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雙娟
人類歷史進入21世紀后,更強調合作和共享?,F(xiàn)代社會普遍將責任感作為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因此,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顯得尤為重要。居里夫人曾對“責任”做過注釋,提出人應該不虛度一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文化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加強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促使其成為一個具有高尚品質的人,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在品讀中滲透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課文反映了責任文化的主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品讀十分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滲透責任教育意識十分重要。
例如,在教學《最后的姿勢》時,一位教師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品讀。
師:課文中描寫譚老師張開手臂保護學生的段落在第四至第七自然段,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默讀這幾段,深刻領會一個普普通通教師的高尚情操。
師:大家仔細分析“大家快跑!”這四個字,你們感受到什么?
生1:我感受到譚老師在危難時刻首先想到學生,并非自己,表現(xiàn)出偉大的舍己為人的高尚精神。
師:當譚老師發(fā)現(xiàn)有學生沒有逃出去,他是怎么處理的?
生2:文中寫到譚老師將學生們立即拉到課桌底下,張開雙手用身體保護他們。
師:文中使用了哪些詞來表現(xiàn)譚老師的高大形象?
生3:我認為“拉、撐、護”這些詞都表達了譚老師當時的動作軌跡?!袄弊謴娬{譚老師救學生時候的動作很迅速,“撐”字表現(xiàn)了譚老師用自己的身體為學生撐起生命的保護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而“護”字同樣表達了譚老師舍棄自己的生命全力保護學生。
在生命遭遇危難時刻,譚老師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學生們撐起一片鋼鐵長城,這種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生動地闡釋了師德二字。
在賞析中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里的課文,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作者在其中注入了真實的情感內容。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發(fā)掘課文中蘊含的人文思想和責任意識,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讓學生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向學生滲透責任教育。
例如,一位教師在對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進行教學時,反問學生如果將原文直接替換成;“他挖了36個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是否可以,兩者有什么異同?學生在思考對比后會反駁“這樣替換后雖然用詞簡短了,但是無法體會出父親挖掘時間之漫長,原文的用詞讓人讀起來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表現(xiàn)出父親的偉大。”“這幾個詞語不僅讓我感受到父親挖掘的時間特別漫長,也讓人感受到父親堅強的品質,父親為了希望一次次地挖掘,又在挖掘中一次次的失望,但他并沒有放棄,突出了父親對兒子強烈的情感?!薄斑@幾個詞完整的展現(xiàn)出父親挖掘時的一幅畫面,穿著被碎石劃破的衣衫,身上也遍體鱗傷,但他依然堅持不懈的在挖掘。有時候余震襲來,我仿佛看到那些殘垣斷壁一次次地危及父親的生命安全,而他全然不顧,仍然在挖掘。這讓我深深的體會到父親用生命在踐行對兒子的承諾,這是一個父親一生的承諾?!?/p>
以上案例中,簡簡單單的幾個時間詞,卻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化了對家人、堅守、諾言等的感悟,提升了責任教育的維度。
在朗讀中滲透
小學語文教學有一個重要內容是朗讀,可是僅僅只把關注點放在學生是否能朗讀整齊上,未必會有明顯的教學效果。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文本賞析進行關注,體會其內在的韻律和內涵,在朗讀的過程中深入文本所在的語境,去感知人物形象,有助于學生陶冶情操,升華責任教育。
例如,一位教師在對《地震中的父與子》進行教學時,在上一個階段引導學生賞析“他挖了8個小時,12個小時,24個小時,36個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這句話后,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可以趁勢進行閱讀賞析。
師:這位父親整整挖了24個小時,面對不斷襲來的余震和隨時可能掉落的殘垣斷壁,他沒有絲毫的憂郁和松懈,仍然在不停地挖,只因為他對兒子說過什么?
生:他對兒子說過不論發(fā)生什么,都會和他在一起!
師:這位父親挖了整整12.96萬秒,每一秒都充滿希望,每一秒又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他沒有絲毫的憂郁和松懈,仍然在不停地挖,只因為他對兒子說過什么?
生:他對兒子說過不論發(fā)生什么,都會和他在一起!
師:父親終于在第13.68萬次的堅守中,聽到了兒子孱弱的呼救聲!他成功了,他不僅承受住了生理的界限,更是突破了心理的極限。13.68萬次的堅持,13.68萬次的奮戰(zhàn),他終于創(chuàng)造了奇跡,成功救出了兒子。所有這一切的動力,只因為他對兒子說過什么?
生:他對兒子說過不論發(fā)生什么,都會和他在一起!
教師在朗讀指導中,跟隨學生的情緒起伏,緊緊抓住人性的共通之處,讓學生在課堂氛圍中,深刻感受人性的光輝。感悟到責任的偉大力量,深化責任文化教育目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責任文化意識的滲透十分重要,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語文教育的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麒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