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
對于閱讀,同學們大概是又愛又恨吧!自己喜歡的作品,讀起來是那樣津津有味,可是語文考試中的閱讀,就算文章很精彩,也會因為考試而壞了閱讀的“胃口”。前者即“自主性閱讀”,后者即“考試型閱讀”。但此二者并非水火不容,如果能在享受自主閱讀的快樂的同時,又能為考試型閱讀增分,豈不兩全其美?
考試型閱讀是有技巧的,這給許多為考試苦惱的同學帶來了福音。當你不熟悉閱讀理解的答題“套路”時,略加訓練就能掌握一些答題技巧,甚至直接提高閱讀的分數(shù)。但當你掌握了閱讀的答題“套路”后,就會發(fā)現(xiàn):答題技巧只能幫你解決初步問題,日積月累的閱讀能力才是取得閱讀高分的核心技術(shù)。
閱讀是一場持久的談判。說它是“談判”,是因為閱讀應該是讀者與作者的互動,而不是讀者單方面地向文本索取知識或結(jié)論;說它是“持久的談判”,是因為無論是閱讀素養(yǎng)的提高,還是閱讀思維的培養(yǎng),都是長期的,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談判是智慧的較量,離不開讀者積極的思維參與甚至是全身心的參與,讀者要“時時留心,步步留意”,既要著眼于細節(jié),更要著眼整體。談判是探知對方底牌的過程,也是鍛煉自己能力的過程。
如何在閱讀這場持久的談判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呢?在日常閱讀中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閱讀要關(guān)注“知識”,更要關(guān)注“思維”
日常閱讀相對缺乏功利性,所以一些同學和家長認為閱讀沒有多少用處,于是減少課外閱讀,把更多時間用于應試閱讀訓練。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很容易使人陷入只做題的怪圈。首先,自主性閱讀并不排斥知識,恰恰相反,它甚至是吸收課外知識的重要渠道。但我們不要把閱讀僅僅當作“接受知識”的過程。讀完任何一本書,我們多少都會吸收一些先前不知道的知識或思想性的結(jié)論。但如果只把閱讀當作吸收知識的渠道,你就會發(fā)現(xiàn)讀書越多,自己越無知,從而產(chǎn)生一種“知識焦慮”。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意識,很多所謂的知識只是信息,即使它們是知識,我們也不一定非要記住,就像茴香豆的“茴”的四種寫法,《中國詩詞大會》上出現(xiàn)的我們聞所未聞的詩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上出現(xiàn)的我們從未見過的字詞,能記住固然是好事,記不住也不必因此焦躁不安。
日常閱讀中,比記住知識更重要的是“動腦”,也就是除了讀出知識,更要讀出作者的思維,除了記住知識,更要消化知識,通過歸納、總結(jié)和思考,把知識和思維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東西,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就是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解構(gòu)”與“重構(gòu)”,在這一“解”一“建”中,既增長了收獲,又鍛煉了閱讀的綜合能力。
怎么學會閱讀思維呢?簡單說來,就是跟隨作者的筆觸進行思考,做一個會思考的閱讀者。日常閱讀時要充分開動腦筋,打開文本就要思考這可能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還可能怎么發(fā)展,作者為什么這么寫等等。在不斷思考中擺脫禁錮,用自己的頭腦還原作者這樣寫的用意,這樣才能鍛煉自己的閱讀思維。只有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思考這類問題和這類問題鏈,才容易找到走進文本的另一條通道。
除了觀念上“課外閱讀無用論”這個誤區(qū),還有一個常見的誤區(qū)——把日常閱讀與考試閱讀割裂開來。這樣的結(jié)果往往是眼中只有題目,無法與文本內(nèi)容親近,忽略對文本的整體理解,拘泥于文本的細枝末節(jié),而這正是閱讀低效和低分的重要原因。下面以2016年江蘇卷文學類文本閱讀《會明》為例,看看如何打通日常自主性閱讀與考試型閱讀。
讓我們先拋開具體的題目,以日常閱讀應具備的思維來思考關(guān)于《會明》的問題:
1.會明是什么樣的人?
2.他是如何從熱愛打仗轉(zhuǎn)變?yōu)椴辉敢獯蛘痰模?.作者寫會明的轉(zhuǎn)變有什么意圖?
