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日芳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初中語文教學除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之外,還更加關注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重視學生語文自主、合作、探究、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為教師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奠定堅實基礎。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該如何打造高效課堂,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和水平,成為教師值得探索的問題。本文基于筆者多年教學經驗,就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建構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以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3-0222-01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依舊沿用傳統(tǒng)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學習興趣低下,難以和教師形成有效互動,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只是機械地跟隨教師的腳步進行學習,沒有自己的思想,學生學習能力較弱,沒有能力將語文知識“消化”,最終導致初中語文低效現象的發(fā)生,這嚴重阻礙了語文教學的發(fā)展和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打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尊崇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活動,進而逐步優(yōu)化教學過程,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教師的教學質量,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1.媒體激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教育教學越來越重視與教學的融合,多媒體作為現代信息技術中的教學突出代表,能夠發(fā)揮其聲文并茂、圖文共存的優(yōu)勢,有效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來,和教師、同學形成有效互動,便于教師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有主人翁意識,以便其在今后的學習活動中主動去“摘知識的蘋果”,成為一個積極進取、努力向前的學生,便于教師今后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值得注意的是,在語文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教學,是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莫喧賓奪主、本末倒置,讓多媒體成為課堂主流,若真如此,那么多媒體教學也將會流于形式,教學也會從“一言堂”“填鴨式”教育轉變成為“機器式”“問鴨式”教學,這將會使語文教學陷人“剛出狼窩,又如虎穴”的尷尬境遇,得不償失。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yōu)勢,從學生興趣點切人,引領學生進入到教師教學活動之中,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語文知識,突破重難點,迎戰(zhàn)更難點,讓學生今后有能力進行自主性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
比如,在教學《最后一課》之時,為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并學會通過任務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等描寫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抓住重要語句理解其深刻含義,借以激發(fā)學生高度的愛國情感,筆者在教學之中借助多媒體播放有關本小說的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進而筆者借助多媒體展示與本課相關的資料,以幫助學生對小說進行全面了解,彌補學生對戰(zhàn)亂時期的認識不足,讓學生逐步體會到侵略戰(zhàn)爭給人民所帶來的痛苦與災難,從而人情侵略者的罪惡,以更好地激勵學生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祖國的語言,更好地把握韓麥爾及像韓麥爾一樣的愛國之人的思想感情,向他們一樣擁有高度民族責任感和愛國之情,最終達到本課教學目標,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
2.巧借情境教學,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現代新課程理念認為“優(yōu)質的知識呈現情境既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又可以促進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多邊互動,使課堂教學變得有生氣”。由此可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化的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教學之時,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語文的認知水平和發(fā)展特點等條件,為學生巧妙地創(chuàng)設出相應的教學情境,引學生入境,令其產生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此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把握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理解、掌握課文中所塑造的生動美好的形象,并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將作者所闡釋的積極的教育元素和情感根植于學生的內心,進而讓文化浸潤學生的心靈,讓情深住于學生內心,以更好地散發(fā)出迷人的幽香,這樣學生才能夠在今后的閱讀與寫作之中流露出真情實感,讓學生的閱讀更加充滿魅力,寫作的文章更加感人,進而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為教師打造高效語文課堂奠定堅實基礎。
比如,在教學《背影》一課時,為讓學生體會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感悟作者有感情的聚焦點背影抒發(fā)的真摯親情,體味文章中血濃于水的濃濃親情,陶冶學生愛自己的親人、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感,筆者在此過程中借助背景音樂和語言幫助學生塑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便激起學生的回憶,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將這種愛“平移”到文章當中,主動去探究、體會作者所塑造的父與子之間的親情,掌握“背影”與“父子深情”和諧統(tǒng)一的結構特點,逐步體會到文章余音裊裊、情思綿綿的意蘊,感受血濃于水的親情,讓學生今后更加愛自己的父母,體諒父母的不易。
以上是筆者的粗鄙建議,望廣大教育工作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