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敏 黎靜
(陜西省核工業(yè)二一五醫(yī)院功能科,陜西 咸陽 712000)
血液透析是對慢性腎病、終末期腎病等患者進行治療的主要方法,通過對自體動靜脈內瘺(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建立能夠為血液透析的順利進行提供一定的保障[1]。然而自體AVF易發(fā)生狹窄和閉塞等并發(fā)癥,從而對血液透析的治療效果產生較大影響[2]。目前通過球囊擴張實現(xiàn)對血管狹窄部位的矯正以達到血管管徑正常值的方法,已逐漸應用到臨床上[3-4]。研究[5]發(fā)現(xiàn),通過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下進行球囊擴張術X線輻射高,花費大,進行等待的時間較久,常常導致患者由于錯過最佳手術時機而影響治療效果,給患者造成了較大的痛苦。目前超聲引導下球囊擴張術因手術時間短、花費低、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被逐漸應用到了臨床中[6],但是關于超聲引導下高壓球囊擴張術與普通球囊擴張術在自體AVF狹窄閉塞中的對比應用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以AVF狹窄閉塞患者為觀察對象,進行了相關探討,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進行治療的AVF狹窄閉塞患者76例,按照使用球囊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39~68歲,平均(54.37±6.42)歲;AVF發(fā)生于右側11例,左側29例;患者建立血液透析通路時間為8個月~4年,平均(2.01±0.43)年;AVF狹窄閉塞1~5周,平均(3.74±1.10)周;患者合并糖尿病腎病10例,慢性腎炎25例,梗阻腎病5例。觀察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齡37~70歲,平均(55.12±6.74)歲;AVF發(fā)生于右側8例,左側28例;患者建立血液透析通路時間為11個月~5年,平均(2.33±0.51)年;AVF狹窄閉塞2~5周,平均(3.47±1.02)周;患者合并糖尿病腎病7例,慢性腎炎21例,梗阻腎病8例。經診斷所有患者均確認為AVF狹窄閉塞,診斷標準如下:(1)對患者內瘺處進行聽診無雜音,經觸摸發(fā)現(xiàn)搏動出現(xiàn)減弱或者消失;(2)患者內瘺處表皮溫度下降;(3)患者透析時血流量降低,連續(xù)3次<200 L/min;(4)彩超檢查示AVF狹窄>50%。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AVF發(fā)生位置、透析時間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對本實驗知情同意,本實驗經本院醫(yī)務科審核后通過。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患者AVF的形成均為對橈動脈和頭靜脈進行端側吻合;患者均為首次出現(xiàn)AVF狹窄閉塞;需要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排除標準:過敏體質者;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不接受隨訪;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凝血功能障礙;合并惡性腫瘤患者。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實行超聲引導下普通球囊擴張術,觀察組實行超聲引導下高壓球囊擴張術?;颊哐雠P位,使用PHILIPS EPIQ7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的上肢動脈模式,對患者動靜脈內瘺狹窄位置進行標記。隨后選擇與狹窄標記距離5cm處作為穿刺點,消毒鋪巾并局部麻醉后,超聲引導下穿刺并進入動脈化靜脈管腔內,將導絲置入后,放入血管鞘,注入肝素,隨后拔出導絲,并將超滑導絲放入血管狹窄處,根據(jù)手術方法的不同,選擇普通球囊(美國強生,爆破壓14 atm)或高壓球囊(波科國際醫(yī)療有限公司,爆破壓24 atm),將球囊擴張導管順著血管鞘送至瘺口、血管狹窄等處后進行分段擴張,隨后使用壓力泵對球囊進行加壓,持續(xù)時間為30 s,并重復進行2~3次,血管擴張完成后,將導管撤回,對傷口縫合包扎后完成手術。
1.3觀察指標 (1)手術效果分析: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進行比較,手術成功判定標準為術后AVF狹窄處血管管徑≥原管徑的2倍,或≥相鄰血管管徑的70%,且術后能以血流量250 mL/min進行血液透析一次。同時對兩組患者的球囊擴張次數(shù)以及球囊擴張壓力進行比較。(2)超聲參數(shù)測定:分別在術前和術后對兩組患者的超聲相關參數(shù)進行測定,包括血管狹窄處內徑、透析血流量和峰值流速。(3)術后不同時間血管開通率分析:對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比較術后即時和術后3個月患者的血管狹窄率,分為開通(分為狹窄<10%,狹窄10%~30%)和狹窄或閉塞。
