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國
摘 要:新編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和《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都突出了以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的基本理念。著眼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和個人生活的需要,從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種變化,要求教師必須用新的教學方法去設計生物課。要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觀察和探究的學習興趣,學會觀察對今后進一步進行探究性學習,掌握具體的生物學知識起著至關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中生物;觀察;探究
觀察是學生學習生物科學最基本的方法,是研究生命科學的第一步。生物課的學習離不開觀察,觀察貫穿于生命科學所有的研究過程中,它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而科學探究是研究生物學問題的重要方法。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內(nèi)容,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F(xiàn)以兩棲類和爬行類一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介紹觀察、探究性學習教學法進行生物課的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教學在教室內(nèi)進行,人數(shù)24人。劃分6個學習小組。課前準備:活體青蛙6只、蜥蜴的干制標本6件、多媒體課件等。教學內(nèi)容包括兩部分,前一部分以觀察青蛙為主,帶出兩棲類的基本特征。后一部分通過蜥蜴外部形態(tài)特征總結爬行類的基本特征。使學生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即根據(jù)觀察的現(xiàn)象進行推理。通過探究竟的觀察和實驗。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并掌握兩棲類、爬行類的知識和動手操作技能。
觀察是探究生命問題的第一步,是認識生物學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基礎。在《兩棲類與爬行類》一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注重觀察的順序和方法。如青蛙有哪些與兩棲生活相適應的特點?我指導學生從體色—四肢—皮膚等方面的進行回答,認識青蛙各部分結構。青蛙的觀察是按照從背部到腹部,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而蜥蜴的觀察從頭部到腹部,從外部到內(nèi)部的順序,得出探究結論。
通過與學生一起剖析《兩棲類與爬行類》一節(jié)課探究活動的案例,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并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過程,通過親自實踐獲取知識和技能,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探究流程(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小組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結論)解決生活、生產(chǎn)中的問題。
(1)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輕輕拿起自己采集的青蛙展示,消除學生對青蛙的畏懼。閱讀文本身邊事讓他們描述生活中采集青蛙的故事,來調(diào)動學生探究青蛙學習的積極性。這是探究性活動前重要部分,為進行探究實驗青蛙外部特征、適應生活環(huán)境、保護青蛙奠定基礎。
(2)提出問題。教師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每組發(fā)1只青蛙進行觀察,并播放青蛙生活環(huán)境的多媒體課件。
(提示:青蛙適于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
(3)作出假設(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針對問題作出假設,那么青蛙有哪些與兩棲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4)小組探究。閱讀教科書文本,自主學習。教師應兼顧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小組成員間要分工明確并適時調(diào)整,使每一個成員都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要求:時間2分鐘,自主學習(閱讀教材、觀察圖片),嘗試自己找出答案。
1.體色:背包黃綠色,黑色斑紋,腹部白色,(適于保護)。2.四肢:前肢短小,后肢強大,肌肉發(fā)達,(適于跳躍)。后足寬而趾長,趾間有蹼,(適于游泳)??偨Y:青蛙這些特點,使它適應了水陸兩種生活。
(5)合作交流。在小組長領導下,成員間根據(jù)學習任務表達自己的想法,討論優(yōu)化解決問題方案,觀察蜥蜴的標本或圖片。小組討論(2分鐘)
問題一、觀察蜥蜴圖片,它的體形和四肢有什么特點?
問題二、仔細觀察蜥蜴體表有什么特殊結構?適于陸地生活有什么意義?
1.身體:頸部靈活轉(zhuǎn)動,(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敵害)。2.四肢:短小,(適于爬行)。3.體表有角質(zhì)鱗片,(減少體內(nèi)水分的蒸發(fā))。4.呼吸:用肺呼吸,比(兩棲類更適于陸地生活)。
(6)得出結論:
1.(兩棲類)是動物進化中從(水生)向(陸生)過度類群。2.(爬行類)比(兩棲類)更適應(陸地)生活,已經(jīng)(進化)為(真正)的陸生動物了。
設計意圖:教師明確布置觀察的具體任務和時間。通過觀察圖片,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通過回答問題培養(yǎng)學生應變能力。
從上述探究性學習生物課為例,筆者認為觀察、探究性學習方法有一下特點:
1.觀察之前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有觀察的欲望。設置相應的問題,觀察時帶著問題,有目的、有計劃進行觀察。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就是看得再仔細,也不會有太大的收獲。有目的而沒有觀察計劃,會使觀察不完整、不全面,或者不能進行到底。做一個有明確觀察目的,有切實可行的觀察計劃和堅持認真觀察的人。2.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觀察得出的結論常常會有所不同,這與觀察者知識水平、生活經(jīng)驗等因素有關。我們在對生物體進行觀察時,應該以一個科學探究者的立場來進行觀察。3.科學觀察既要有目的性,又要避免先入為主受結論影響,而忽視觀察中出現(xiàn)的其他的情況,喪失觀察到有研究價值的部分。4.觀察的角度往往會影響觀察的效果。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得出的結論有時不相同的。蘇軾的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形象的說明了這個道理。5.與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遠近,也會影響觀察的效果。這里介紹正確的觀察方法是:確定觀察目的和觀察對象——制定觀察計劃和觀察程序——準備觀察工具和觀察記錄表格——準備觀察材料——按計劃和程序進行實際觀察——記錄觀察結果。6.探究性學習教學法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發(fā)現(xiàn)和探究竟的心理,主要是倡導學生自由設想,允許他們得出深淺不一的結論,只要正確就行。7.探究性學習教學法把傳授知識、訓練基本技能和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同一起來。在實踐、討論、和總結提升這一過程中,使知識、技能、能力融為一體,有利于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8.探究性學習教學法可以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質(zhì)量,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和教師教學方式轉(zhuǎn)變。倡導探究性學習方法??墒箤W生獲得的知識,記憶牢固。并能舉一反三。
總之,要實施探究性學習教學法必須采用小班授課制度,使教師能照顧到每一名學生,并及時回答學生的提問。此外編排課程表要有靈活性,要使課表服從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所需時間,建議每課的時間也不宜固定。以上兩點在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說有一定困難。但是觀察、探究性學習教學法是當前生物教學中值得提倡的一種方法,它符合人們的認識過程,有利于落實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
參考文獻:
[1]馮潔.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9):109.
[2]沈海霞.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18(2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