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波 安同偉 陳慶忠 李迎梅
摘要:小鵝瘟是南新型鵝細小病毒引起的危害雛鵝、雛番鴨急性或亞急性的敗血性傳染病,該病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以食欲減退、精神萎靡、嚴重下痢為主要臨床癥狀,以腸道膨大、出現(xiàn)栓子狀物為特征病變,給養(yǎng)鵝業(yè)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該文通過湖北天門一批小鵝瘟雛鵝的診治病例,對小鵝瘟發(fā)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治方法及防治進行簡述。
關鍵詞:鵝細小病毒;小鵝瘟;診治
中圖分類號:S858.33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05.079
0引言
2015年以來,我國雛鵝、肉鴨、番鴨群中不斷出現(xiàn)生長發(fā)育受阻、短喙、大舌外伸、為特征性的疾病,給我國養(yǎng)鴨業(yè)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后經病原分離鑒定,引起該病的主要病原為鵝細小病毒( goose parvovirus)[1]。
1流行病學
鵝細小病毒(GPV)又稱小鵝瘟病毒,是單股DNA病毒,其沒有血凝活性,與其他細小病毒不存在抗原關系,具有較強抵抗外界環(huán)境的能力,在55-65℃條件下加熱處理30min仍然具有活性,對乙醚等有機溶劑也不敏感[2]。
研究發(fā)現(xiàn),小鵝瘟呈世界性分布,我國各地區(qū)廣為流行,即可水平傳播也可垂直傳播,主要感染3周齡內的雛鵝,7日齡內雛鵝死亡率達90%-100%,10-30日齡的鵝死亡率通常在60%內[3]。
2病例情況與臨床癥狀
2018年5月,湖北天門一家禽養(yǎng)殖合作社新購一批番鴨苗500羽,朗德鵝200羽,生長狀況良好,飼養(yǎng)至7日齡,8羽雛番鴨突然倒地掙扎死亡,15日齡部分番鴨和雛鵝出現(xiàn)精神萎靡不振,步行遲緩,縮脖,食欲廢絕,離群甩頭,舌外伸,呼吸困難鼻腔有漿液性分泌物流出,部分病鵝飲水增加,全身抽搐。通過養(yǎng)殖戶了解到,該批雛鴨購白廣西,已注射禽流感疫苗,但尚未注射病毒性抗體或疫苗。發(fā)病后,禽主用氨芐青霉素飲水,基本無效,7-10日齡后患病番鴨和雛鵝數量增多,10日齡后死亡數量呈上升趨勢[4]。
3解剖情況與病理變化
發(fā)病番鴨多癱瘓、舌腫大外伸,見圖1、圖2;腿翅骨骼易折斷,腹瀉;解剖發(fā)現(xiàn),病死番鴨和雛鵝部分呼吸道有少量黏液,胸腺腫大出血、肝臟腎臟腫大充血或出血,見圖13;質脆易脆,胰腺肺臟出血,空腸和回腸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腸粘膜脫落與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臘腸樣栓子堵塞腸腔,見圖4。
4診斷
根據以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情況等綜合會診,初步診斷為小鵝瘟,要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查。
無菌采集患鴨肝、脾、腎臟、腸道等組織,研磨后用無菌生理鹽水按1:2進行稀釋,經凍融2次后離心5min,,靜置取上清液,等體積比加入氯仿,震蕩搖勻30min,再次離心沉淀取上清液,加入蒸餾水,凍融2次后再次離心沉淀,取上清液,將此上清液進行瓊脂擴散試驗,結果呈陽性,即此病例確診為小鵝瘟[5]。
5治療與預防措施
5.疫情處理
確診后的番鴨和雛鵝群進行分類隔離飼養(yǎng),即群體中尚未出現(xiàn)小鵝瘟癥狀的雛鵝和番鴨立即隔離,同時每只注射0.5mL/只小鵝瘟精制卵黃抗體用于預防;對已經出現(xiàn)初期癥狀的番鴨和雛鵝群緊急接種2mL/只小鵝瘟精制卵黃抗體進行治療;對嚴重患禽和病死禽立即淘汰,并將廠體焚燒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對廠區(qū)飼養(yǎng)場地和用具進行全方位消毒[6]。
5.2免疫預防建議
(1)加強飼養(yǎng)管理。嚴格控制家禽種蛋和種苗的引進,引進的種蛋和種苗需要加強隔離檢疫和血清學檢查,確認無病后才可混群飼養(yǎng)。日常飼養(yǎng)中要加強管理,掌握好犬舍溫濕度、飼養(yǎng)密度和通風,做到“干濕分離”,即舍內十燥,戲水區(qū)有水;飼喂優(yōu)質新鮮的全價料,保證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充足[7]。
(2)免疫預防。由于各種抗生素藥物對該病均無治療和預防作用,所以該病的防治主要依靠抗體的注射免疫預防。即種鵝產蛋前1個月,按1mL/只進行小鵝瘟疫苗或精制卵黃抗體免疫,免疫后種鵝孵出的雛鵝均具有免疫力,對沒有經過免疫的種鵝所孵出的雛鵝,可按0.5mL/只進行小鵝瘟精制卵黃抗體進行免疫,保護率可達90%以上[8]。
6結束語
小鵝瘟是由新型鵝細小病毒引起的危害雛鵝、雛番鴨急性或亞急性的敗血性傳染病,該病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因此,應在日常養(yǎng)殖中做好該病的預防措施,降低該病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
參考文獻
[1]陳浩,竇硯國,唐熠,等.櫻桃符肉鴨短喙長舌綜合征病原的分離鑒定[1].中國獸醫(yī)學報,2015,35(10):1600-1604.
[2]李傳峰,李琦,陳宗艷,等.鴨短喙-侏儒綜合征病原的初步鑒定[J].中國傳染病學報,2015,23(6):1-6.
[3]殷冬冬,唐井玉,王瑞,等.新型鴨源細小病毒AH-D15的分離鑒定[J].中國預防獸醫(yī)學報,2016. 38(7):528-531.
[4]官曉華,李琦,李傳峰,等.鴨源新型鵝細小病毒DS15株生物學特性研究[J].中國家禽,2017. 39(4):52-55.
[5]劉榮昌,黃瑜,盧榮輝,等.短喙侏儒綜合征半番鴨病原學檢測及病理組織學特征[J].中國獸醫(yī)學報,2018.38(1):51-58.
[6]Li P. Li J,Zhang R. et al. Duck "beak atrophy anddwarfism syndrome" disease complex: interplay of novel gooseparvovirus-related virus and duck circovirus[J]. TransboundEmerg Dis, 2018. 65(2):345-351.
[7]Li C, Li Q. Chen Z. et al. Novel duck parvovirus identified incherry valley duck( 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us),China[J].Infect Genel Evol. 2016, 44: 278-280.
[8]李景臣,盧永紅.小鵝瘟的診斷與防治技術[J].吉林畜牧獸醫(yī),2018(10):40.
作者簡介:馮海波(1981-),男,安徽霍邱人,執(zhí)業(yè)畜牧師,從事齋禽疾病生物防控研究工作。通信作者:安同偉(1981-),女,天津人,高級獸醫(yī)師,從事畜禽疾病生物防控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