(xiàn),反而在權威之下日漸消逝成為犧牲品。這是小豆豆當時教育困境的反映。小林校長深諳教育之道,第一次見到小豆豆就聽了她長達四個小時的講話,以便能充分了解這個孩子。遇到學生犯錯時,校長也從不不問緣由嚴厲呵斥,而是“發(fā)生問題時,校長先生總會耐心地聽每一個孩子的解釋。即便孩子們找的是借口,先生也會認真地聽下去?!盵1]181正是這種無條件無選擇地傾聽,小豆豆好奇、活潑、純真、自由的天性才得以保留下來,最終從一個大家眼里的“問題孩子”成為一個快樂、健康成長的優(yōu)秀孩子。這樣的蛻變,當然得益于校長先生對小豆豆的傾聽、關愛和理解。否則,正如多年后的小豆豆所說:“如果我沒有進入巴學園,沒有見到小林先生,恐怕無論我做什么,都會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被自卑的心理包圍,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好?!盵1]246
《窗邊的小豆豆》是一部值得所有家長、教育者都應該認真閱讀的書籍,它不僅帶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和感動,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傾聽的教育力量。傾聽與教育有著不解之緣,沒有傾聽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要從傾聽開始,通過傾聽給予孩子愛、尊重和理解,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參考文獻:
[1][日]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M].趙玉皎,譯.??冢耗虾3霭婀?,2003.
[2]何芙蓉.讀《窗邊的小豆豆》感悟[J].電影文學,2010,(11):142-143.
[3][加]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4]張楚廷.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5][法]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