這三個問題是有聯(lián)系的,是關(guān)于小說人物的系統(tǒng)性思考。在日常閱讀中,我們至少要主動尋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思考,而不是平面地接受文本內(nèi)容。會明的轉(zhuǎn)變并不是突然的,是因為得到一個人贈送的一只母雞,然后母雞接二連三地下了蛋,他才“為一種新的興味所牽引,把戰(zhàn)事的一切完全忘卻了”。他的情感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同別人討論這只雞時,也像一個母親與人討論兒女一樣”,甚至夜間做夢,也夢到小雞唧唧叫。而此后,雞蛋變成了小雞,小雞在他的喂養(yǎng)下逐漸長大,會明已漸漸地傾向于“非戰(zhàn)主義”了,這時候的他反而感受到了幸福,有了別人不理解的微笑。雖然是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但在沈從文筆下,故事沒有戰(zhàn)爭的血腥味,反而多了一絲人情味。
閱讀一定要動腦用心,不能只靠“惰性”記憶。記住只是閱讀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學會把一篇文章作為思考的靶子,鍛煉自己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自覺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許多同學不愿意去突破自己的閱讀障礙,甚至有的同學只滿足于讀過,而沒有思考過,所以讀過了也記不住,記住了也不會用。這樣是無法提高閱讀思維和能力的。
閱讀一本書,既像同一個人溝通,也像跟一個人談判,你要知道自己的底牌,更要思考和揣摩對方的底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你必須先把對方的話聽清楚、聽全,然后把他的觀點吃透,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你的觀點,做出你的判斷,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一些你感興趣的地方或者疑惑的地方深入探討。有了這種思考的意識,再回頭來看2016年江蘇卷的題目:
13.第4段中會明為什么逢人就問何時開火?請簡要概括。
14.文中兩處畫線句分別表現(xiàn)了會明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請簡要分析。15.文中多處寫到“插軍旗”,請說明這個細節(jié)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16.請?zhí)骄啃≌f結(jié)尾“微笑的意義”的意蘊。
乍一看,這些問題與之前的三個問題不同,但其實并沒有跳出那三個“大問題”。如果你沒有對這些“大問題”有系統(tǒng)性的思考,其實很難答好閱讀題。所以,閱讀時提出一些“大問題”并思考,在整體把握的基礎(chǔ)上整合信息,自己重新建構(gòu)文本,這既有利于擺脫平面的“知識閱讀”,也有利于找到“思維閱讀”的入口。
二、閱讀要記住“情節(jié)”,更要多揣摩“因果”
閱讀時,情節(jié)是最容易引起讀者注意的。但情節(jié)并不是故事的全部,甚至它不是最重要的內(nèi)容。我們應該多問問自己,故事情節(jié)背后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jié)局?從情節(jié)中跳出來,你就能更容易發(fā)現(xiàn)文本的豐富內(nèi)涵。
每次閱讀都是一場具有挑戰(zhàn)性的未知的談判,揣摩文本就是必不可少的功課。沒有打開文本前,甚至在沒有完全讀完之前,你永遠不知道作者與你玩的是一個怎樣的捉迷藏游戲。假設(shè)你翻開的是一本講述驚險故事的小說,強烈的好奇心會促使你產(chǎn)生這些疑問:作者要寫一個怎樣的精彩故事?接下來人物的命運會有怎樣的變化?他可能會用什么辦法化險為夷?當然,你的疑問可能遠不限于此。假設(shè)你閱讀的是一本說理意味比較濃的書,你也會產(chǎn)生一些問題:他的觀點是什么?他是用怎樣的思路證明自己的觀點的?這個觀點是偏見嗎?我不同意他的觀點,但我又該如何辯駁,恰當?shù)乇磉_我的觀點?
揣摩其實就是“猜讀”,它可以發(fā)生在閱讀之前,也可以發(fā)生在閱讀過程中。猜讀其實是一個打開思維,與作者溝通并建立聯(lián)系的游戲。猜對了,你會覺得與作者“英雄所見略同”;猜錯了,你也可以轉(zhuǎn)個彎繼續(xù)猜下去。猜得多了,就慢慢了解了寫作的“套路”。這樣的揣摩功夫多了,成了習慣,閱讀能力就提高了。下面我們就以2018年江蘇卷古詩詞鑒賞所選的張籍的《寄和州劉使君》為例,看看“揣摩”在閱讀中如何幫助我們:
別離已久猶為郡,閑向春風倒酒瓶。送客特過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后山光滿郭青。到此詩情應更遠,醉中高詠有誰聽?
