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摘 ?要: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課程標準提出語文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對學生而言學習語文不僅只是掌握一門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語文本身所含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把握與感悟語文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生命成長影響深遠。本文試從興趣、習慣與品質等角度來闡述在個人生命成長過程中,語文學科所發(fā)揮的影響與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性;興趣;習慣;品質]
一、興趣盎然 ?走向語文
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它表現(xiàn)為個體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tài)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學習是一種生活,積極的情緒對學生學習活動開展與效果會產(chǎn)生深遠影響,甚至對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都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雖然在以前的語文課堂中我們同樣認識到積極情緒對學習的重要性,但并沒有像課程標準那樣把它提升為一個學習目標來對待。新課標提出語文學科不僅只是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還有對過程與方法的關注,更重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1.創(chuàng)設和諧氛圍,孕育興趣
興趣的產(chǎn)生受多種因素影響。學生學習的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環(huán)境都是影響興趣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個體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身心處于健康愉悅狀態(tài),他對學習本身投入是積極的,學習效果必然也是良好的。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學習氛圍,使學生身心自然放松,思維積極活躍。
(1)在平等對話中交流
師生是語文課堂中的兩大主體,師生關系是課堂中重要的人際關系。建立良好、健康的師生關系是語文課堂教學正常有序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敖虒W是教師與學生及文本之間的對話”。對話是一個開放的未完成的動態(tài)過程,它需要教師以平等態(tài)度在與學生經(jīng)驗共享的過程中進行相互造就與構建。
(2)在語文實踐中生活
作為一種母語教育,它是一門社會生活與生產(chǎn)中基礎交際工具。課程標準提出:培養(yǎng)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應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教室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應處處充滿語文。教師應在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上,有意識地加強富有情趣的語文實踐活動。
2.整合課程資源,感受興趣
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切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材料,讓人感覺親切自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對馬上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去的知識能產(chǎn)生很高學習興趣。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實際靈活“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師應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對教材進行有效的補充與修正,努力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如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中讓學生認識百家姓一題。剛入學不久,同學之間彼此還較為陌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每一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認識與接受。我就讓學生做一做自己姓的生字卡片,讓同學間相互介紹認識自己的姓。學生為了能讓別人更快地記住自己的姓,各顯神通運用繪畫、唱歌等多種方法進行介紹,在交往與游戲中認識了同學,認識了新字,趣味盎然。
3.適宜教學策略,激發(fā)興趣
(1)以靈活方法去教學
教有法但無定法,對不同的教材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需要在不同的教學內容與不同的學生實際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給學生呈現(xiàn)一種全新的能充分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如對低年級學生,由于活潑好動愛表現(xiàn)與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特征決定,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選擇從直觀形象入手,激活原有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在教學過程特別要注意動靜結合,一張一弛,保持適當?shù)奶荻?。在閱讀教學中,可讓他們在充分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讀,分角色演一演,在“扮家家”的過程中體驗文字,感悟情感。
(2)以激勵語言去評價
“成功是成功之母”。課程標準提出,評價并不是一種終結性的審定,而是階段性的總結,是為有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不斷改進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服務的。我們期待優(yōu)秀,但更關注進步。教師的教學評價中應盡量亮出學生的閃光點,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悅,為學生繼續(xù)努力提供不竭動力。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時,一定要注意給學生以信心,一次不夠好,我們有理由期待下一次會變好;已經(jīng)做得好的,更應鼓勵他做得更好。如在一年級上冊剛開學第二周,在一次看圖說話的訓練上,一只小手高高舉起:“老師,我會說?!蔽荫R上請他來試一試,他鎮(zhèn)定自若地說:“星期天,爸爸、媽媽和我到公園玩,玩得很開心。”多好啊,剛剛才入學兩周的孩子就能完整地說好一句話,我馬上表揚他:“你說得真清楚!”不一會兒這只小手又舉起:“老師,我可以把這句話變得很短?!蔽乙惑@,忙請他再試一試。他說:“星期天,一家人到公園玩,玩得很快樂。”我又一次贊揚他:“你真是個愛思考的孩子!”他高興得坐下。沒想到這只小手第三次又舉起來:“老師,我可以把這句話變得很長很長。”我又一驚,請他再試,他說:“星期天,我們一家人都休息。媽媽背著包,爸爸背著照相機,我拿著汽球,我們到公園去玩,玩得可開心了?!蔽也唤麨橹恼疲骸澳阕尷蠋燇@訝,我為你感到驕傲!”
