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杏
摘要: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編織藝術是我國民間藝術的文化結晶。編織藝術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對生活的需求,還能夠為人們創(chuàng)造一定的價值。而如今編織活動的開展在幼兒園也成為一種較為常見的藝術活動形式,對幼兒階段的幼兒開展編織活動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即能夠增強幼兒的審美能力,還能夠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本文將會針對幼兒園編織活動的實踐等內(nèi)容進行具體分析和論述,希望能夠為幼兒園美術教學發(fā)展帶來一些啟發(fā)。
關鍵詞:幼兒園;編織活動;實踐探索;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9-0009-01
引言:民間編織藝術活動對于幼兒們來說具有一定的吸引性,通過手工編織,能夠制造出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這對于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審美能力等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近些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民間編織藝術的認識與繼承是有限的,很多現(xiàn)代的流行藝術掩蓋了民間藝術的發(fā)展,而教師可以在幼兒藝術教育教學中逐漸的滲透編織活動,讓幼兒感受到中華民族藝術的強大,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能夠起到傳承性作用。
幼兒編織活動的設置可以有不同的主題,例如對于幼兒園小班的幼兒來說,教師的活動主題可以設置為“認識編織藝術”,而對于中班的幼兒來說,活動主題可以是“了解編織藝術,增強動手能力”,而對于幼兒園大班的幼兒來說,其活動主題可以為“動手實踐,我是編織小能手”,不同的主題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當注重對幼兒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讓幼兒階段的孩子能夠喜愛編織活動,增強自身的審美能力,這也是編織活動設置的目的。
1.針對幼兒園小班開展民間編織藝術活動的實踐
幼兒園小班的幼兒年齡較小,身體、心理及各項發(fā)育都處于初級階段,這時教師在開展民間藝術編織活動時,其主要的目標應該是激發(fā)幼兒的參與積極性。由于幼兒園小班的幼兒身體各項肌肉都處于發(fā)展當中,所以其動手能力較差,很多東西看似簡單,但是幼兒并不能自主完成,所以教師對幼兒園小班一定要以興趣為主。在此過程中,可以讓其鍛煉一些簡單的編織技能,例如搓線、繞線等,這些簡單的編織技能,能夠鍛煉幼兒手長的肌肉發(fā)育。還能夠促進手眼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增強其審美能力。在小班開展民間編織藝術活動時,教師應當盡可能設置簡單的編織作品,供幼兒們欣賞。例如“糖果、皮球、小動物”等就是較為簡單的用毛線編織而成的藝術作品,幼兒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會對其充滿向往,自己也想要完成相應的操作,這時教師可以提供一些色彩艷麗的編織材料,這樣能夠對幼兒的視覺起到刺激性作用,讓其對編織產(chǎn)生興趣,教師還可以在課上設置動手做禮物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自己動手為父母做禮物,這個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的積極性會充分的發(fā)揮出來,選用色彩艷麗的編織材料編織美術作品,為父母送上一份禮物。
2.針對幼兒園中班開展民間編織藝術活動的實踐
在對幼兒園中班開展民間編織藝術活動時,教師的側重點要有所變化。與幼兒園小班不同的是中班的幼兒在問題分析能力、審美能力、動手能力等方面都會有所提升,這時教師在設置編織活動時,可以適當?shù)奶嵘y度,編織材料的設定也可以多元化,不僅僅局限于毛線這種簡單的編織材料。還可以將稻草、紙條等編織材料融入課堂,讓孩子們對編織藝術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注重培養(yǎng)幼兒園中班幼兒的審美能力,為其展示一些精美的編織成品,目的是讓幼兒了解編織藝術的同時,對其色彩搭配、編織手法進行掌握,其中色彩搭配十分重要。經(jīng)過這樣的學習與訓練,幼兒能夠對編織活動有一定的了解與認識。例如用稻草編小辮子這個環(huán)節(jié),看似較為簡單,卻能夠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將不同顏色的毛線與稻草混合一起,編織出不同顏色的小辮子,這一環(huán)節(jié)能提高幼兒的色彩辨別能力及顏色搭配能力。
3.針對幼兒園大班開班民間編織藝術活動的實踐
在對幼兒園大班開展編織活動時,教師要適當?shù)脑黾与y度,不僅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身體協(xié)調(diào)能力,還要側重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力。幼兒園大班的幼兒與小班、中班相比,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對事物的學習能力也較強,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注重引導幼兒學習編織技巧,可以定期開展編織比賽,讓幼兒們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編織藝術作品,例如有玩具、禮品等多種藝術作品形式,最終選出最佳小能手、最具創(chuàng)意獎等,并為其頒發(fā)相應的獎狀。在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中,幼兒園大班的幼兒通常會有較強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激發(fā)自身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這對于智力開發(fā)有很大幫助。幼兒園大班編織藝術活動應以立體造型為主,例如編織網(wǎng)袋、編織筆筒,這些立體的藝術作品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實現(xiàn)高效的幼兒園編織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4.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論述了幼兒園編織活動的實踐等內(nèi)容。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在開展幼兒編織活動時,應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置個性化的活動體系,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兒在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上有一定差異性,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情況,對其開展個性化教育,將編織活動充分的融入幼兒學習活動中,這樣不僅能夠豐富美術教學體系,還能夠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將這種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學習活動,使其完美融合在一起,從根本上提高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動手能力及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巖梅.民間美術與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研究[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8(09):123-132.
[2]仇曉紅.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滲透民間藝術文化的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7(08);109-117.
[3]管秋霞.幼兒園編織課程實施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7(09):12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