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升軍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小學教學課程逐漸體現出了多樣性和豐富性?,F如今,道德與法治課程也被加入了小學,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提升自身的法制意識。但是小學生的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各方面能力也有限,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促進小學生學習了,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主動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降低課程的難度,以促進學生更好、更全面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課程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并不單單是提升小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更是通過教材中的課程和生活中豐富的實際案例,讓學生來感受和體驗社會和生活的真善美、假惡丑。逐步在心中形成一個基本的認知,學會做人的道理,能在多元價值的沖突和矛盾下,做出正確、合理的選擇,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一、自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做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行為意識和各項能力都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他們對社會、對世界的認知力還不足,對事情也沒有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正確的道德觀念還未形成,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指引。因此,我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打破了傳統(tǒng)枯燥、乏味、機械化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生活化,使教材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具體化。通過這種生活化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我發(fā)現學生們對本課程越來越有興趣了,而且他們真實的感受到了正確的道德觀念,清楚的明白了自己以后在生活中面對問題時應該如何解決,怎么去做。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案例運用死板,生活化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受阻
很多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以大量的教學案例為主,認為有了案例學生就能明白、學會教材的內容和含義??墒墙處熗耆雎粤吮菊n程對學生生活的影響和作用,所運用的案例也過于“假、大、空”,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而且在教學時也并沒有重視案例與教材內容的充分結合,忽視了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小學生來說,只是存有好奇心來進行學習,并沒有真正的了解到其想要表達的含義,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真正目的也并沒有發(fā)揮出來。
(二)過于注重理論教學,生活化教學實踐體驗受阻
雖然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深入改革和發(fā)展,形成了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的教學理念,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越來越看重。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我國現在對人才的選取仍然是看重成績。所以,使得很多小學教師仍然把教學重點放在教材上,過于注重講解教材內容中的理論知識,主要以課堂為主,對學生的實踐體驗或者課外作業(yè)可以說是少之又少甚至沒有。這就使得小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只能停留在課堂學習之中,無法真切的感受到此課程對生活的約束性,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難以深入的進行開展。
(三)缺少有效激勵,生活化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可以說對任何學科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不僅可以讓教師清楚的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讓學生及時的了解到自身在學習中的問題,并進行改正。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還能幫助學生深入的感受到教材中正確的道德觀念,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是,受現在學科制度的影響,此課程只是一門副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很難不受到其他學科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所以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就很難體現出激勵和制約的作用。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困生的共性特點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比較小,系統(tǒng)化的學習方式還沒有形成,而且小學低階段的學生處于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期。此時,有些學生不能及時的適應小學,逐漸的就會變?yōu)閷W困生。這類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學習態(tài)度差、隨便說話影響他人學習。同時他們的學習意志力和自控能力比較差,當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就退縮、不敢面對。
四、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相結合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其發(fā)展到現在成為了我國最關鍵、最主要的教育思想。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時,要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有趣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開開心心上學去》時,這時候的學生剛剛步入小學,所以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適合他們的情境,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小學生活,盡快適應新的環(huán)境。當創(chuàng)設了情境之后,教師讓學生之間結合自身和身邊的同學情況,幫助多多想一個解決的辦法。通過這樣的生活化情境教學,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果班級有學生出現這種情況,也能及時的進行調整,培養(yǎng)其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
(二)理論結合實際,打造生活化實踐體驗
小學1-3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理念尚未形成,還比較偏向于幼兒園游戲活動的學習方式。所以,教師在教學道德與法治時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特點,多進行一些生活化的實踐活動。
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上學路上》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規(guī)則并在上學的路上遵守規(guī)則,不邊走邊玩,不吃路邊攤,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保護和珍愛生命的意識。在教學本課之前,教師可以先布置一個開放性課外作業(yè),讓學生想一想自己都認識哪些交通設施,它們的作用是什么,在上學的路上能看到哪些交通標志,再從網絡上搜索一些,然后進行整理。當做完之后,教師再進行展示,讓學生們之間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將教材中的知識融入進去,讓學生通過這種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三)完善生活化評價體系,發(fā)揮激勵和制約作用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立,主要是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素質,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在教學過程中,生活化教學是主要的,但是生活化的評價體系也是非常關鍵的。教師要以自己為榜樣,對所有的學生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并從多方面進行分析。
例如,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周末巧安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讓同學們說一說上一個周末是怎么度過的,都做了一些什么。然后再各自安排一下下一個周末的計劃,并進行分享。當學生表述完之后,教師要解析他們的想法,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發(fā)現隱藏在這種安排之后的道德動機,與學生的日常表現、實際生活相結合,進行合理、針對性的評價。通過這種生活化的評價,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教材中的道德含義,并轉化為自身的道德觀念。也使教學評價充分的起到了一定的激勵和制約的作用。
總結
總的來說,將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生活化對小學生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有著關鍵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此課程生活化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成為了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阻礙,需要教師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特點和學生實際生活進行調整,運用多種方法將課堂生活化,使本課程的作用發(fā)揮出來,為其以后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鮮艷.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7.
[2]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06):49+51.
[3]楊麗敏.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新課程·中旬,2018,(4):151.
[4]張小艷.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案例的創(chuàng)新應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8(03):59.
[5]任志慧.“體驗式”教學激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路徑淺析[J].新課程(上),2017(9):148,150.
[6]關蕊.如何制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J].現代交際,2016(1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