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婭
摘要:學生面對作文話題,有立意,卻苦于沒有生活體驗,沒有寫作素材。作文,處于一種“欲炊”而“無米”的狀態(tài)。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帶領(lǐng)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創(chuàng)造積極活潑生動的寫作氛圍,激活學生已有之“米”,給予學生確無之“米”,激發(fā)學生寫作熱情,開闊學生寫作思路,使學生身臨其境,心臨其境,做好“名無米、實有米”之炊。
關(guān)鍵詞:作文教學;體驗的給予與激活;寫作素材
學生作文無話可寫,面對作文話題,有立意,卻苦于沒有生活體驗,沒有寫作素材。作文,處于一種“欲炊”而“無米”的狀態(tài)。怎么就沒有體驗呢?十幾年的生活積累難道就全無痕跡可循?
其實,學生的生活體驗是有的,只是呼之不出而已。海門吳勇老師研究的“童化作文”真義就是寫作內(nèi)容的“活化”,用兒童文化激活寫作教學,激活生活體驗,讓學生能從生活經(jīng)歷中提取合適的寫作素材??v使學生真無體驗,師者也可帶著學生經(jīng)歷,給予切身的體驗。福州何捷老師的游戲作文教學踐行的其實就是這一理念。
筆者就如何教學生做好“無米”之炊——如何給予或激活小學生作文體驗進行論述。
一、作文體驗的給予
老舍先生說:從生活中找語言,語言就有了根。作文教學中,教師如能還原生活本味,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感悟人情事物,學生有了體驗,有了素材,寫出好作文來就不是難事了。
敘述一個足以說明問題的案例:
作文課前,要求拿出紅領(lǐng)巾,對折,再對折,好,蒙上自己的眼睛。從第一排開始到前面來練習踏步。哈,好玩兒的開始了——小心地摸著、走著,上前,踏步,上位——完了,方向走反了,瞧李澤鑫,怎么也找不到座位,第二組的他跑到第四組了,上哪兒找呢?他摸呀摸呀,怎么個個位置上都有人?——笑死我了!我使勁兒地憋著,眼淚都笑出來了,就差沒笑出聲來。該馮雨琦這一排上前了,她怎么就跑不上前啊?噢,原來她中途拐彎兒,正好摸上李澤鑫的座位了,瞧她站那兒,方向不分,摸不著頭腦了。周克淼摸索著還是撞上了人;沈星雨那丫頭,找不到位,急得臉都紅了……好了,我們就這樣蒙著眼再玩一次貓抓老鼠的游戲吧。嗨,看來,很難哪!
拿掉紅領(lǐng)巾吧,同桌間說說想說的話兒吧……俺也按捺不住,終于,邊笑邊講,斷斷續(xù)續(xù),把好玩兒的都講給學生們聽了,學生們笑傻了。下次還玩兒嗎?不玩了,不玩了!學生們舞著紅領(lǐng)巾:姜老師壞,姜老師你太壞了。是嗎?我一臉壞笑。
一師姐在微博上留言:真有意思呀!學生們能看到這滑稽的場面嗎?有機會我也要讓班上的學生嘗試下! 其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體驗不在“看到”,而重在內(nèi)心的體悟。這就是我針對蘇教版語文教材四下第七單元習作——寫一次體驗活動的經(jīng)歷和感受,進行的教學設(shè)計,沒有理論的講授,學生們卻寫得比較成功。
二、作文體驗的激活
剛開始教作文時,我也未能摸索出好的教學方法。每逢作文課,剛提出一個寫作的話題,學生都會苦著臉說:“我沒東西寫?!薄拔覜]做過這樣的事。”后來,從“教師寫下水文”中,我得到了些啟示。此后,每次要求學生寫作之前,我都會根據(jù)寫作的題材,自己先“說”一段“下水文”。比如“童年趣事”,我就講小時候的故事;“我的老師”,我就給他們講述我中學時的老師……每次講故事,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等我的故事講完了,他們好似一下子受了啟發(fā),想到了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傾吐的欲望使得他們未待吩咐,就開始和同桌交流。此時,再讓他們寫作,誰也不說無話可寫了,教室里只聽見沙沙的寫字聲。
三、給予與激活的策略
策略一:在音樂中學抒情
音樂是一種抒情功能極強的藝術(shù)形式,特有的抒情方式有助于渲染意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將音樂帶進寫作課堂,利用音樂創(chuàng)設(shè)特定的作文情景,更能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
有一節(jié)習作課,我指導學生寫一篇以母愛為主題的作文。這一題材的習作本應是很動情的文字,可學生每每寫起,筆下卻總是老掉牙的幾個固定模式的情節(jié),并無真情實感。其實母愛在生活中處處存在。這次習作,我提醒學生,作文的選材開口要小,要力求從小處看到大的世界,寫出深刻的意義。然后,我從網(wǎng)上下載歌曲《感恩的心》,將歌詞抄在黑板上。我與學生們一起讀歌詞,一起聽歌。優(yōu)美的旋律、動聽的歌聲在教室內(nèi)回響,母親為自己操勞辛苦的往事一一涌上學生們的心頭,學生們感動得熱淚盈眶,噙著淚花,拿起筆,成功描述出了一個個動人的畫面。借助音樂進行作文教學,那種微妙的教學效果,是其他手段無法替代的,真正是“心臨其境”,水到渠成!