教師的語言應是充滿期待、希望、鼓勵的。“你的字進步真快”,“只要努力,你還可以做得更好?!薄拔艺嫦矚g聽你讀書?!薄皠e緊張,請再試一試。”讓教師評價成為學生努力向上的階梯。
二、良好習慣 ?伴隨語文
1.專注寫字 ?自主識字
“漢字是美麗而高貴的少婦”,書寫漢字不僅只是為交流呈現(xiàn),掌握一項技能。漢字本身優(yōu)美而富有內涵的外形就是一門藝術。課程標準指出:“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薄梆B(yǎng)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體現(xiàn)了加強寫字教學、提高寫字質量的指導思想。寫字良好習慣應該包括:潛心領悟每一個字的基本間架結構,用心臨摹教師寫字每一個細節(jié),謹慎寫下每一筆一劃。看好了再寫,寫好了再看,反復揣摩、體悟。
識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識字除了在課堂當中進行,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實踐與獲得。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關鍵還在于運用?!罢Z文實踐能力的獲得只有在語文實踐中形成?!闭Z文實踐能力是語文學習成功與否重要標志。生活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廣。課堂與教材只是語文學習一部分,生活廣闊的舞臺才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天地。教師在教會學生運用工具書,養(yǎng)成多問多查字典習慣,更要重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隨時關注漢字的習慣。在一年級下冊的語文園地里就有“認識班級同學的名字”、“看電視認識漢字”、“商店買東西認識漢字”、“逛街認識漢字”、“在數(shù)學、美術、音樂書上認識漢字”、“課外書上認識漢字”,這些識字方法和識字習慣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只要在課堂中做好適當?shù)囊龑?,如不定期舉行“識字大王”比賽,識字量測試等都可以使學生對生活識字產(chǎn)生濃厚興趣,形成自主識字、隨時識字的好習慣。
2.大量閱讀 ?真誠寫作
“一個人不讀書要受到命運的懲罰,一個民族不讀書要受到歷史的懲罰?!币粋€人想要學有所成,重要的法寶就是讓讀書學習成為習慣。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遍喿x是獲取信息,豐富精神世界,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熏陶的主要渠道。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為學生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提高閱讀速度,增強閱讀效率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教給學生的不僅是閱讀能力,還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每天閱讀報紙,關心身邊大事的習慣;多渠道進行課外閱讀的習慣等等。這些閱讀習慣養(yǎng)成都只有在閱讀實踐中養(yǎng)成。首先需要教師立足課內閱讀教學,教給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習慣,體驗閱讀樂趣。
3.善于傾聽 ?敢于質疑
傾聽是吸收,是學習,是與他人合作的基礎。加拿大教育專家安尼福來斯特曾說:“你的教室將很少有完全的寧靜,分享和交流是輕松氣氛的關鍵。新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帶來的強烈的喜悅會引導學生產(chǎn)生急切傾聽下去的興趣?!眲?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是傾聽興趣產(chǎn)生的基礎,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舒緩柔和的音樂,生動活潑的課本劇等能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教師應教給學生善于傾聽的技巧:集中注意力,抓話題的中心等等。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思維活動往往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一股無形的動力,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探索欲望,從而有所發(fā)現(xiàn)與收獲。長期以往,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勤于思考,善于提問,主動求知的習慣。善于質疑的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善于思考,對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敢于與別人討論;提問時能抓住問題的實質;所提問題有一定價值。在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方面,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師生間相互信任、坦誠相待,教師能始終以寬容的心態(tài)關注學生的提問,時常給以發(fā)自內心的鼓勵與贊揚,給學生的質疑提供寬松和諧的氛圍,樹立足夠自信。其次要教給提問的方法,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對文本進行閱讀并思考,使其有問題可提。第三還要提倡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以通過對全班多個問題進行討論、比較,讓師生在一次次對話中實現(xiàn)。
三、健康品質 ?感悟語文
1.用自信成就人生
自信是對自我的肯定與認同,是健康心態(tài)重要標志。擁有自信的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與長處。在困難與挫折面前,能以正確態(tài)度去認識它、面對它、并且積極尋求方法去克服它。自信是學習活動積極有效開展的重要保證。
語文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借助個人生活經(jīng)驗,對文本進行一次對話、加工、改造,形成具有鮮明特征的個性化理解。人教版教材中許多文學形象以其積極、健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感染讀者。如可憐的《丑小鴨》,在逆境中不屈不撓,堅持不懈,最終變成美麗白天鵝;《詹天佑》在外國人的藐視與清政府的懦弱中,克服重重困難修建京張鐵路等等。教師應該善于去挖掘教材中的文學形象,帶領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揣摩、感悟、體驗,震撼心靈,引起共鳴,從而產(chǎn)生向往與模仿的心態(tài),達到教學最終目的。
2.用真誠完善人生
真誠是立人之本。一個缺失真誠的人,縱然學富五車也不足以成為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文學是人學,語文學科以一個個平常又動人的故事反映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真誠作為一種高尚情操,一種美好品德的無可替代作用。如《比金錢更重要》正是以現(xiàn)代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除了各種利益關系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信任與誠實這一美好情感。《小珊迪》,一個可憐的小男孩,即使在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之下,仍無法放棄誠實的美德,讀來令人嘆息,又油然而生敬意。但在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教育學生學會說謊,盡管這并非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初衷。
3.用愛心豐富人生
愛是生命的主題,是世界的色彩。愛使生命變得更生動,更有活力,更有意義。愛也是教育的靈魂,一個沒有愛的教育是機械的機器制造,是干枯的河流難以滋潤廣闊田野。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全世界唯一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北京。他們是家庭的中心,身上承受太多的愛。他們關注自我,張揚個性,卻不善于合作,不善于與人分享。這些學生尤其需要得到更多愛的教育。語文課堂是生命的課堂,是愛的教育主渠道。教師本身在教學就是以全部愛心去積極投入教學活動中,以自身的實際行為去感染學生。其次,在教材中挖掘愛的色彩,對自然的關注,對生命的理解,對社會的寬容等等。
興趣是敲門磚,習慣是助推器,品質就是生命的底色。三者在促進生命成長中都不可或缺部分。語文課堂便是它們相互相成,融會貫通的舞臺。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汪潮.教學新理念[M].文匯出版社,2003:21-25.
[3]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2-85.
[4]小學語文新課程研究[M].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3: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