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云
長卷的小稿構思
七十年,《平江歲月圖》宛若一幅盛世圖,背后是兩代人在千年古城蘇州進行的歲月接力。
路途從來不平坦。但謝孝思先生帶領著一批富有文化卓識的人將整座城市及里面的“家具”從破敗不堪之中一一拾掇起來,爾后又竭力守護。
父親一生的言行,讓謝友蘇感受到無盡的愛與包容,之后,他也毫無遲疑地愛著這座城市,用父親傳與他的畫筆和敏感心靈,描繪記錄著蘇州人家百年來的堅忍樂觀和苦盡甘來。
《現(xiàn)代蘇州》:解放之初,百廢待興,很多蘇州文化的事與物都在謝孝思先生的堅持下得到保護和修復。從上世紀50年代到2000年,他一直守護著蘇州這座古城。您認為您父親是怎么做到這份格局和堅持的?
謝友蘇:文化,這就是文化力量。文化決定了他的眼界,他懂得其中的價值。園林是一門綜合藝術,牽涉方方面面,而他文化積淀深厚,知識面非常廣。另一方面,我父親為人胸襟開闊,意志堅定,對學術從來都很認真。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他團結了當時以周瘦鵑為代表的一批文人雅士,并將這些人發(fā)展成為后來修復蘇州園林和古城的中堅力量,這點很重要。
當然,他做成了很多事,也留下了一些遺憾,但他一心想要保存一座完整的古城及其文化,晚年也以能夠在蘇州老去為榮。
《現(xiàn)代蘇州》:想起父親,他給您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對您最大的影響又是什么?
謝友蘇:生活中的父親是很有情趣的,有時還講些笑話,有著豐富的人性情感。他很少在家講大道理,而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令我們不知不覺受到影響。在繪畫上,我從小受嚴格訓練。在傳統(tǒng)筆墨書畫上,父親和母親是著實下了功夫培養(yǎng)我的。他要布置我功課的,比如臨宋人畫冊,臨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他在邊上指導。我傳統(tǒng)技法的養(yǎng)成、提高,包括現(xiàn)在的創(chuàng)作,都得益于父親給打下的非常好的基礎。加上知青回城后,我做過大光明電影院的美工,從事海報創(chuàng)作,接觸學習了大量西方美術元素和繪畫技巧,為我后來形成個人全新的中西繪畫藝術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打下了基礎。
謝友蘇先生接受《現(xiàn)代蘇州》專訪
《現(xiàn)代蘇州》:在您心里,“平江歲月”指什么?是濃縮了近百年姑蘇古城市井的點點滴滴嗎?
謝友蘇:講到《平江歲月圖》,畫里最重要的是對蘇州這座城市的情緣。從民國到今天,每一幅場景里都有這樣的蘇式故事。“平江歲月”,說通俗點,就是老蘇州人的市井生活。我生在蘇州,長在蘇州,畫的自然是蘇州生活。畫中對生活的情感,也是我從小點點滴滴感受到的。江南的蘇式生活是平淡的、悠閑的、精致的、寬松的,沒有猜忌、沒有顧慮,人與人之間就是這么平淡而豐富,我的畫也就是表現(xiàn)這種氣氛。推出以后引起了共鳴,說明大家都向往這種生活。
“平江”,廣義上講就是蘇州。這牽涉到《平江歲月圖》的來歷了。著名電視藝術片編導劉郎制作《蘇園六紀》時認識了我父親,但并不認識我。我后來出了一本畫冊,輾轉到他手里,他非常喜歡,一定要與作者認識。后來經(jīng)朋友牽線,在吳江靜思園碰面,一見如故。2013年黃桃正熟時,我邀請他和另一位文人朋友到鎮(zhèn)湖小聚。夜里,他突發(fā)奇想,覺得我的單幅作品已有一定數(shù)量,何不作一幅叫《平江歲月圖》的長卷,以此映照南宋的《平江圖》呢?我欣然接受,認為可以構思?;仡^再一琢磨,極難。自南宋以來,多少朝代多少世事,很難用這種風格生動描繪。再后來,我就構思從民國開始吧。我這個年紀,對解放之初的感覺還是有的。從民國后期到解放初,尤其是這個七十年,承載的歷史信息量非常大,空間十分豐富??梢哉f,這幅長卷,不但是蘇州,也是我們中國在近百年的風云變化圖。
現(xiàn)代蘇州:是啊,從你的畫面上能讀出許多蘇州故事。
毛筆線描稿
渲染上色
謝友蘇:我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搬過很多次家,最早錦帆路住過,還有甫橋西街、潘儒巷、三元一村、幽蘭巷、花街巷等。所以我的人物畫大多是從人們熟悉的生活場面中提煉而出的,充滿了小時候生活的點滴,作畫過程中很自然就流露出來了。就是生活中那些再普通不過的細節(jié),發(fā)生在平凡人身上的趣事吸引著我。我想借這種濃郁的生活情趣來創(chuàng)作,抒發(fā)自己向往的恬淡、適意的生活方式,也表達對百年蘇州變化與建國七十年成就的感悟。
《現(xiàn)代蘇州》:《歲月圖》每一幀都是高潮迭起,充滿了細節(jié)、趣味,暗合時代色彩。能談談長卷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嗎?
