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雪麗
語文新課程改革提倡,要讓學生“讀好書、寫好字、作好文、說清話”。其中作文是關乎學生“自我表述”和“社會交往”的重要途徑,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把語文學習視為一個整體,“讀與聽”則是信息資源的“吸納與儲備”環(huán)節(jié),在歷經(jīng)人腦的“加工與內(nèi)化”工序后,最終通過“寫與說”來完成文字產(chǎn)品的“處理與輸出”流程。作文教學雖然是語文活動的“出口”環(huán)節(jié),卻始終離不開其它各個方面的“積累與積淀”過程。由此,如何實現(xiàn)習作啟蒙教學的良好預期目標呢?
一、以“情趣”為基點,引導小學生走向樂于習作之路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庇绕湫W生,由于心智發(fā)育的規(guī)律性,屬于“唯情趣一族”,無論何時何事,如果缺乏“情趣”因素的滲透和融入,要么淺嘗輒止,要么事倍功半。再說,如果在習作之初就“無趣”可言,那么,習作生命之花就會不綻而枯萎、未開而凋謝。正因為如此,我們要認真激發(fā)小學生的習作情趣,在潛移默化中把他們逐步引向“樂于寫作”的良性發(fā)展之路。
以“游戲類習作”教學為例。在習作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讓小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或擅長哪些游戲活動形式,如放風箏、捉迷藏、猜謎語、跳繩子、吹泡泡、球類運動比賽等;然后以多人學習小組為單元,相互之間開展“說說與做做”“討論與交流”活動;最后在上述基礎上,讓他們把自己的所思、所說、所悟落實在“筆墨紙硯”上。如此而為,非常有利于實現(xiàn)“手口腦動”和諧一致的情趣化習作目標,其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方法”為支柱,引導小學生走向勤于習作之路
達爾文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逼湟庵卦趶娬{(diào)“方法傳輸與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習作教學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不僅如此,在啟蒙教學之處,我們只有認真做到并努力做好“魚漁兼授”,才會引導小學生在“學用結合”中熟能生巧起來,從而逐步地走向勤于習作的自我發(fā)展之路。
以“看圖習作”為例。要首先引導小學生遵照“先整體后局部、先中間后周圍、由近及遠、自上而下、從左到右”的觀察順序來寫,或者按照“首先……然后……接著……最后……”這一事情發(fā)展的觀察順序來寫。再如“寫一件事情”,引導小學生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四要素”來寫。還有,關于“動物類”習作,可抓住“外形(頭部—軀干—四肢)、特點(有別于其他動物的)、生活習性(睡覺、吃食)”等方面來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針對某一方面集中訓練,以不斷深化學用結合的意識和能力。
三、以“閱讀”為支撐,引導小學生走向善于習作之路
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吸納,寫作是傾吐?!币庠趶娬{(diào)“閱讀與寫作”之間有一種“合則共榮、分則互損”的相輔相成關系。理論和實踐表明:如果沒有一定閱讀量的積累和質(zhì)的積淀,要想追求高質(zhì)量或者優(yōu)秀的習作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組織并引導小學生積極開展“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讀寫互動”活動,從中攫取令人期待的“雙贏”效果。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習慣于引導小學生在課內(nèi)外閱讀時,養(yǎng)成一種“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以詞句分類積累為例:描寫天氣狀況的,如陽光明媚、和風細雨、陰云密布、烏云突至……描寫自然景物的,如柳綠花紅、山清水秀、萬木蔥蘢……描寫心情神態(tài)的,如滿面笑容、眉開眼笑、聚精會神、心無旁騖……當然,在閱讀積累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對詞句的實際運用,促進更好地習作活動。
四、以“想象”為基點,引導小學生走向精于習作之路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痹谛W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習作想象能力呢?以“相機補白”讀寫習作為例。在教材許多精髓或經(jīng)典“例子”中,程度不同地蘊藏著或隱或現(xiàn)的“省缺遺漏”現(xiàn)象。語文教師應善于以此為抓手,組織并引導小學生通過“個體讀悟+相互探究”等形式,就語言文字、人物情感、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描寫、發(fā)展趨向等方面,立足于合理化“想象”,積極開展“探究補白”讀寫互動活動。
比如,在《掌聲》教學結束后,筆者連續(xù)提出如下問題:如果老師知道了情況,還該不該讓英子輪流上臺講故事?如果英子當初拒絕上臺,還會有后來情況的發(fā)生嗎?如果沒有那兩次掌聲,后來的英子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嗎?讓小學生自選一個進行想象性習作,或者寫一寫讀書心得。這樣既有效激發(fā)了習作情趣,又暗示了讀寫互動的鏈接點。
五、以“生活”為鏈接,引導小學生走向開放習作之路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闭Z文知識及其教學活動始終離不開社會生活的豐富涵養(yǎng)和有效滋潤,否則,就會陷入“無本無源、鏡花水月”的境界。善于把語文教學與各類生活元素相互滲透并有機地融合起來,不僅有利于充分體現(xiàn)語文學習的內(nèi)涵、價值和意義,而且能為教學相長暢通一條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活水渠道。作為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有機組成,寫作教學活動應當同樣如此。由于生長環(huán)境、心智發(fā)育、認知能力等諸多因素的不同,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擁有自己獨特的真實感受。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引導小學生把這些獨特性經(jīng)歷和個性化感悟,通過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日記或周記”等形式記載下來,既可留下他們成長的痕跡,又能幫助他們逐步養(yǎng)成“用眼睛去觀察世界、用心靈去感悟生活”的良好行為習慣,這對于促進開放性習作活動大有裨益之效。
六、以“評價”為活力,引導小學生走向信心習作之路
“學習上的成績,形象地說,如同一條小路,通向兒童的心靈深處,那里燃燒著想當一個好學生的愿望的火花。”這與第斯多惠的“教學藝術本質(zhì)論”可謂異曲同工。每個學生都在希望得到來自教師的肯定與認可、褒揚與激勵。有鑒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本著“激勵、喚醒、鼓舞”的指導思想,積極實施以賞識性為主的積極性評價機制,以逐步增強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有效保持他們走向成功的思想信念。
比如,在習作批改過程中,要堅持做到“最小改動”到“能不改堅決不改,能少該的決不多改”,同時盡可能地挖掘其中的“閃亮點”并給予表揚。再如,一改過去那“教師評學”的不對稱評價模式,與小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團體評價”相結合。只要我們高度重視并認真發(fā)掘,就一定能夠發(fā)現(xiàn)“尺短寸長”現(xiàn)象,這是一個知易行難的是藝術實踐課題。
總之,小學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鋪路工程?!敖虩o定法,卻有章法?!痹诹曌鲉⒚山虒W階段,我們要始終秉持如上所說的幾項基本策略,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能夠贏得“善教樂寫”的實質(zhì)性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師寨鎮(zhèn)中心小學(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