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貴
【摘? ? 要】怎樣開展好班級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樂趣、得到良好心理及行為的養(yǎng)成,從而使學生對學校生活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學校、在家有活動可做、可練,本文就此做了一些嘗試與探討。
【關(guān)鍵詞】思考? 嘗試? 實踐? 民間文化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5.178
通過十幾年來農(nóng)村小學教學的實踐以及對部分周邊地區(qū)農(nóng)村小學的調(diào)查,使我對以下兩個問題進行著思索:一是現(xiàn)在農(nóng)村小學生中有相當部分是“留守生”及“問題生”,他們的心理及行為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的社會問題,加之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諸多不良因素對學生影響的加深,使得這些問題更加突出;二是由于教學設(shè)施、教師素質(zhì)等因素,農(nóng)村小學班級活動存在開展少、活動內(nèi)容較空洞乏味等現(xiàn)實問題。因此,怎樣開展好班級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樂趣、得到良好心理及行為的養(yǎng)成,從而使學生對學校生活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學校、在家有活動可做、可練,從而成為與第一個問題結(jié)合解決的途徑之一,也是我思索的一個方面。
在思考的過程中,我產(chǎn)生了這樣一個想法:能否將本地民間文化與我前面思索的兩個問題進行融合?一來可使本地一些優(yōu)秀民間文化特別是使面臨失傳的本地民間故事、謎語、諺語等口頭非物質(zhì)文化得以傳承;二來可充實班級活動的內(nèi)容,讓學生有“事”可做、有“事”可練。于是,在前年,經(jīng)過一個暑假的籌劃、準備,我學校開展了以“將本地民間文化融入班級活動的嘗試”為主題的自主性課題研究。
一、嘗試的實踐
那個學期,我擔任了二年級班主任,主教語文,使用的是六年制“人教版”教材。下面就那一學期的課題實踐情況進行說明。
(一)民間故事
對民間故事,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進行:
1.結(jié)合課文。像那冊第七組課文的主題是“保護動物”,我在導入這一組課文時先講了一個《青蛙奇案》的民間故事,當時學生注意力一下子就非常集中,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那個故事,圍繞了那組課文的主題,讓學生明白了保護青蛙、保護動物的道理,也明白了一些破案的方法;在講《三只白鶴》那篇課文時,我講了《唐毛返》這個故事,讓學生將主人公唐毛藏“金雞”的高明與“三只白鶴”相互印證。還記得講過一個《傻子學乖》的故事,讓學生們一個個笑得合不攏嘴,情緒一下子就高漲起來了。
2.主題班會。那學期為此只開展了一次,安排在第三周,主要由老師示范性地講了兩個民間故事。學生在開懷大笑的同時,受到了思想教育及民間文化的熏陶,更增強了孩子們對民間文化的興趣。而我也旨在于此。因此,結(jié)束時我布置了學生向村中老人收集民間故事,以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讓他們在家有“事”可做。
3.結(jié)合“語文園地”的“展示臺”讓學生講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因為一學期有八次“展示臺”,所以很有靈活性。此舉增強了學生的膽量與口頭表達能力,也增強了學生參與班級活動的熱情。我們班有位頑皮且成績較差的同學就用講故事的方式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也增強了自身學習的熱情。
4.重點輔導了一位學生講極富本地特色的民間故事《兩弟兄分家》以參加學校的活動。其中輔導蔡志豪同學參加了“鷹潭市圖書館第三屆少兒故事大賽”,榮獲了二等獎,并作為農(nóng)村選手的唯一代表上了鷹潭電視臺的《晚間播報》欄目,在全校引起了轟動,極大地激發(fā)全校師生的熱情!
(二)諺語
本地諺語往往與氣象、農(nóng)事、生活有關(guān)。對此,我結(jié)合了那冊的諺語課——《識字五》及練習,將本地一些諺語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抄寫、朗讀、談理解。像氣象類的“早出紅霞,趕水燒茶;晚出紅霞,曬死青蛙”“烏云現(xiàn)東,無雨必有風”等諺語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常識。為此,在備那課時,我還特意多安排了一個課時。另外,還為此出了一期主題黑板報,同時豐富了班級文化建設(shè)。
(三)謎語
本地謎語主要是圍繞農(nóng)村的生活物事等出的謎面,如“四方八角像座城,外藏兵馬里藏人。千軍萬馬都不怕,為有風暴打出城”(蚊帳、扇蚊子)“上圓下四方,下圓上四方,里圓外四方,外圓里四方”(谷籮、筷、土灶、銅錢)又如“頭戴白帽薛仁貴,身穿紅袍李世民。有文才者一路滾滾,無文才者默默無聞”(對聯(lián))。在實施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很多謎面、謎底已不能理解,但這也正是這些謎語的價值所在,因為它們能折射出一些當時農(nóng)村的狀況。
對于民間謎語,我安排了兩次主題班會,摻雜一些字謎,以搶答的形式進行。雖然答對的很少,但學生們卻學會了不少。有時,我會用謎語來導入課文,像上《風娃娃》那課時,我就說了個“大哥樓上叫、二哥把燈照、三哥把米撒、四哥把地掃”(雷聲、閃電、雨、風)的謎語。另外,對于謎語我也以此為主題出了一期黑板報,誰猜對了,就在謎面后面括號里寫上他的答案,在橫線上署上他的名字,從而使學生參與的熱情得以充分的調(diào)動。
(四)傳統(tǒng)游戲
本地典型的傳統(tǒng)游戲有一、二十種之多。一個學期我只選取了“打子”“三角棋”“滾鐵環(huán)”三項加以推廣實踐。實施過程中,我在課堂上集中講解、示范,先讓學生學會,然后提出比賽時間,一般在兩到三周后。1.“打子”。每人準備七個小石子即可。這項游戲既可訓練學生動作的協(xié)調(diào)性,又可培養(yǎng)他們的空間立體感,國為其中有許多拋子、接子的動作。2.“三角棋”。適合低年級兒童。每人10個棋子,三個引子,一人要1、4、7,另兩人分別要2、5、8與3、6、9。先出引子,加起來是誰的號碼就由誰走,最后還剩棋子的勝。這樣不但可以訓練低年級學生的加法能力,而且由于“三角棋”是三方下,所以無形中也有利于學生戰(zhàn)略思想的形成。3.“滾鐵環(huán)”。主要適合好動的男同學,通過鐵鉤來控制鐵環(huán)的滾動,讓學生在運動中到樂趣。
總之,民間文化特別是傳統(tǒng)游戲,由于孩子天生好動、好強的心理,他們會常以比賽的方式進行,加之游戲本身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所以能讓學生充分開展。
二、設(shè)想
一個學期的嘗試實踐,我班班級活動豐富了許多,大部分學生對實施的民間文化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說明本地民間文化還有很強的生命力,因此,對“將本地民間文化融入班級活動”這一課題,還有待從深度和廣度進行全面地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