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英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自然缺失癥”的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始提倡各種親自然的游戲,其中去地里玩泥巴就是很多幼兒園開展的一項游戲。本文從材料的種類設計、材質選用、材料制作三個方面來談談戶外泥巴游戲材料的設計制作。
關鍵詞:泥巴游戲材料;設計制作
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很少空著手玩,必須有許多玩的東西來幫助,才能滿足玩的欲望?!庇螒虿牧鲜莾和螒虻墓ぞ?,是幼兒賴以游戲的物質基礎。沒有了材料,幼兒的游戲也無從談起,基于以上在游戲中存在的問題,筆者以及本園教師從三方面入手對玩泥巴游戲的材料進行了設計和制作。
1 材料種類多樣多元,激發(fā)幼兒游戲興趣
游戲前后,老師們會經常組織幼兒展開討論:你想玩什么?怎么玩?用什么樣的工具玩?教師收集幼兒的想法進行研討甄選,設計投放材料。根據(jù)這些材料產生的初始功能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1.1 勞動性材料
泥,孕育一切生物,是勞動者賴以生存的自然之母。勞動性工具必定是泥巴游戲中首選的游戲材料。鋤頭、鏟子、水桶、篩子、鐵耙、小推車等等,都被投放進了泥巴地里。幼兒可以自由鏟土搬運泥土,玩合作篩土游戲,在地里挖壕溝打仗,興致高漲。用小車裝泥繞過樹木和樹樁在草地里游走,孩子不但學會了掌控小車的平衡,更能夠使幼兒安全有效地調控好自己的身體,機靈地避開障礙物和同伴。幼兒提著泥桶在梅花樁上行走,需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平衡能力。幼兒模仿長輩在地里種樹種菜,澆灌養(yǎng)護,無形中起到了勞動教育的功能。
1.2 建構性材料
泥巴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在當?shù)剞r村,還有許多老屋是用泥巴夯成的,即使是現(xiàn)在建造的房屋用的磚塊也是用泥燒制而成的。因此泥巴還是建構常用的材料,教師預設了建構的游戲,但是幼兒很難把泥和磚塊等同起來。陳鶴琴指出:“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他的真世界”。為幼兒創(chuàng)設和投入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器械,是為了提供幼兒去挑戰(zhàn)困難、解決問題的機會。因此教師在平時讓幼兒觀看了泥房是如何建造、泥土又是怎么變成磚塊建成高樓大廈的視頻,然后把制磚的模具,木棍,仿磚木塊,錘子榔頭泥刀等材料和工具投放在泥地里,孩子就模仿視頻用模具夯磚塊進行搭建各種建筑物,用木棍以及玩具門窗架造房子,在仿木磚塊砌成的墻上抹泥巴外墻等等。四十分鐘的活動孩子的興趣一直很濃,搭建成一定模型的作品,體會到成功的樂趣,而且,第二次游戲時可以在第一次搭建的基礎上繼續(xù)“建構”,因此孩子對下一次的游戲也充滿了期待。
1.3 角色類材料
“過家家”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幼兒園都把娃娃家設在室內,提供干凈的地毯和毛絨絨的玩具等,雖然看起來非常溫馨,但卻也有諸多限制,比如場地有限,參與的孩子也有限。如果讓孩子去大自然里做這個游戲,會是怎樣的情形呢?因此我們在泥巴地里投入了鍋碗瓢盆、竹筒竹罐竹圈、石臼、搗棍、舂米架等材料后,幼兒很快就自發(fā)過起了“辦家家酒”游戲,用木棍支起燒烤架,用竹簽穿上一個個泥團當做糖葫蘆或貢丸,用鍋碗瓢盆開始做出一桌桌飯菜招待客人,飯菜都是地里現(xiàn)成的野花野草、植物種子等等,桌凳都要孩子自己去找合適的材料替代,大大發(fā)展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和想象力。幼兒合作用泥巴模仿舂米,一個翻土一個踩舂米椎,合作在石臼打年糕,幾個添土幾個用搗棍搗土,在這樣的游戲中孩子們學會了怎樣合作與交流,怎樣準確向對方傳遞信息。
2 材料材質適宜適用,增強幼兒游戲操作性
材料投入使用后,教師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幼兒與材料的互動上,根據(jù)幼兒在實際中的使用情況再對材料進行改進,改進后再投放,再觀察,再改進,不斷循環(huán),使幼兒的游戲達到良好的效果?;顒映跗?,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我們把挖泥的工具全部木質化,用木鋤頭木鏟子,但是由于堆在戶外的泥巴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容易結塊長草,用這些木制工具就難以鏟挖,后來大膽改用了鐵器工具,用真正的小鐵鋤小鐵鏟鐵鎬鐵銑等,投入后指導幼兒使用,抓住出現(xiàn)的安全問題及時進行教育,幾次后幼兒都能熟練安全地使用這些工具。建構區(qū)投放真實的磚塊,但是游戲后發(fā)現(xiàn)磚塊比較重,孩子一只手拿托住磚塊另一只手要給磚塊糊泥,沒有這樣的力氣。老師們再一次研討認為游戲材料也并非是越真實孩子就越有興趣,而應該是取決于幼兒對游戲內容的興趣和以及相關的經驗,我們就用磚型木塊代替磚塊,既輕又容易上手,而來在短時間內孩子可以砌得很高,砌成自己想要的形狀,興趣就大大增加了。
3 材料構造靈活多變,增提升幼兒游戲成功感
在游戲中教師們還自行開發(fā)設計了工具,例如建構區(qū)的小模板,就是讓孩子把泥夯成磚后再壘成各種城墻或小屋。期初,我們請木工用拋光木工板釘成了大小形狀不一的木框架,孩子們把和好的泥倒入模具中用搗棍夯,結果夯實后發(fā)現(xiàn)泥磚邊緣和模具粘得非常緊實,沒有辦法把制好的磚塊拿出來,即使把它拿出來,泥磚也破碎了,孩子沒有成功感。我們對模具進行了三次改進,把尺寸縮小到真是磚塊大小,邊框用活扣連接,這樣孩子們把泥夯實后卸開活扣就可以很順利的把泥塊取出來。
在泥巴地里不斷投入改進的新材料后,孩子的游戲習慣不斷優(yōu)化,一次游戲下來,80%的孩子身上基本整潔,整理活動最多不超過十五分鐘,游戲材料也更耐用,材料結構更科學,孩子游戲的興趣明顯增強,每周都盼望著能進泥巴場地。通過活動的有效進行,愉悅了孩子的身心,使幼兒鍛煉了身體,練習了自我保護能力,發(fā)展了孩子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了孩子的社會性交往,從而推動幼兒全方面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梁至燊主編.學前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 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qū)錦南街道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