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鳳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課程。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提出一個能力目標要求: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由于學生對該學科的不重視,在收搜資料中會出現(xiàn)畏難情緒,對資料內(nèi)容又不能真正理解,因此在資料展示中會出現(xiàn)“照本宣讀”的狀況,缺少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有效體驗。如何提出應對的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資料搜集、整理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資料搜集整理
基本概念界定:
資料:資料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他的構成和分類十分復雜。通常我們把資料分為三大類,即文字資料、實物資料、口頭資料三種
搜集:搜索、收集,從組內(nèi)的所有進程收集數(shù)據(jù)到一個進程。搜集較收集而言,有一定的選擇性,方向性
整理:去除不需要的東西。對內(nèi)容零散、層次不清的已有文字作品或者材料進行條理化、系統(tǒng)化的加工。
正文:
《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開放性的綜合課程,課程標準明確把培養(yǎng)學生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的能力作為課程目標之一。筆者認為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不僅僅是課程提出的要求,也是現(xiàn)代社會對學生提出的迫切要求。
一、學生搜集、整理資料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該門學科的不重視
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他們覺得學好語數(shù)英最重要,其他技能科學得怎樣無所謂,甚至有家長提出為什么不增加語數(shù)英的課時!素質(zhì)教育的口號已經(jīng)喊了許多年,但是在總的教育體制及其評價機制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品社課上學生聽課不認真,對教師布置的課后搜集資料的任務不上心,甚至連家長協(xié)助參與的積極性也相對弱化的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
2.學生查找資料的途徑受限
品德與社學該門課程的社會性、綜合性、實踐性很強,教材上的圖片、范例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僅有的幾幅圖片和范例滿足不了學生對課堂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材料來拓展、豐富學習內(nèi)容,而來自于學生自身的各類資源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事實上,學生收集資料的途徑又十分有限,很多學生最先想到的是利用網(wǎng)絡搜索來完成,其他的報刊雜志、圖書館資源或人本資源,相對利用的比較少。
3.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
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只能說是補充課堂資源,豐富學生見識的一個方面的內(nèi)容,學生平時收集整理的資料較多,不可能教師每次都進行檢查,完成質(zhì)量如何并沒有納入期末評價體系中,因此,每個學生每次完成效果并不理想。缺少強有力的激勵機制,孩子就會有懈怠,應付的心理。
4.遇到困難無法得到及時的排解
作為一名小學生,他們的在搜集整理資料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就需要老師、家長的幫助,但是大部分的孩子遇到實踐性的困難時,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老師家長的幫助無法到位,就會發(fā)生要么放棄收集、要么隨便應付了事的情況。
5.不會有效的處理信息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還經(jīng)??吹降囊环N現(xiàn)狀就是:學生很積極的去收集資料,也將資料很好的進行了排版,但是展示起來,底下的學生觀眾聽的卻很難受,原因有二:一是資料過多,滿滿當當?shù)氖畮醉撐淖仲Y料,讀起來費時費力,有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又停停頓頓非常的不通順。二是有些資料的收集與所需內(nèi)容大相徑庭,出現(xiàn)“偏題、跑題”現(xiàn)象,孩子的興趣銳減。
二、搜集、整理信息的應對策略
(一)搜集策略
1.做好計劃,明確內(nèi)容
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資料的搜集活動也一樣,有了先期的計劃,學生就能夠提前做好準備。因此如果將整學期的搜集任務提前公布給學生,學生就能做到心里有數(shù),自主安排,再加上教師提前的指導和點撥,勢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提供途徑,減時少力
五六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也有是非辨別能力,查找資料的途徑需要跟他們理一理:
(1)網(wǎng)絡、媒體——獲得較生動具體的文字、圖片、視頻音頻資料
(2)圖書、報刊、雜志——獲得書面的文字或圖片資料
(3)調(diào)查采訪——獲得身邊人或事的文字、圖片、實物資料
(4)觀察(參觀、考察)、實驗、制作——獲得個人體驗的真實感受資料
例如,我在指導學生收集時事資料的時候是這樣要求他們的:
一是利用網(wǎng)絡信息平臺進行收集
現(xiàn)代社會,各種信息紛繁復雜,而電腦、手機等通訊設備又多,如果能借助網(wǎng)絡進行時事的收集,是最簡單快捷的方法。
二是觀看電視新聞收集當天時事
電視新聞是學生獲取時事新聞的另一個重要途徑。通過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焦點訪談》,廈門電視臺的《特區(qū)新聞廣場》、《廈視新聞》等進行時事的收集。
三是訂閱報刊雜志,運用剪報方式進行時事收集
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會訂閱報紙,我以當?shù)貓蠹垶槔?,引導家長們看到有意義的新聞報道可以跟孩子們交流,孩子們也要形成制作剪報的習慣。
3.培養(yǎng)習慣,有效評價
學生普遍缺乏搜集資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需要對學生進行一些評價等激勵措施,產(chǎn)生自我督促,及時完成老師布置任務。
(1)建立檔案袋,期末進行評價
檔案袋評價就像一架無形的橋梁,即溝通了學生、家長、老師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能夠反映學生一整個學期的學習過程。對激發(fā)學生的收集資料的興趣,及時完成老師布置任務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期末將檔案袋拿出來評價,學生能夠體會到學習的成果,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2)小組展示大比拼,引發(fā)動力
在小組中相互的配合,相互幫助,資料的搜集會更完善。在同一小組中,既要對自己負責,又要對小組內(nèi)的其他同學負責,因此強烈的責任感也督促著每個學生要及時完成自己分配到的搜集任務。因此,我設計了小組展示評價表,全班進行評分,孩子的動力更足了。
(二)整理策略
搜集到的原始資料是分散復雜的,只有對資料進行加工整理,才能真正完成搜集任務,體現(xiàn)資料的總體內(nèi)容及其內(nèi)部的聯(lián)系。
1.有效取舍,去粗取精
搜集到的大量資料是不能直接拿來交流的,需要對第一手的資料進行篩選。此時就需要學生仔細的閱讀材料內(nèi)容,盡量用自己的語言去概括。如,在整理時事資料時,我要求孩子們在記錄時事新聞時,一定要簡單易懂,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用最少的字讓別人知道你想要報道的事件。將幾個要素:1新聞標題,2時間,3地點,4人物,5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說清楚。有了這些限定后,孩子們就要對大版面的新聞進行要素的提取,整成一份屬于自己的新聞稿。
2.表格呈現(xiàn),化繁為簡
面對紛繁復雜的大量信息資料,如何讓人一目了然,清楚明了知道你所查找的的資料呢?此時,利用表格呈現(xiàn)的方法,不失為一個好方式。眾所周知,表格條理清楚,利用表格來歸納課前收集的調(diào)查內(nèi)容,能夠減輕學生的整理過程。如,教學《過去的游戲真有趣》一課,我就利用一張表格,讓學生帶著表格完成調(diào)查情況:
總之,品德課堂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過程看似簡單,卻是保證學生課堂學習能否順利,提高學生能力的一個基礎。根據(jù)相應的策略,能夠把活動進行得更加的完善,真正的使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肖川.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牟昌文.如何激發(fā)學生搜集整理綜合實踐活動課材料的興趣[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版,2013(44):57-58
[3]楊俊國.讓《品德與社會》真正走進課堂[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二卷),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