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香
摘要:本文基于深度教學理論,圍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中的掌握、理解和感悟環(huán)節(jié),對教學設計目標、內(nèi)容選擇、方法選用三方面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深度教學;閱讀
閱讀教學絕不僅僅是對文字表面的教學,而是從更加全面的視角來挖掘其內(nèi)涵。作為個體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更注重基礎性和人文性,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提升其思維能力,陶冶其情感態(tài)度,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一、深度教學視野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特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關鍵能力。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需要落實到具體的學科教學當中,而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劃分出了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方面,具體包括語言的理解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發(fā)現(xiàn)與鑒賞、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那么閱讀教學作為語文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加強調(diào)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教材中的優(yōu)質(zhì)文本進行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實踐訓練,在正確理解和運用漢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獲得思維認識上的提升與情感上的熏陶,促進語文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深度教學視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正是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開展教學活動。
2、學習與思考的同步實現(xiàn)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簡短的一句話揭示了學習與思考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學習是進行思考的基礎,為思考提供資源;而思考則是深入學習的一種方式,應從始至終貫穿于學習當中。作為個體的學生,首先需要通過感官來對事物進行感知,在此基礎上通過大腦來對信息進行思考和加工,最終轉化并形成自身的認知。而學思結合的教學理念不僅要體現(xiàn)在學生方面,更需要教師注重自身對教學的反思。一方面,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知識,理解文本深層含義與價值,從而實現(xiàn)成長與發(fā)展;而對于教師來說,自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所以需要為一個又一個單獨的個體提供指導,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效果做反思,以此促進閱讀教學的不斷完善和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
二、深度教學視野下的閱讀教學內(nèi)容選擇
1、掌握型閱讀文本
掌握型文本指的是學生通過閱讀來對文字中蘊含的知識進行了解,即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閱讀能力。掌握型閱讀文本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比較常見,例如在低段識字教學中的《金木水火土》《對韻歌》等等,都是通過具有顯著特點的語言形式來讓學生在朗讀中獲得知識,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
2、理解型閱讀文本
理解型文本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旨在通過閱讀來讓學生初步認識和了解世界。這一類文本相對來說更需要教師發(fā)揮其引導作用,比如《凡卡》中通過敘述主人公給爺爺寫信的故事,側面反映了當時沙皇統(tǒng)治下的俄國社會現(xiàn)狀,對其社會制度的黑暗進行了揭露。那么僅對于寫信這件小事,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認識到文章主旨呢?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如“爺爺是否能夠收到凡卡的信?”“凡卡的愿望會不會實現(xiàn)?”等等。通過問題來讓在文本線索中逐漸抓住主旨,培養(yǎng)其思維的深刻性。
3、感悟型閱讀文本
感悟型閱讀文本強調(diào)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透過知識意義的生成來引發(fā)學生個體的共鳴,從而使其思想得以發(fā)展,情感得到升華。比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就是通過認識和了解偉人不為人知的一面,并對自己為什么也要讀書的目的產(chǎn)生思考,從而明白學習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三、深度教學視野下的閱讀教學方法選擇
從宏觀上看,教學方法這一名詞涵蓋的內(nèi)容比較廣,既包括教師的教學手段,也包括學生的自主學習方法,還有師生為了共同完成某一目標所采用的方法等等。在此,本文僅針對閱讀教學設計,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做出探討。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可分為四類,其一是語言傳遞為主的方法,如講授、問答互動、閱讀指導等;其二是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如演示法等;其三是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如閱讀理解、課后練習等;最后則是以引導、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最常見的就是課堂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等?;趥鹘y(tǒng)教學法隨著時代變化和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其對教學效果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xiàn),雖然不排除其具有一定的不可取代性,但終究需要教師結合新的教學理念和手段來加以替代。盡管如此,教師也應明確無論哪一種教學方法還是手段,其主要作用都是為了輔助閱讀教學,過度使用必定會喧賓奪主,導致弄巧成拙。基于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閱讀教學特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手段必須要遵循科學、美觀、趣味、實用等特點。比如同樣是針對掌握型閱讀文本,如果面對的是低年級的小學生,那么教師就應主要采取講授法,通過講讀和演示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配合多媒體提高教學趣味性;而如果是針對中高段的學生,則應采用閱讀指導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地對文本進行預習和感知,只需稍加點撥即可,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真正經(jīng)歷認知、理解、掌握和感悟文本的過程,基于自身對于文本的充分理解,在確定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nèi)容、選用教學手段等方面來體現(xiàn)教學預設與生成的同意,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美子.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8):48.
[2]隋秀宇.芻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在“讀”探尋[J].才智,2019(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