策略二:在自然中學寫景
著名作家梁曉聲在與青少年談寫作時,強調(diào)了寫景的重要。他說觀察生活是一種享受,建議我們給學生們提供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陶行知先生也說要“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接觸大社會、大自然”。
當學生們對作文的態(tài)度從“怕”過渡到“不怕”的時候,我就會引導他們學寫景。初學寫景,學生們往往都信心不足。我鼓勵學生們不用擔心,我?guī)е鴮W生們走進自然,讓他們看到什么寫什么,想到什么說什么。煙雨朦朧,我?guī)W生們漫步雨中,感受雨、描繪雨;白霧迷茫,我和學生們霧中穿梭,眺望遠景,感觸近物;桃紅柳綠,我約學生們河邊嬉戲,看輕風拂柳,聽水聲淙淙……于是,在學生們的作文中就有了“我貪婪吮吸著這雨后的新鮮空氣,它摻和著泥土的芳香,草兒的幽香,沁人心脾”這樣清新的語言;有了“‘嘩啦嘩啦——雨從天而降,毫不留情地使出渾身解數(shù)撞在大地上,又很快地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的激情文字……
策略三:在觀察中學狀物
福樓拜說:“對你所要表現(xiàn)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地去觀察它,以便能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學生們怕寫物,尤其是寫植物。為了幫學生們克服畏難情緒,在一堂作文課前,我從路邊采來兩枝野花——一枝月季、一枝紫薇。我把花插入一個普通的水杯,然后從幾個角度幾種距離對花進行拍攝,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課上,我先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欣賞動態(tài)的畫面,然后引導學生近距離地觀察杯中花。他們興趣盎然,觀賞后在音樂聲中寫出了許多優(yōu)美的文字,如:“星星點點的紅色,聚成頑皮可愛的小朵兒,如同一群群山野里的小女孩,活潑而清麗……”
策略四:在游戲中寫活動
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里說:“教導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做的事也都變成一種游戲?!蓖嬷袑W,是最為學生接受的一種學習方法。為了幫學生積累素材,學會寫活動,我采用游戲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在游戲中一邊玩,一邊記:春游、垂釣、野炊、拔河、包餃子、貼鼻子……學生們親近了大自然,玩得愉快,作文寫得也輕松。
策略五:在瑣事中寫生活
我常常會布置學生們回家做一些看似瑣碎的小事情,參與這些小事情,有了真實的體驗,學生們往往能寫出不少好的紀實性文字。譬如《生爐記》,寫了自己親手引燃火爐的過程;《夏天的另一種感覺》,寫了炎熱的夏天,幫媽媽在廚房揀菜的細節(jié)和事后自己的感悟。
楊再隋教授說:要構(gòu)建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境,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
冰心說:寫真情實景比扶頭苦想、拼湊抄襲容易得多。
在生活中體驗真情實景,在體驗中寫作,寫出的文字才能“生根”。沒有體驗,沒有真實的感悟,閉門造車,寫出的文字只能是在沙灘上搞建筑——立不住腳。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走進情境,體會生活中的點滴,身臨其境,心臨其境,在體驗中學寫作,有感而發(fā),學得快樂,寫得輕松。
參考文獻:
程少堂.繁榮與遺憾:反思作文教學改革30年[J].中國教育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