先閱題目,我們可以揣摩出什么呢?為什么稱“寄”呢?“寄”說明二人此時并不在一起,那這首詩想要給遠方的朋友傳達什么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去揣摩這首詩,就會發(fā)現(xiàn)前兩聯(lián)寫的是“閑”。根據(jù)詩詞的一般閱讀經(jīng)驗,我們可以猜想這里面可能有“文章”。讀完之后便知,原來劉使君(劉禹錫)長期得不到升遷,懷才不遇,所以只能閑居,寄情自然山水?!伴e”里其實有不得已,有不滿。再結(jié)合古詩文中常見的“貶官現(xiàn)象”,就不難理解了。那么,張籍對劉禹錫可能懷著哪些感情呢?再朝前一步,我們就可以粗略感知他對劉禹錫境況的同情,也有二人互為知音的默契之感。其實不管考題是否考查詩歌景物意象的特征,或是“醉中高詠有誰聽”包含的情感,都不能繞開景與情的關(guān)系。閱讀古詩,就要從題材、題目、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景物、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揣摩,當然還要注意詩文前面的小序和末尾的注解。這樣,從多個角度揣摩,就對詩歌的主題有了基本的定位,不會因為一個詞或一個句子而誤讀了詩歌的思想感情。
閱讀的本質(zhì)其實是不斷思考的一種活動,而不是記憶的過程。當你有了正確的閱讀思維,
就可以打開更廣的視野,思考更重要的問題。在揣摩的過程中,你不僅獲得了閱讀的主動權(quán),
還在過程中培養(yǎng)了真正屬于自己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突圍散點思維,建立自己的“閱讀模型”
有同學說自己喜歡閱讀,但是閱讀題卻常常做不對。換句話說,為什么所有字都認識,卻不能正確理解作者表達的主題?這主要是零散解讀惹的禍。倘若只讀到了只鱗片爪,只發(fā)現(xiàn)了蛛絲馬跡,只著眼于細枝末節(jié)而缺少整體觀照,你的理解可能就好像管中窺豹。閱讀是一個很好玩的游戲,作者總是零零星星透露一點信息給你,不會一下子把底透給你。作者常?!把圆挥芍浴保恼轮苯映尸F(xiàn)的內(nèi)容與作者心里真正想表達的東西可能表面上看起來并不相同。作者可能用了反語、諷刺等手法,或者用了比喻、類比等手法,你要有耐心,要把整個游戲玩一遍,在抓住細節(jié)的基礎(chǔ)上瞻前顧后,穿針引線,才能摸清作者的思路和手法,突破了零碎理解的瓶頸,建立起自己的閱讀模型,就會減少閱讀理解的偏差了。
閱讀是解構(gòu),也是建構(gòu),是一個“拆模”之后又“建?!钡倪^程。閱讀建模就是要以閱讀為媒介,實現(xiàn)閱讀與世界的有效連接。當我們在閱讀時會心一笑,其實就是閱讀與我們的生活建立了某種聯(lián)系。當我們看到一段有感觸的文字,可能是它所描述的與我們的經(jīng)歷有相似之處,從而使我們與某個人物、某個細節(jié)產(chǎn)生了“共情”。也有可能是情節(jié)發(fā)展、故事的走向、人物的命運牽動了你的思維和情感。也許某句話直指你的內(nèi)心,說到了你的心坎上,使你“心有戚戚焉”;也許某句話讓你茅塞頓開,幫你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在閱讀時通過一個個問題,主動把“我”和書中的內(nèi)容建立聯(lián)系,這樣的閱讀就是有深度的閱讀。這些問題可能是關(guān)于作者的,也可能是關(guān)于作品中人物的,還可能是關(guān)于世界的......閱讀中,真正的思考往往就是從一連串問題的“井噴”開始的:
這本書的作者我知道,他寫過......
這本書與我前階段讀的某本書很相似......
這本書與我讀過的某本書一樣讓人入迷......
這本書中的某個角色讓我想起了......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
記得我?guī)讱q的時候,也做過這樣的事情,也有過這樣難忘的經(jīng)歷......
我知道某角色艱難的選擇,因為我也經(jīng)歷過......
我以為這本書的結(jié)尾會是怎樣,但是它出乎我的意料......
這種“相似感”,使得讀者與作者、作品和世界建立起深刻的關(guān)聯(lián)。真正的讀書不是記住知識,而是思考知識、運用知識,用知識建立自我與世界的關(guān)聯(lián)。這種關(guān)聯(lián),是一種以“思維互通”為特征的深層次的體驗。本杰明·富蘭克林曾說過:“告訴我,我會忘記;教給我,我可能會記住;讓我參與,我才能學會。”閱讀中,“參與”與文本的思維關(guān)聯(lián),是新鮮而深刻的體驗,有助于我們開新的認知領(lǐng)域。閱讀理解的本質(zhì)是一種思維的活動,有利于我們增加閱讀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加強思維的批判性、邏輯性和靈活性等,從而提高我們的閱讀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
只要我們不滿足于知識性閱讀,用自己的頭腦開展深度閱讀,多加揣摩和思考,打通文本與自我和世界的關(guān)聯(lián),建立起屬于自己的“閱讀模型”,那么在考試型閱讀中取得高分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閱讀一本書,既像同一個人溝通,也像跟一個人談判,你要知道自己的底牌,更要思考和揣摩對方的底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你必須先把對方的話聽清楚、聽全,然后把他的觀點吃透,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你的觀點,作出你的判斷,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一些你感興趣的地方或者疑惑的地方深入探討。
揣摩其實就是“猜讀”,它可以發(fā)生在閱讀之前,也可以發(fā)生在閱讀過程中。猜讀其實是一個打開思維,與作者溝通并建立聯(lián)系的游戲。猜對了,你會覺得有與作者“英雄所見略同”;猜錯了,你也可以轉(zhuǎn)個彎繼續(xù)猜下去。猜得多了,就慢慢了解了寫作的“套路”。這樣的揣摩功夫多了,成了習慣,閱讀能力就提高了。
閱讀中,“參與”與文本的思維關(guān)聯(lián),是新鮮而深刻的體驗,有助于我們開拓新的認知領(lǐng)域。閱讀理解的本質(zhì)是一種思維的活動,有利于我們增加閱讀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加強思維的批判性、邏輯性和靈活性等,從而提高我們的閱讀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