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淙雨
[摘 要:樂理課程是高師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必修課程之一,本課程為學生音樂技能的培養(yǎng)與掌握奠定基礎,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要注重教學模式的合理選擇。本文主要圍繞高師學前教育專業(yè)樂理課程改革思想及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等方面展開討論,注重學前教育樂理課程和幼兒音樂教學實際聯(lián)系及運用,加深學生的樂理知識印象,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
關鍵詞:學前教育;樂理課程;教學模式]
基礎樂理知識包括音的屬性、節(jié)奏、音程、和弦、調式調性等,通過樂理課程教學的開展,能為學生今后的音樂發(fā)展奠定基礎。因此,有必要進行樂理課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措施的研究,以便為學生學習其他音樂專業(yè)課程提供合理有效的幫助。教師在教學中突出學前教育特點,注重教學娛樂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在掌握樂理知識的同時,也能學會簡單的幼教音樂活動教學方法和技能。
一、學前教育專業(yè)樂理教學改革指導思想
新的課程標準下,要求教育堅持以生為本,做到教育面向全部學生,并且教師要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這種要求下,要求教學更加考慮學生和幼兒園的現(xiàn)實情況,提高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綜合性,同時還要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者在課堂中的參與性。在這種指導思想作用下,現(xiàn)代教育重點在于教師角色的轉變,使教師成為課程活動組織者,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思考時間,并且教師要針對學生學習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和學生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標,需要盡快創(chuàng)新原有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活動高效開展。
二、創(chuàng)新學前教育專業(yè)樂理課程教學模式的措施
(一)堅持趣味性原則,打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音樂體現(xiàn)出一定的趣味性,在基本樂理知識講解中,如果脫離了趣味性,將導致學習過程枯燥無味,課堂教學效果低下的現(xiàn)象發(fā)生。樂理教學中趣味性的體現(xiàn),需要教師及時轉變教學理念,自覺將樂理教學趣味性和知識性結合起來,從幼兒園實際所需出發(fā),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個性化指導,并為學生音樂技能的提高提供相應的幫助。眾所周知,樂理課程本身的內容更多偏向于書面和抽象的理論知識,它相當于一門工具類學科,學起來自然沒有鋼琴、聲樂等實踐課程有趣,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更要突出音樂教學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感受音樂文化并掌握音樂知識。例如,在學習“節(jié)奏”有關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彈奏一段簡單的音樂,并要求學生通過走、跑、跳等步態(tài)來進行節(jié)奏練習,促使學生通過肢體語言展現(xiàn)并感受多變的節(jié)奏,切實體會音樂的生命力和趣味性。通過上述教學模式的應用,能有效提高樂理課堂效率,挖掘樂理教學的優(yōu)勢和特點,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實踐表明,高效教學課堂的形成離不開趣味性這一要素,在提出音樂趣味性的基礎上,能保證樂理教學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在師生配合下,推動樂理教學的高效進行。
(二)充分利用教育資源
以往學前教育專業(yè)樂理教學都以教師講解的方式為主,單方面向學生傳授樂理知識,無法保證學生對知識有深刻印象,并且只依靠理論講解的方式,不能提高學生知識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長期以往,勢必會打擊學生樂理學習熱情。如果存在以上問題,則樂理教學不能實踐于聲樂、鋼琴等其他專業(yè)課程,容易造成教學資源浪費。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要求教師在實施樂理教學活動時,注重教學課件以及音樂軟件等教學資源的使用,形成一個新的教學環(huán)境,確保學生對音樂知識有較好掌握。例如,在講解“調式”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不同的調式曲目片段,引導學生深入感受不同的調式在音樂作品中的運用效果,在聽覺感受下對調式的作用有所了解。通過這種做法,能豐富學生的音樂感受,促使他們感性化教學中掌握樂理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音樂感悟能力和專業(yè)能力。另外,在學習“節(jié)奏”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同一段旋律,進行不同節(jié)奏的演奏,使學生直觀感受不同節(jié)奏的使用對音樂產生的影響,促使他們自然的投入到樂理學習中,達到預期樂理教學效果。
(三)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思維
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音樂基礎普遍薄弱,音樂文化感知能力差,缺乏多元化思維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考慮到這一現(xiàn)象,在進行樂理教學時,教師在為學生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加大對他們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能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找出樂理知識間的聯(lián)系及規(guī)律,是提高學生運用能力和多元化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例如,在學習“D—#E”音程有關知識時,教師會鼓勵學生挖掘這一音程問題中包含的內容,如音數、全音、半音等概念,要求學生在面對某一問題時,能夠結合之前學過的知識點進行分析與學習,以便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從學生認知特點來看,他們感到學習難度較大的原因通常是多個音樂概念間的互相聯(lián)系,如果不能做到全面掌握音樂知識,將不能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價值觀,并形成正確的思維習慣,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高師學前教育樂理教學模式要堅持趣味性和創(chuàng)新性,結合學生發(fā)展需求確定教學方案,在此基礎上提高教學效果,加強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培育。
三、結論
綜上所述,高師學前教育樂理教學不應局限于特定的教學模式,而是要堅持趣味性、實用性、針對性、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原則,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隨著學前教育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有效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并在音樂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感受,使他們對樂理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掌握,從而發(fā)揮樂理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文化素養(yǎng)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峰.適應時代要求改革學前教育專業(yè)樂理課程與教學[J].北方音樂,2014(13):109.
[2]黃畢莎.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yè)樂理課程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探討[J].四川戲劇,2013(05):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