2.1兩組的手術效果分析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球囊擴張壓力較高(P<0.05),球囊擴張次數(shù)較少(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手術成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效果分析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2兩組術前術后的超聲參數(shù)比較 術前,對照組和觀察組血管狹窄處內徑、肱動脈血流量和峰值流速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相比,術后對照組和觀察組血管狹窄處內徑和肱動脈血流量顯著增加(P<0.05),峰值流速顯著降低(P<0.05),其中,觀察組變化更大(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的超聲參數(shù)比較
注:同時間,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術前相比,#P<0.05。
2.3術后不同時間血管開通率分析 對照組術后3個月(33/40,82.50%)和術后即時(39/40,97.50%)血管開通率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和術后即時血管開通率均達到1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術后即時和術后3個月血管開通率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后即時和術后3個月,狹窄<10%的血管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狹窄在10%~30%的血管顯著高于觀察組(P<0.05)。
表3 兩組患者的術后血管開通率分析[n(%)]
注:同時間,與對照組相比,*P<0.05。
目前,AVF是進行血液透析患者常選擇的通路,調查顯示,使用AVF透析的患者已達到約23.2%[7]。研究發(fā)現(xiàn),AVF透析常常會發(fā)生血管狹窄或者閉塞,其5年通暢率僅在30%~50%左右,對于糖尿病、高血壓等老年患者5年通暢率甚至更低[8-9]。超聲能夠較為清晰地顯示內瘺血管管腔、管壁及血流情況,且無輻射產生,價格較為便宜[10]。本資料結果顯示,使用超聲引導下球囊擴張術,手術成功率較高,且術后血管狹窄處內徑明顯增加,透析血流量增大,峰值流速下降明顯,提示超聲引導下球囊擴張術療效較好。彭鑫等[11]研究了超聲引導下使用血管成形術治療AVF的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血管狹窄處內徑明顯增加,肱動脈血流量明顯增大,且患者術后恢復明顯加快。超聲引導下血管成形術操作簡單,且創(chuàng)傷小,但對技術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對醫(yī)師進行較為專業(yè)的培訓。
使用AVF治療的患者由于需要進行反復的穿刺,持續(xù)不斷的靜脈血管損傷及修復,極易導致血管纖維組織和穿刺部位疤痕發(fā)生增生,從而導致完全擴張較為困難[12]。有研究[13-14]認為治療自體AVF狹窄閉塞,為了對血管進行充分的擴張,55%以上的病變要求爆破壓在15atm以上,這提示普通球囊的爆破壓不足可能是導致對AVF狹窄及閉塞治療后易產生再狹窄或者血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原因之一。研究[15]發(fā)現(xiàn),使用高壓球囊進行AVF狹窄閉塞的治療,其導絲可過彎以及跟進效能較好,對于血管明顯成角的患者療效較佳;且高壓球囊具有較高的爆破壓,對于普通球囊難以處理的狹窄和閉塞治療效果理想。本資料中,對照組使用普通球囊治療,觀察組使用高壓球囊,結果術后即時對照組和觀察組的血管開通率均較高,但對照組開通血管中,術后即時開通血管狹窄<10%(52.50%)和狹窄10%~30%(45.00%)的比例差異不明顯,而觀察組開通血管中,術后即時開通血管狹窄<10%(94.44%)明顯高于狹窄10%~30%(5.56%),提示高壓球囊治療AVF狹窄閉塞,血管開通成功率較高,且同時具有良好的狹窄解除率。針對患者術后3個月的隨訪后發(fā)現(xiàn),對照組7例(17.50%)發(fā)生再次狹窄或者閉塞,觀察組并無再次狹窄或閉塞的發(fā)生,這提示使用高壓球囊治療AVF狹窄閉塞,可能具有較好的遠期通暢率。關于高壓球囊的療效,未來還需要擴大樣本量,并進行長期的隨訪,以獲得較為確切的結果。
綜上所述,在超聲引導下使用高壓球囊擴張治療自體AVF狹窄閉塞,患者血管狹窄處內徑明顯增加,透析血流量增大,療效確切,與普通球囊擴張相比,高壓球囊的血管開通率及術后3個月的通暢率均較高,可作為臨床上治療AVF狹窄閉塞的首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