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 ? 要】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對于當今中國的建設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隨著國家和社會對于學生們綜合素質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已經逐漸成為了現(xiàn)代教學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歷史課程作為一門包含了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在內的綜合性人文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們人文精神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同時,中國史是高中歷史學習架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就使歷史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們愛國主義精神方面具有了其他學科所難以比擬的優(yōu)勢。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歷史教學的有機部分,將之融入課堂當中。
【關鍵詞】高中歷史? 愛國主義? 情操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2.055
愛國主義作為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克服艱難險阻、戰(zhàn)勝內憂外患的強大精神動力,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及發(fā)展過程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xù)進行,當今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所面臨的文化沖擊與文化軟侵略也正不斷加劇,外國文化的沖擊對于當代青少年的心智的成長和完善也產生了重大的沖擊。因此,培養(yǎng)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僅僅是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需要,更是當代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精神文化層面不斷發(fā)展和壯大的客觀要求。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對于國家的文化和發(fā)展史進行介紹的學科,在對學生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我們教師應當積極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歷史學科教育當中,在豐富學生們知識儲備的同時促進他們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一、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文化自信
探討培養(yǎng)學生們愛國主義精神的途徑,我們先從愛國主義的來源談起,不同時代的愛國主義有著不同的內涵,但他們的來源只有一個,那就是對于中華民族長期發(fā)展所形成的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對于承擔中華民族發(fā)展與實現(xiàn)富強的強大歷史使命感。伴隨著近百年來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與抗爭,中華民族如今已經走上了一條快速發(fā)展的康莊大道,然而與經濟上的快速發(fā)展不同,我國當親在文化建設方面仍存在著一些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年青一代對于我國文化的認同感依舊不高。因此,培育學生們愛國主義精神的首要問題,就是培養(yǎng)學生們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進行《“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課的教學時,我就通過對于“軸心時代”的相關知識的介紹,向同學們展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看似在“民主”這一問題上有所差異,然而這種差異的形成確是由于兩種主流文化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不同,同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民本思想以及平等觀上,實際上是具有早期西方思想所沒有的優(yōu)越性以及先進性的。我讓學生們明白了,中國文化在其起源和發(fā)展上并沒有落后于其他哪怕任何一個國家,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期,中國才是世界文化的領頭羊。以這種方法,我培養(yǎng)了學生們對于中國文化的強烈自信,讓他們不再妄自菲薄中華傳統(tǒng)不如西方傳統(tǒng),從文化層面堅定了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通過事例介紹激發(fā)學生們的愛國精神
在中國多年來的發(fā)展過程當中,曾涌現(xiàn)出一批批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建設和發(fā)展奮不顧身的仁人志士,他們通過個人的奮斗將愛國主義在實際行動中得到了絕佳的詮釋,他們的行動不僅僅展示了愛國主義的內涵,同時也將這一內涵結合時代精神進行了擴充和豐富,歷史是一門時代的學科,我們對于所有歷史進行研究在本質上都是對于時代的研究,這也就意味著,對這些愛國人士的真實事跡進行介紹和教學,是向學生們展示不同時代當中愛國主義的不同表現(xiàn),以及從中總結出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涵的最直接方式。同時,這些事例也將為學生們提供明確的愛國主義的形象和榜樣,讓學生們在學習先輩們?yōu)榱俗鎳鴴侇^顱灑熱血的奮斗歷程當中感受到愛國主義的火熱。
例如,在進入中國近代史進行教學時,我從那些見證了中國革命史,并親身投入同帝國主義以及封建勢力斗爭的過程當中的思想覺醒人士的事跡進行介紹,在加深了學生們對于這一時期歷史的了解程度的同時,讓他們直接看到人們面對國難所做出的不懈的努力與付出的巨大犧牲,這不僅僅讓學生們認識到當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激發(fā)起了他們對于自身祖國的熱愛,促進了他們心中所蘊含的面對困難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的崛起。事例教學讓鄧世昌、丁汝昌等愛國將士對學生們而言,不再僅僅是平面化的愛國的代言詞,而成為了一個豐富且立體的,擁有著愛國熱血的故事形象。
三、培養(yǎng)學生們對于新中國的自豪感
在當今時期,熱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之間是內在一致的,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終于挺直了脊梁,同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新中國由一個剛剛經歷了戰(zhàn)爭的洗禮,處于一窮二白窘況下的新興國家一步一個腳印,直到成為當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強國。歷史教材中對于這一階段的歷史進行了詳細的講解,通過對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講解,我們能夠看到新中國是如何從恢復國民經濟入手,再逐步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以及國際地位的。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不應當僅僅將這一部分的內容當作近代史的延續(xù),一種理所當然來講述,而是要讓同學們實際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是如何戰(zhàn)勝了近代以來的積貧積弱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的聯(lián)合打壓最終獲得如今的地位的。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我們能夠讓學生們堅定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信心,并以此來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精神。
總而言之,我們教師應當積極探討有效的教學手段,使愛國教育有機融合到歷史教學當中,并以此來豐富我們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內涵,讓歷史學科由單純的事例以及時間線教學成為歷史故事,可以讓學生們從中感受到生命氣息的故事教學,使之變得更加生動。同時,我們也應當注重對于學生們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將愛國主義與保守主義嚴格區(qū)分開來,讓學生們能夠正確的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以及外來文化的傳入,促進學生們人格的培養(yǎng)和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德菊.試論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愛國主義教育[J].中外交流,2017(11).
[2]王明星.高中歷史教學當強化愛國主義教育[J].考試周刊,20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