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輝
摘 要:新課改全面推進了學科教學方法的轉變和多元發(fā)展,生活化教學方法作為比較符合小學生思維和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應用廣泛。筆者嘗試在下文中分析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希望研究內(nèi)容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意義;策略
引言
語言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將為生活所服務,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是落實“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傳統(tǒng)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實踐中,學生的主體性被忽視了,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片面重視知識灌輸,忽視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yǎng),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開展教學活動,這也是造成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有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課改形勢下,我們要積極轉變這一現(xiàn)狀。
1.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之意義
其一,使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得以生動體現(xiàn)。受應試教育影響,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多以知識傳授為主,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為主要目的,很少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難以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情感性、體驗性、開放性等特點,教學效率不高。實施生活化的語文教學,能使學生感悟到語文學科之于生活的重要關系,能夠豐富教材內(nèi)容,使學生在學習中提高生活能力,提升對生活的體驗。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往往隱藏于生活場景之中,通過生活化教學再現(xiàn)文學場景,使教學回歸于生活,能生動體現(xiàn)教材之內(nèi)容,提高教學質量[1]。
其二,使語文教學氛圍更加活躍。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多以教師為主,學生圍著教師轉,難以提升學習的主動性。而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實施,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思考教學問題,有效提升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fā)揮。
2.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2.1借助信息技術助力生活化教學
信息技術在現(xiàn)代教育實踐中已經(jīng)得到普遍應用,尤其是在小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可以全面吸引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的思維模式轉化,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2]。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我們可以借力信息技術強化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生活經(jīng)驗之間的聯(lián)系,如在《月光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感知、領悟文章境界,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一個海面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起伏的畫面,讓學生在這樣具體、形象、真實、生動的畫面中,充分發(fā)揮想象,欣賞這個如詩如畫的意境;同時,播放《月光曲》的旋律,讓學生體驗到更加立體且充滿生命力的神奇世界,從而升華其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2.2利用課本內(nèi)容,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xiàn)象
教材是我們制作教學設計和展開教學實踐活動的依據(jù),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也要密切關注教材,使課程教學實踐活動始終和教材建立關聯(lián)性?;谏罨逃砟?,我們要挖掘教材內(nèi)容,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生活,提煉生活感悟[3]。例如,在《找春天》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在課文中找到“眉毛”“眼睛”“音符”“琴聲”等關鍵詞對應的春天景致,鼓勵學生在課文的啟發(fā)下重新觀察春天的景象。并仿照課文內(nèi)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觀察到的事物描寫出來。比如,有的學生寫:蝴蝶是春天的“舞蹈”,微風拂過,蝴蝶帶動春天的步伐,翩翩起舞;有的學生寫:草原是春天的“面龐”,顯示了春天的朝氣與活力……通過讓學生觀察春天和描述春天,實現(xiàn)課文內(nèi)容與生活實際的融合。春天,對任何一個學生來說都不陌生。然而,在閱讀《找春天》這篇課文之前,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用心去觀察春天,更沒有嘗試去描繪和贊美春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以教材為載體,為學生擦亮了觀察生活的“眼睛”,打開了觀察生活的“窗戶”,使學生樂于和善于觀察生活。
2.3模擬生活化情境開展教學
語文課文多是作者對生活的記錄與再現(xiàn),是對生活的真實感悟。為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教師可將文本中所描述的生活場景通過模擬再現(xiàn)客觀地展現(xiàn)出來,通過生活化的情境教學幫助學生學好語文知識。例如,在開展《觸摸春天》的教學時,教師可利用模擬生活化情境的教學,讓學生分別扮演盲童安靜和在一旁觀察安靜的“我”,通過角色扮演揣摩人物心理,理解文章主旨。
2.4課后作業(yè)生活化
新課改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學要融入生活,避免布置單一化的作業(yè),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多樣性、豐富性。如《大自然的文字》中,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后自己去體會大自然的奧妙和神奇,比如自己種下一棵種子,每日記錄種子發(fā)芽、生長、結果等狀況,也可拍照說明,最后由各位學生進行班級總結和匯報,在教師的引導下,更認真的去認識生活、領悟生活,增進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同時是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有效途徑[4]。從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出發(fā),走進生活、走進課本便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生活的方法,避免學生僅沉浸與虛擬的課本,給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借助課堂之外的時間開展學習活動,將語文學習和生活主體有效結合起來,讓小學語文從“應試教育”升級轉化為“生活語文”,大幅突破了語文教學的時空界限,讓小學生在課后作業(yè)中去體會語文學習的重要價值。
生活的本質在于其多樣性、豐富性,小學語文源于生活,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便可回歸生活,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來完成教學目標,方可保證整個教學活動更加生動化。一方面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另一方面利于提高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程度。
結束語
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促進了課程教學實效性提升,學生的主體性進一步得到調動,在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的更加主動和積極。但是也有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科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對生活化教育理念掌握不足,具體的教學方法應用也還存在不足,因此需要進一步學習和深入教學實踐研究中來。
參考文獻
[1]黃書發(fā),張秋麗.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9):236-237.
[2]周麗紅,王煥成.讓“生活化教學”走進小學語文課堂[J].華夏教師,2018,22(17):119-120.
[3]馬艷艷,馬里加.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偏差及其優(yōu)化策略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20(12):182-183.
[4]胡幼華,張華榮.源于生活,服務生活——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學苑教育,2018,13(08):32-3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