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鵬
不久前,某媒體重點報道了某校劉老師的教學風格。文章開篇提到:“劉老師剛任教不久,一位教研員聽了他的一節(jié)數(shù)學課后,就跟校長說 ‘這位教師不適合上課’?!本褪沁@位 “不適合上課”的劉老師,現(xiàn)在早已成了全國頗有名氣的教學名師,取得了許多令人羨慕的榮譽和成果??赐赀@個報道,我不禁思考:有些教研員為什么會 “有眼無珠”呢?原因大概是以下五點——
第一,有些教研員習慣于當法官而不是當朋友。一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師,沒有什么教學經(jīng)驗,此時教研員應該努力為青年教師排憂解難,打氣鼓勁,而不是草率地下達 “判決書”。教研員一句“不適合上課”,幾乎是對一位一線教師的 “死刑判決書”。所幸的是,劉老師碰到了一位好校長。這位校長在聽了劉老師兩節(jié)課后發(fā)現(xiàn),劉老師的教學內(nèi)容有些 “雜亂無章”,“可是課堂氣氛很好,學生自學、討論、板演,甚至爭論,但是學得輕松快樂”。劉老師屬于不受現(xiàn)有框架和模式限制,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教學人才。結果不但 “死刑判決”沒有執(zhí)行,劉老師反而得到理解和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而這位教研員,一句話就差一點葬送了一位名師,令人越想越有些后怕。
第二,習慣于當官員而不是當研究員。教研員是當前教育管理體制下的 “特殊產(chǎn)物”,他們雖只是研究人員,卻對區(qū)域教師的課題申請、職稱評審、課程建設與改革甚至是教師的教學水平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和裁量權。許多 (當然不是全部)教研員,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了官員,整天忙于應酬,既不教也不研,更不學,與研究員的稱號極不相稱。對于新課程改革,他們只是學會了一些時髦的口號,但是骨子里根本沒有掌握新課改的理念;對于課堂教學,習慣于只說不練,這就越來越遠離了課堂教學的真諦;而對于研究,則沒有熱情、沒有興趣,或沒有能力,或認為沒有必要。人們常說,教而不研則淺。那么,不學、不教、也不研,那就不是淺的問題了,而是貽誤教師、貽誤教學、貽誤教育的問題了。
第三,習慣于壟斷教學改革的發(fā)言權。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行了近二十年,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原因無疑是復雜的,但一些教研員壟斷教學改革的發(fā)言權,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長期以來,一些教研室往往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強推他們所提出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研員在聽課、組織講課比賽、評估督導時,都要求以他們的模式或策略為準繩,不按他們的模式或策略上課者,就會得到負面評價,甚至受到批評。這就壟斷了教學改革的發(fā)言權,也抑制了廣大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
第四,習慣于壟斷聽課視導評價權。長期以來,教研員每學期都要對區(qū)域學校進行 “視導”,到各學校去聽課,聽課之后對教師進行評價,然后再向學校領導通報視導情況。估計劉老師被教研員認為“不適合上課”,就是這種情況。為什么教研員擁有視導學校、評價教師教學水準的權力?難道教研員之外就沒有教學能人嗎?一些教研員長期壟斷聽課視導評價權,就很容易僅憑個人偏好做出 “裁斷”,出現(xiàn) “有眼無珠”的情況也就不足為怪了。
第五,習慣于壟斷講課比賽評判權。目前,公開課或講課比賽飽受詬病,但是我以為,應受批評和指責的除了一些公開課或講課比賽本身,還有公開課或講課比賽的評判者。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公開課或講課比賽的評委已成慣例,都是清一色的教研員 (這幾年情況有所改變)。一些教研員壟斷講課比賽評判權,教師講課的好壞,都是教研員說了算,正應了那句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蔽矣袝r候很不理解,一個長期脫離教學第一線,更有甚者從未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教研員,有什么資格對教師的課堂評頭論足?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zhì)量的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中指出,要 “深化關鍵領域改革,為提高教育質(zhì)量創(chuàng)造條件”。其中,教研領域就是需要深化改革的關鍵領域之一,《意見》要求,“發(fā)揮教研支撐作用”。有效發(fā)揮教研支撐作用,就需要加強教研員隊伍建設。
第一,準確定位教研員角色。名實相符的教研員,應該是學科教學的中堅骨干分子、學科教研的帶頭人、學科所有任課教師的指導老師,是將學科的課程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人物。教研員必須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是什么,知道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成為教師的示范者、帶動者和服務者。
第二,嚴格規(guī)范教研員行為。教研員在聽課視導,推進某項課改、教改,或教師優(yōu)質(zhì)課比賽時,在評價教師的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成績時,要有規(guī)范自己行為的意識,要注意謹言慎行,切忌武斷、專斷,切忌口無遮攔、信口開河。有關部門也要通過制定規(guī)章制度,來嚴格規(guī)范教研員的行為。
第三,有效激活教研員隊伍。教研員隊伍中同樣存在魚目混珠、濫竽充數(shù)的情況,這就要求主管部門必須健全教研員準入機制,嚴把教研員 “入門關”,防止素質(zhì)不高、能力不強的人混入教研員隊伍;打破教研員終身制,切實實行退出機制,把個別不思進取、不求上進、不勝任教研員工作的人淘汰出教研員隊伍;嚴格落實考核激勵機制,獎勤罰懶,獎優(yōu)懲劣。同時,建立專兼結合的教研隊伍,增添 “新鮮血液”,激發(fā)教研員隊伍的活力,改變過去教研員隊伍一潭死水的狀況。
第四,不斷促進教研員成長。教研員只有不斷加強學習、教學研究,苦練內(nèi)功,提高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才能促進自身不斷成長。教學是教研員成長的有效途徑,教研員應該積極登上講臺,給教師上公開課、示范課、觀摩課,促使自己成為精通課堂教學的行家,成為當之無愧的學科教學能手。
如是,有眼無珠的教研員可能就會更少一些,而慧眼識珠的教研員則可能會更多一些。但愿我們的每一位教研員,都能成為慧眼識珠的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