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順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在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引領下的高中化學“導學案”教學模式研究,能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有利于落實核心素養(yǎng),提高化學課堂質量。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導學案;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觀念的進步,教育教學更加注重人的發(fā)展、素養(yǎng)的提升和未來的發(fā)展。在核心素養(yǎng)目標引領下的“導學案”教學模式,將具有融合教材、指向明確、重點突出、練習對點和教學便利等融為一體,有利于落實核心素養(yǎng),提高化學課堂質量。
一、高中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概述
高中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發(fā)展全面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中生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識”、“實驗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五個維度。教師通過培養(yǎng)學生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其能夠有效完成由知識積累過渡到素質提升的最終學習目標。
二、導學案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載體。
主干知識仍然是導學案的核心組成部分,導學案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載體。遵循“探索、啟發(fā)、靈活、梯度、創(chuàng)新”的原則,科學編制導學案,提升課堂的質量。
1、導學案的編寫。在學案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①探索性原則。編寫學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因此,學案的編寫要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索學習,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問題的重新實現和解決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②啟發(fā)性原則。學案中設置的問題應富有啟發(fā)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領悟知識的奧妙,培養(yǎng)思維的敏捷性和頓悟性。
③靈活性原則。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在編寫時,形式上應豐富多彩,靈活多樣,內容上也應盡量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④梯度化原則。問題的設置盡可能考慮到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淺人深,小臺階、低梯度,讓大多數學生“跳一跳”夠得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
⑤創(chuàng)新性原則,編寫學案時,強調內容創(chuàng)新,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學案導學”教學的基本程序
根據學科的教學特點,結合我們學校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所構建的教學流程框架如下:
三、“導學案”的教學實踐
新一輪的高中化學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將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作為培養(yǎng)目標和考查目標,“核心素養(yǎng)”處于統(tǒng)領課程設置、教學實踐和評價的基礎地位。“導學案”教學模式能有效地開展“能力與素養(yǎng)立意”的教學實踐,從而提升學生學科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
1、宏微結合,即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主要內容及關鍵詞有:“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應用”、物質形態(tài)、宏觀變化,符號表征等。
導學模式:宏觀辨識主要是物理性質,微觀探析主要是物質結構(《選修3》中原子、分子和晶體的結構與性質),《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中的“位構性”,符號表征主要是化學用語,如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電子排布式(圖)等。
2、變化守恒,即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主要內容及關鍵詞有:化學變化、能量轉化、分類研究、動態(tài)平衡等。
導學模式:化學就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的學科,圍繞化學變化展開的內容很多,占據了整個教材的主體。物質的分類(分散系有:溶液、膠體和濁液;物質有:純凈物和混合物;純凈物有:單質、化合物;化合物有:氫化物、氧化物、酸、堿、鹽;電解質、非電解質),變化觀念主要有變與不變,即變化與守恒,質量和能量守恒,物質可以變化,能量可以轉化,如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電化學、能量變化。平衡思想即動態(tài)平衡,如《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中可逆反應,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的移動,弱電解質的電離與弱離子的水解,難溶電解質的溶解與轉化等。
3、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主要內容及關鍵詞有:收集證據、提出假設、分析推理、證明與解釋、模型認知。
導學模式:證據推理主要有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比較、元素和物質推斷試題、化學計算等。模型認知主要有《選修3》中原子、分子和晶體的結構,有機化學中分子的空間模型等。
4、實驗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主要內容及關鍵詞有: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驗驗證、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創(chuàng)新精神。
導學模式:實驗探究主要是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實驗設計、誤差分析、實驗改進等。創(chuàng)新意識主要體現化學原理在實際中的應用,如化學工藝流程、金屬的腐蝕與防護、合成氨條件的選擇、動態(tài)平衡(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的建立、平衡的標志和平衡的移動等。
5、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主要內容及關鍵詞有:科學態(tài)度、崇尚真理、關注社會熱點、認識環(huán)境保護、理解資源合理開發(fā)、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綠色化學觀念、贊賞化學的貢獻。
導學模式:科學精神體現在操作的規(guī)范性、化學實驗的嚴謹、化學計算的方法。社會責任體現在節(jié)能環(huán)保知識、綠色化學理念、材料科學、新能源汽車和航空航天等。
總之,核心素養(yǎng)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讓課堂教學煥發(fā)生機?!皩W案”教學模式的實踐,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課堂教學,是體現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理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福建教育學院2018年度基礎教育研究立項課題
(項目編號JYYB—2018015)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楊慶利.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化學支架式教學設計研究[D].聊城大學,2017-06-01.
[2]胡先錦,胡天保.基于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化學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