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鎧
摘要: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規(guī)律的,只要能科學對待,矛盾是能夠解決的。針對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同時也要嚴明紀律。我們要多鼓勵、有耐心,讓他們那幾乎荒蕪的心田變成一塊豐腴的沃土。
提起差班,心中自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如一江春水在蕩漾奔流。究其原因,是有感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其間,有所謂的好班,也有所謂的差班。實踐的結(jié)果表明,若能有方法,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把一個“差班”抓好,那無盡的樂趣自在其中。
所謂“差班”就是作為主體的差生所組成的班集體。它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思想和紀律不太理想,二是學習成績相對落后。有的學校習慣于把差生編在一起,命名為“差班”。這樣,差班就成了燙手貨,沒人愿意接近。但是,這部分學生同樣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畢竟要有人來管理。其實,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規(guī)律的,只要能科學的對待,矛盾是能解決的。下面就談談怎樣做好差班的轉(zhuǎn)化工作。
關(guān)鍵詞:信心 ?紀律 ?鼓勵 ?因材施教
一、讓學生放下包袱,樹立信心
抓好一個差班,最要緊的是要像醫(yī)生對待病人那樣。時刻全身心關(guān)注著自己的對象,以便“對癥下藥”。一般的說,差生之所以為差生,是有一個形成過程的,他們或因一時的挫折,或因一時的失誤,或因偶然的變故。而這挫折、失誤、變故又沒能得到及時的解決,長期淤積成疾,“抗菌”的能力下降,于是一般的“針灸藥石”便不能奏效,他們也就習以為常了。這樣的差生匯集在一起,一個差班就形成了。作為教育者,面對這樣的學生,切忌聽之任之,要善于做轉(zhuǎn)化的工作。事實上,任何一個差生,他們被遮掩的心靈深處無時無刻不奔涌著一股青春的流泉,無時無刻不閃爍著希望崛起的光芒??伤麄冎車沫h(huán)境是那樣的令人不寒而栗,那譏諷的冷言冷語和歧視的目光無異于一股毒素在刺激著企望伸出的奮進的觸角,他們耐不住這凄風苦雨,于是便自甘沉淪了。這正是那些差生們最大的心病。所以我們的第一步工作便是解除他們的顧慮,利用青少年心情易于鼓動、情緒波動的特點,用自己的真誠去換喚發(fā)出那隱藏的蓬勃向上的熱情,從而改變他們的精神面貌。那“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傳統(tǒng)格言,那“勇于改過”的動人事例,那“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追求精神……都是我們可以借以利用的好教材。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對比中找不足,在對比中求上進。同時,我們還可以架設一道社會、家庭、學校的橋梁,并把這三者的關(guān)系統(tǒng)一在學生主體這一點上,構(gòu)成一個“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使他們認識到自己在其中所處的位置,從而產(chǎn)生一種對社會盡職盡責,對家庭盡職盡責,對自己盡職盡責的深刻意識。這樣他們就可以立足在現(xiàn)實的土壤中,基于對自己的正確認識,選擇自己怎樣正確做人的道路了。心病解除,他們就想著去爭一口奮發(fā)的揚眉之氣,萌生著“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美好理想,以一種熱切的情懷執(zhí)著與憧憬中的生活。這種情形真可以用“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來形容了。
二、以心發(fā)現(xiàn)心,形成向心力
在針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同時,還應當做穩(wěn)固班集體的工作。由于他們?nèi)狈烂鞯募o律性,行動自由渙散,言語輕浮放蕩,這樣結(jié)合的班級,就如同一個松散的海綿組織而不利于管理。所以,就像新兵入伍一樣,緊張的紀律訓練要隨之開始。而那些所謂的“差生”,最不喜歡的就是別人對自己說三道四,如果你一下子給他們來個“緊箍咒”,他們是會頭疼的。因此又不能急于求成。最好的辦法是首先向?qū)W生申明紀律的重要性,然后再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替老師想一想,也就是說把自己的底子交給學生,以求得心靈的溝通。正常情況下,用“主題班會”來解決這個問題為妙。在主題班會上,老師可以向?qū)W生心平氣和的提出幾個問題,讓同學們討論發(fā)言。如關(guān)于紀律,可以向?qū)W生提出,孫子為什么要斬國君的寵妃;諸葛亮為什么要揮淚斬馬謖;張自忠為什么要槍斃自己的救命恩人孫二營長等問題。關(guān)于管理學生問題,老師可向?qū)W生作出假設,“假如我是班主任”如此等等。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師生在交心。正因為交了心,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便受到了啟發(fā),得到了教育,獲得“潤物細無聲”的可喜效果,這于那死板的說教、嚴肅的訓導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其實這正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攻心指數(shù),體現(xiàn)了“以柔克剛”的辯論法。學生一旦意識到紀律在一個組織中所起到重要作用以后,老師完全可以一鼓作氣,鼓勵他們樹立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勇氣和信心。無形之下,在學生的心目中就形成了如果不遵守紀律,就對不起自己的老師,也對不起由一幫“哥兒們”所組成的班級。這樣一種把班級搞好的共同愿望把師生關(guān)系維系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向心力,基本上奠定了使班級集體走上正軌發(fā)展的基礎(chǔ)。但是,倘若只停留在這個水平上,那剛剛形成的向心力就會有分離的趨勢。這時候,教師一定要時刻注意學生思想情緒的變化,同時從各方面對學生進行關(guān)懷和愛護,盡量把工作做得細一點,使自己成為學生思想情緒的體溫表。把話說到學生的心坎上,灑在每一個學生身上,這樣就出現(xiàn)了“老師愛學生,學生更愛老師”的禮尚往來,使之產(chǎn)生與心靈共鳴的基礎(chǔ)上的偉大的師生情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一個充滿活力的蓬勃向上的班集體就會出現(xiàn)。
三、抓住時機,寓思想品德教育與日常細微瑣事中
任何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立竿見影之于教育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對于差生的轉(zhuǎn)化和教育工作也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只有通過一次次、一件件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才能促成量變向質(zhì)變的飛躍。惟其如此,我們一定要把眼光盯住平時,有始有終,不失時機地進行矯正、說服誘導的工作,已逐步養(yǎng)成他們各種良好的習慣。例如當我們發(fā)現(xiàn)有同學把饃飯扔在地上時,我們可以對它們進行熱愛勞動,勤儉節(jié)約的教育,當我們發(fā)現(xiàn)同學去看望生病的伙伴時,我們可以對此進行鼓勵,并進行團結(jié)友愛,互相幫助的教育。只要精誠所至,何愁金石不開?那些所謂的差生,定當以新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
四,立足客觀,因材施教
就差生的成因來看,重要因素是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不感興趣,以至厭學,伴以紀律松弛。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立足于客觀實際,在授課時不能死搬書本或照抄大綱,要特別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實用性和教學方法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樂學中“日知其所亡”。只要我們多鼓勵,有耐心,他們那幾乎荒蕪的心田將會變成一塊豐腴的沃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對差生的轉(zhuǎn)化教育需要教師集體的通力合作。只有大家擰成一股繩,抱著一條心才能有所成效。
參考文獻:
【1】王立英:《關(guān)于后進生轉(zhuǎn)化教育的思考及初探》(教育研究 ?2007.第2期)
【2】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漓江出版社 2005年6月)
【3】韓素梅:《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與“后進生”轉(zhuǎn)化》(科技資訊 2007年第2期)
【4】李巨濤:《論小學生進生的教育與轉(zhuǎn)化》(黑河學刊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