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虛實手法在提高詩歌結構緊湊性、形象鮮活性和內涵豐富性等方面的多重價值,然后結合具體的詩歌,分析詩歌中虛實手法以及造成的藝術效果,從而揭示出詩歌中有限之實,無限之虛,景物之實,情感之虛,正寫之實,側寫之虛,現(xiàn)實之實,過往之虛,寫己之實,寫彼之虛,豐富的內涵,以及造成的獨特的藝術效果,深化對虛實手法的認知,提高學生詩歌虛實手法鑒賞能力。
關鍵詞:語文;詩歌;虛實
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大量的詩歌,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考必考內容之一。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必然會涉及到古詩藝術手法,虛實手法便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手法?!皩崱比绾味x,一般是指客觀世界中客觀存在的象、事、境等,這些都是人們可以借助感覺器官感受到的,它是對客觀世界的真實性描繪,是具體可感的;“虛”是相對于“實”而言,一般為想象的景象,它憑借人們的思想意識,能夠調動人們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虛實結合的手法在古詩中大量的存在,它的內涵也是豐富的,對詩歌中虛實結合手法進行鑒賞,能夠引領學生感受到詩歌魅力。
一、高中語文詩歌中虛實手法的藝術價值
高中語文詩歌中,虛實手法的欣賞能夠引領學生感受到我國古詩的獨特魅力,體會到虛實結合手法在提高詩歌結構緊湊性、形象鮮活性和內涵豐富性、意境豐富性等方面的價值。
(一)提高詩歌結構緊湊性
“詩歌相對于其他文學體裁,它言簡意賅,字數(shù)較少,形式短小?!盵1]然而,卻蘊藏著豐富的內容。詩歌形式短小的特點,對詩歌結構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些詩人為了提高詩歌結構的緊湊性,常常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由實到虛,虛實相生,從而使詩歌的結構清晰化,讓讀者感受到詩歌結構體現(xiàn)出來的結構美,從而使詩歌在形式上表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特質,并且緊湊的結構又較好地提高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
(二)提高詩歌形象鮮活性
“詩歌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借助意象傳達詩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對人生的思考。”[2]因此,如何塑造形象成為詩人要面臨的重要命題,詩歌形象的鮮活性也成為衡量詩歌品質的重要評價元素。詩人為了提高詩歌的鮮活性,除了對詩歌表現(xiàn)的對象進行獨具匠心的“實”寫外,常常又超越客觀之象,以客觀形象為基點,進行“虛寫”,從而使詩歌表現(xiàn)的意象更加鮮活、豐滿,從而大大提高詩歌形象的感染力,留給讀者深刻的印象。
二、略談高中語文詩歌中的虛實手法
詩歌中虛實結合的手法,劃分角度不同,虛實手法的內涵也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一)有限之實,無限之虛
有限和無限是一個相對的哲學概念,有限是建立在客觀基礎上,無限則需要借助想象的手段加以創(chuàng)造。因此,高中詩歌中,虛實手法表現(xiàn)為有限之實和無限之虛的區(qū)別,有限之景是無限之虛的基礎,無限之虛則是對有限之景的思維創(chuàng)造。
如在《涉江采芙蓉》一詩中,借助虛實手法,讓我們感受到主人公情感上的轉變,從歡樂轉為悲傷,這種悲傷在無限之虛的擴展中,營造出一個無限的凄涼、寂寞之境,可謂天地、草木,無論是是現(xiàn)實之景、還是現(xiàn)實之境,都在虛實中得以交融,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空間。
有限和無限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虛實手法鑒賞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憑借有限之境,循序漸進地進入無限之境,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這樣才能引發(fā)學生詩歌閱讀創(chuàng)造活動,避免學生詩歌鑒賞停留在較低的層次,裹足不前。
(二)景物之實,情感之虛
情感和景物是詩歌重要的構成要素,在詩歌表達過程中,詩人常常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景物是可見的,具體的,情感則是相對抽象的東西,情感和景物的特質,使得詩歌情景形成虛實相生的效果,景物成為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抽象的情感則借助具體的景物得以呈現(xiàn)。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一詩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詩人借助景物之實,又虛實結合,賦予景物以深層含義。它借助現(xiàn)實之景,含蓄地表現(xiàn)出詩人內心的情感世界,通過鑒賞“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寫出詩人內心的復雜性。景物之實和情感之虛,造成了詩歌情景交織的美好境界,讓詩歌富有感性,能夠觸動讀者的心靈。
鑒于虛實手法造成的情景交融效果,需要我們在詩歌教學中,從解構景物的特征入手,通過賞詞析句,獲得對景物特征的具象了解,再引導學生在情景之間建立起關聯(lián)點,從而憑借現(xiàn)實之景,深入到詩歌的情感世界。
正是角色的轉變,使學生進入多重角色。這就需要教師基于虛實手法的特點,引導學生立足于詩人立場,再借助角色轉變進入另一重角色,最后再引導學生理性地回到詩人立場,在角色互換中感受虛實手法之妙。
總之,虛實手法讓詩歌的藝術魅力更加顯著,它不僅使詩歌的結構、形象和內涵等得到較好的提升,而且無限擴大了詩歌的意境,引發(fā)讀者無限的遐想,給予讀者創(chuàng)造了閱讀創(chuàng)造的機會,使詩歌閱讀常讀常新。
參考文獻
[1]朱麗娟.高中語文古詩虛實相生的意趣之美[J].劍南文學,2017(05):45-45
[2]何耀東.古詩詞虛實結合手法分類典例賞新[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17(06):23-24
[3]韋懷波.動靜虛實妙趣橫生——淺談古詩中動靜虛實結合的妙處[J].語文教學之友,2017(07):23-24
[4]董少林.換位以表情虛寫之妙筆——淺談古詩詞鑒賞中的“換位方法”[J].學語文,2017(01):90-90
[5]李君.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拾遺——以《天凈沙·秋思》為例[J]. 中國校外教育. 2018(08)
[6]周娜.?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之我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4(01)
[7]張偉娜.?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xiàn)存問題及策略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 2018(34)
[8]李紹艷. 淺析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方法[J]. 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 2019(11)
[9]程列君.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對寫作的幾點啟示[J]. 雙語學習. 2007(09)
[10]朱志剛.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的提升路徑[J]. 名師在線. 2019(18)
[11]王小濤.? 虛實相生:普通高中校本教研高位發(fā)展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9(05)
作者簡介:包穎,女,籍貫:遼寧省阜新市,中級,本科,高中語文;單位: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qū)科技大街盤錦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