謝友蘇:因我沒有聽說過中國繪畫史上有描繪近百年時間跨度的市井風情畫長卷,我決心挑戰(zhàn)一下自己。待到著手進行時,我發(fā)現(xiàn),困難比想象的多得多的多。每走一步都很困難。朋友劉郎一直鼓勵我,助我堅持畫下去。
長卷首先要打一個10多公分寬的長稿,這是一個能定乾坤的小構圖,后面的布局走向基本都按此構圖走。朋友們提了不少寶貴意見,我吸收修改,逐漸把長稿定了下來。小構圖完成后,經(jīng)反復修改,定稿后,進入到第二步——繪制長卷原樣大小的鉛筆稿,這期間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用鉛筆逐一詳細勾勒人物,包括定位、服裝、環(huán)境等,要參考大量資料。這時就不能是一個小小模糊的人物了,你得交待是男是女,表情,服裝是什么樣的,在做什么事,與周圍環(huán)境成什么關系,一堆人圍在一塊兒又在干嘛。等等。諸如此類的細節(jié)太多了。
再用毛筆勾勒在定制的仿古絹上,二年多后,完成了長卷的線描稿。我記得曾借用圖書館的展館,把線描稿掛在展墻上整體審視,看每個場景及整體的疏密關系,修改、補充、調(diào)整,最后成稿。
然后再在此基礎上上色。上色也是一項極大的挑戰(zhàn)。長卷中有一群改革開放后的女性。如果說此前人們的服裝色調(diào)、款式等都比較單一,那之后,尤其在女性身上,服裝表現(xiàn)就很豐富了,既要人物著裝花樣好看,又要符合長卷整體色調(diào),同時人物之間都要有變化。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節(jié)點。我花了一番功夫和心思去考據(jù),也拍了大量照片,先畫出小的色彩稿,再比照協(xié)調(diào)感,之后再一段一段地畫下來。背后經(jīng)歷的真是太多了。
《現(xiàn)代蘇州》:長卷中一些歷史場景,個中人物似曾相識。您有特指或者寓意嗎?
謝友蘇:園林修復后的那幅場景,有兩位老人,我多少有點寓意,象征了那段歷史的參與者,周瘦鵑、汪星伯、我父親等人。信步于修葺完好的園林中,他們的臉上有欣慰、有滿足。當然,這兩個人物形象在熟悉蘇州古城保護歷史的人看來,粗看是有點像的,但又不是很具像,只為寄托一份情思。其余的人物都是根據(jù)情節(jié)設置的,沒什么特殊寓意。
《現(xiàn)代蘇州》:你筆下的生活是如此恬淡有趣,怎樣抓住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呢?
謝友蘇:畫家需要用細致、犀利的眼睛,在繁雜紛紜的現(xiàn)實生活中搜索、捕捉創(chuàng)作主題,然后用、豐富的想象力與扎實的繪畫功力,精細入微地進行加工繪制??鋸垳蚀_而適度,同時散發(fā)出智慧的幽默情趣,才能感染人們,使人發(fā)出會心的笑。藝術需要天賦和技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作品中要飽含對蕓蕓眾生和世俗生活真誠的愛。一個對生活淡漠的人很難對生活瑣事有熱情。
《現(xiàn)代蘇州》:《平江歲月圖》,是您和您父親人生經(jīng)歷的提煉嗎?“平江歲月”也是您的歲月圖嗎?
謝友蘇:蘇州歲月中,近百年的歷史中,有戰(zhàn)爭、有運動,這都不可避免,也無法割裂,這些都是我父親那代人的人生經(jīng)歷。描繪這些場面時,我仍用長卷一貫以為之的平民視角來描繪,而非直面戰(zhàn)爭場面。比如講到日軍侵占蘇州,就將我從父親口中聽到的留園被日軍糟蹋成一片廢墟,馬糞齊腰高的真實情況畫了進去,這既是百姓的民生視角,同時也是真實歷史的反映。
當然,我就在蘇州生活,我的作品當中當然有我的人生影子在其中。我平時也很注意資料積累和記錄,有好玩的,有突發(fā)奇想,就隨手記下來,應該說我的作品是蘇州的賜予。我從小喜歡畫人物,也喜歡喜劇、相聲、滑稽戲,喜歡生活中快樂的部分,喜歡家庭的溫情,喜歡暖人心的東西,這也是大家都需要的。人生中有痛苦有無奈,可大家依舊向往希望、向往幸福。我用長卷中“想家的思鄉(xiāng)之情”、“夫妻間的恩愛之情”、“純潔的友愛之情”、“對孩子們的呵護之情”等精神性的東西來刻畫人,也鼓舞人?;貧w歡樂,一方面是我的一種天性,另一方面,我的內(nèi)心有一個合家歡樂、社會安寧的夢,我想,“和諧家國”將是我長期創(chuàng)作的主題和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