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冉
摘 要:構建高效課堂是高中歷史新課標中對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之一。提高歷史課堂效率,先要反思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短板,再通過創(chuàng)新形式與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結合教學實踐,從探究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開放式教學等方面對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課堂效率;方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于課堂效率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如果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沒有“邁出哪怕一小步”,這就是無益的課堂,也是教育者“無效的勞動”。新課改之后,如何向課堂要效率、要成效成為眾多教育者值得深思的課題。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給予式、灌輸式的教學短板仿佛比其他學科更加突出,教與學之間總是缺少一定程度的融合,且“學為教服務”的現象仍不容忽視。低效和無效課堂,不僅僅是教育者勞動資源的一種浪費,同時也成為抑制高中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枷鎖。因此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變學生接受學習為發(fā)現學習,引導學生將學習變?yōu)樽灾鲗W習和探索研究的積極認知活動,是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育者的首要任務。以下是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提高歷史課堂效率的幾種方法進行了總結與歸納。
一、變“接受”為“探究”
高效率課堂與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密不可分的,作為一個合格的歷史教育者,課堂任務不僅是教書這么簡單,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自學、會學和樂學。學習的自主性是需要依靠內驅力來實現的,簡言之就是要先讓學生產生學習和探究的動力,在這種動力支撐下去發(fā)現知識的本質,從而享受到學習的真正快樂。在實踐中筆者發(fā)現探究的動力來自于質疑,遇到問題時學生的思維就會變得格外活躍,主動認知的心理也更強烈,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會有明顯提高。如在學習“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興起”一課時,講到關于近代民族工業(yè)產生的途徑,對于“洋務運動”學生在初中時都有所了解,但是為什么要說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它在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興起中發(fā)揮了怎么樣的作用?等這些內容,學生理解得不夠深入。所以在這個部分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洋務派創(chuàng)辦了哪些有代表性的近代軍事工業(yè)企業(yè)和民用工業(yè)企業(yè)?”“洋務派創(chuàng)辦這些企業(yè)的目的是什么?”“創(chuàng)辦這些企業(yè)對中國社會發(fā)展起到了哪些影響?”這些問題既能夠讓學生調動已有經驗進行分析,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提升了一定難度,反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挑戰(zhàn)心理。而在理解了這些問題之后,他們對于洋務運動在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興起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本質的認識。
二、變“個體”為“合作”
高中歷史知識中有一些知識涉及領域較廣,時間跨度較大,有時候僅靠學生個體學習難免會有理解不到的地方,所以學生會在認知上形成盲點或者是漏洞,導致知識鏈條不能很好地連接起來,對于歷史知識體系的構建形成影響。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學生不喜歡學習歷史,學不好歷史的原因之一。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在課堂盡可能實現知識構建的完整性,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模式來提升學習效果。如在講到“絲綢之路”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歡和興趣進行自由結組,小組可以按“學科”劃分為“歷史組”“語文組”“地理組”以及“生物組”,每個小組確定每個小組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根據目的任務整理相關資料,組內分工由小組成員商議后自行決定,但要求針對自己的學習目標寫出調查報告,并進行發(fā)言。如“地理組”可以絲綢之路地貌地形特點、地名古今考證等方面進行探究展示;“語文組”則搜集整理與絲綢之路有關的詩詞歌賦;“生物組”則以生態(tài)環(huán)境為范圍,對絲綢之路上那些重要植物進行介紹,并對“樓蘭古國”的消失進行研究,從而提出生態(tài)保護的建議;“歷史組”可以從絲綢之路沿途的古跡名勝為切入點,分析當時的歷史風貌……這種合作模式,既給學生以耳目一新之感,也讓他們在合作中增加了同學之間、學生和知識之間的“粘性”,這是個體學習很難達到的效果。
三、變“傳統(tǒng)”為“開放”
高效的歷史課堂不應該是封閉的、僵化的,而應該是時刻充滿著思維火花的課堂。學習歷史應該是以一種創(chuàng)新性和持續(xù)性狀態(tài)進行認知的活動,是通過多角度思考歷史問題,對歷史知識進行分解又重組,不斷進行探索分析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思維,而開放性思維的培養(yǎng)始于開放性課題研究。如在學習“羅斯福新政”時,在了解了“羅斯福新政”整個事件始末之后,給學生一個開放性課題讓他們進行探究:“史學界對羅新福新政觀點不一,有完全肯定的,有完全否定的,也有的認為既不應該過分貶低也不可以過分贊譽。”你贊成哪個觀點,或者你有完全不同的觀點?請選擇并闡述理由。并試想如果“羅斯福新政”由于種種原因沒有發(fā)生,會對當時的美國以及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這種開放性課題,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大的自主發(fā)揮空間,會最大程度地“放飛”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產生很多“靈感”,這些“靈感”正是難得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一旦具備了這種思維與精神,不僅在課堂上學習效率會得到提升,對于學生的終身學習都受益匪淺。
作為新時期的歷史教育者要“滲透”新課程的核心與內涵,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實現自身的成長與進步,以全新理念和形式讓歷史課堂“活”起來,在師生共同努力下,打造一個高效的、優(yōu)質的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祁樂飛.淺談如何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效率[J].新課程(下),2017(10).
[2]張碩.試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現實的結合[J].中學時代,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