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賢
【摘要】書博采百家之靈氣,薈萃文化之精髓,能夠陶冶情操,厚實文化底蘊,提高核心素養(yǎng),讓人“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閱讀應當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一種常態(tài)。
【關鍵詞】部編教材;閱讀;常態(tài)
2016年秋季開始使用的義務教育語文部編教材,有一個明確的編寫原則——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這對不讀書和讀書少的學生無疑是當頭棒喝。課外閱讀在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部編教材十分注重往課外閱讀延伸。小學階段的孩子,不能只把精力投入到課本和習題里,要博覽群書。作為一名六年級的語文老師,我以課堂為出發(fā)點,“教讀”與學生“自主閱讀”結合,大膽嘗試,通過以下四點做法把課堂的影響力延伸到課外,把閱讀融于學生們日常生活,真正使閱讀常態(tài)化。
一、利用“課堂”“課下”培養(yǎng)閱讀興趣
溫儒敏教授認為能設下讀書的懸念,播下“讀書種子”的課就是好課。在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上,允許讀得快點,允許“挑三揀四”,允許偶爾的“不求甚解”,也不刻意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于是在教讀十二冊第四組課文時,我引入馬克·吐溫、小仲馬等名家的故事,先讓學生感受外國作家語言的幽默和巧妙,再開了一個小型讀書交流會,引導學生“說好書”:簡介內容、人物及情節(jié);暢談讀后感受;交流總結讀書方法;展示讀書筆記等。交流后再幫學生解決閱讀疑難,譬如書中提到的名字姓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紤]到長篇小說閱讀的持續(xù)時間較長,我教會學生可釆取見縫插針式閱讀、閱讀時作批注、記閱讀卡或讀書筆記。新奇的閱讀體驗,讓孩子們完全沉浸于奇情異聞的異域他鄉(xiāng)和跌巖起伏的精彩情節(jié)之中。課堂的成功嘗試,使閱讀向課外延伸變得水到渠成。我及時把握火候,和學生一起設立閱讀目標,鼓勵他們在讀的基礎上嘗試改編、創(chuàng)作故事,撥動閱讀的弦。再則,設法讓學生把書帶入家中:建議把生日會、聚會等改為創(chuàng)建讀書俱樂部;鼓勵班內幾個教師子女率先設立“家庭讀書日”,使得讀書變成家庭的集體活動,帶動班級的閱讀風。動員孩子們參與到“曬書”活動中,通過“曬”家里的書房、書柜或圖書一角和每天“曬讀”等方式激起學生的求知攀比欲等。除此,只要確保內容的來源適合孩子,除了紙質書,如電子書、手機閱讀、網(wǎng)上閱讀我亦欣然接受,因為閱讀途徑拓得越寬,閱讀興趣自然越大。
二、掌握方法,有效閱讀
閱讀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只有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才能得到長足的進步,保證有效閱讀。學生閱讀時有法可依,自然達到“不教之教”。
1.不同文本不同讀法
文言文《伯牙絕弦》《學弈》等重在理解、翻譯;詩歌類“輕叩詩歌的大門”“古詩詞背誦”則引導誦讀、鑒賞;記敘文《十六年前的回憶》《一夜的工作》等重在梳理“四要素”;說明文《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只有一個地球》等通過明確表達方法認識事物;課外閱讀書目《老人與海》《科學上下五千年》等要求完整閱讀全書。
2.同一文本不同讀法
《為人民服務》《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采用“慢讀”,更多要求學生讀細節(jié),不明白的地方用筆作標注,務求弄懂;《湯姆·索亞歷險記》《魯濱孫漂流記》等先讓學生瀏覽梗概,再具體教學生把默讀、快讀、跳讀、品讀等多種閱讀方法結合起來,要求有一定的閱讀速度;閱讀革命題材等拓展類小說如《紅巖》,碰到年代較遠又不易理解的描述,則教學生直接跳過往下讀,不拖沓;閱讀中碰到學生不怎么懂的詞句,如閱讀素材中《孟母戒子》“孟母不復諠矣”,“諠”字比較生僻,我教他們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去“猜讀”,大致理解,就往下讀,不過多停留;故事性強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讓學生先關注主人公的命運再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些方法很實用,有助于學生保持閱讀興趣。
三、良好閱讀習慣和能力的養(yǎng)成
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同握住了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深知閱讀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性,我告訴學生:第一,確保讀書時間的連貫,明知會被打擾無法靜心時干脆不讀,“掛羊頭賣狗肉”非但不利于閱讀反而會養(yǎng)成漫不經(jīng)心的壞習慣;第二,放逐心聲,由自己感興趣的書開始,確保完整讀完一本書;第三,每天有固定的閱讀時間,可以是課余、休息時,也可是睡前,關鍵得持之以恒;第四,觸手可及的各個角落都放上一兩本書,擠出碎片化時間閱讀。當然,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上,家長的態(tài)度尤為重要。我不厭其煩地做家長的工作,讓他們知道“讀書是最好的家風,書架是最好的不動產(chǎn)”,讓家長明白閱讀不是不務正業(yè),而是提高成績的敲門磚。一番努力下來,很多家長與孩子一起讀書看報,上圖書館,有的還在家里布置了書房。家長是個讀書人,家庭有書香,閱讀自然成了常態(tài),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
四、增加閱讀量
我們的語文之路之所以越走越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將課文閱讀代替了海量閱讀,將單篇閱讀代替了整本書閱讀。《人民日報》曾刊文:父母要鼓勵孩子根據(jù)興趣進行大量閱讀。葉圣陶先生更直截了當指出:“語文學習應該以整本書的閱讀為主,以單篇課文學習為輔?!笨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迫在眉睫。我也認為只有量上去了,閱讀能力才會有一個質的提高,記憶力和理解力也會因此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在講讀一篇課文或一組課文后,我通過“薦讀”,讓學生廣泛閱讀,提高核心素養(yǎng)。學《跨越百年的美麗》后“薦讀”《名人傳》意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良好的品格;講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薦讀”《科學百科》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將科學素養(yǎng)植根于日常生活中。有了海量的閱讀,形成語文素養(yǎng)立竿見影。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笨梢姶罅块喿x絕不是課余的錦上添花,而是學習的本質需求。
一個被書籍所滋養(yǎng)的人,一定注重修身立德,志存高遠,砥礪堅韌。深諳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所以本學年,我不止步于教材,致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讓六年級的教學為學生邁進中學校園鋪設接軌橋梁。時不我待,部編教材的實行為我們一線老師提供了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資源,我一定不斷深入領會其精神內涵,為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而“爭朝夕”。竭力讓書房連課堂,讓課堂彌散書的芳香,讓學生于書香的濡染中,綻放青春光彩,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