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衡
(貴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功能科B超室 貴州 貴陽 550006)
根據有關報道指出,在目前階段,造成我國成年人死亡的只要病因有:腦血管疾病、腫瘤以及惡性腫瘤[1]、呼吸道及支氣管疾病。其中最嚴重的疾病為腦血管疾病。在腦血管疾病的臨床醫(yī)學領域主要病癥有——缺血性腦血管病,其只要是較為突發(fā)的、具有可逆性的某種神經系統(tǒng)中的功能障礙,其主要的是由于為頸動脈或是椎部動脈系統(tǒng)出現了間歇性的血液循環(huán)異常情況,俗稱腦缺血。造成患者出現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原因眾多,概括為:心臟病、栓塞以及血液疾病,患者主要呈現的癥狀為頭暈、走路跌倒等情況[2],其患病人群逐年呈現老齡化趨勢,嚴重的影響了老年群體的生命健康質量。因此本文所選患者均來自于2018年3月—12月之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60名患者,且根據奇偶分組法把全部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評價基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血管超聲特點分析?,F報告如下。
本文所選患者均來自于2018年3月—12月之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60名患者,且根據奇偶分組法把全部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患者。實驗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在50~75歲,平均年齡是(62.5±1.5)歲;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在52~78歲,平均年齡是(65.5±0.6)歲,本文所選擇的全部實驗主體在年齡以及性別不存在明顯的差別,統(tǒng)計學中的意義不成立(P>0.05)。
給予對照組患者采取腦血管造影診斷方式。在實驗組中采取頸部血管超聲治療確診模式,主要方式為:對患者的頸部進行超聲檢查[3],患者應嚴格遵從醫(yī)囑,采取仰臥式,保證患者的頭部始終保持一個位置,進行頸部的檢查,主要觀察患者的頸部內外動脈,官腔的內徑以及患者內中膜的厚度情況,逐一進行檢查。
比較兩種不同的治療方式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有效率,其結果分為有效、一般、無效,以及比較分析對于兩種治療方式的患者滿意率。
文中所選擇的全部60例實驗主體全部數據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整理,兩組計量資料對比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檢驗,當數據對比結果為P<0.05的差異性時,統(tǒng)計學上意義成立。
在所有實驗主體通過特定的診斷干預后,實驗組確診模式的干預有效率90%,其實驗數據顯著的等同于參照組實驗主體的干預,兩組實驗結果之間差異性不大。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不成立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
在兩組實驗患者經過各自的治療方式后,實驗組主體對于確診方式的滿意率為93%,其結果與參照組實驗主體對于確診方式的滿意率%相比,具有顯著的臨床指導意義,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成立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滿意率
針對于大量的臨床實驗表明,頸動脈的粥樣化是造成患者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4],但是由于技術的局限導致以往的檢查中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傷害,且檢查需要一定的費用支撐。本文研究的超聲技術手段在進行檢查時,完美的彌補了常規(guī)檢查方式的不足,使患者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據有關專家指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是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病源泉,不只是單一的病癥在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還隨時有出現新的并發(fā)癥的可能。對此超聲檢查還有利于檢測出其他病癥,細致的觀察內膜的厚度情況,具有臨床指導意義。根據本文研究表明頸部血管超聲檢測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有效的提高了臨床指標,且在患者及其家屬中贏得了一定的口碑,有效了降低了醫(yī)患之間的矛盾,頸部血管超聲診斷方式可以早期發(fā)現疾病、有利于患者在患病初期得到及時有效的確診與治療,而且可重復做且無創(chuàng)、在治療費用方面較為低廉,在臨床治療、確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方式的應用,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確診與治療,具有無創(chuàng)且費用親民等特點,在臨床治療、確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值得在臨床領域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