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和英語作為世界上較為流行的兩種語言,有其各自的特點和相通之處。隨著全球化的日益加快及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參與度越來越高,漢語及漢英兩種語言間的溝通必將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因此正確的理解兩種語言產(chǎn)生的背景,領悟兩種語言的特征,培養(yǎng)正確的語言審美意識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將從語言審美的視角出發(fā),對比展示兩種語言的美學特質,揭示語言審美的主題。
【關鍵詞】漢語;英語;審美
【作者簡介】高平(1971-),女,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人,河套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英語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漢翻譯、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2016-2017年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外語專項”課題《語言審美視域下的林語堂翻譯美學思想研究》( 編號:16Z12)后續(xù)成果之一。
一、引言
語言是人類在長期的生存實踐中產(chǎn)生的,是人類師從自然、與自然相愛相殺的過程中結出的精果。不同地域環(huán)境,不同的風水造化,養(yǎng)育出千差萬別的生物種類,由此,其語言也是異彩紛呈,相去甚遠。以漢語為例:漢語重意合,許多字從形體上已經(jīng)昭示其意。如“心態(tài)”一詞中的“態(tài)”字,觀其組成部分“心”“大”“丶”,其意已明。漢語中的“美”字,其形態(tài)已傳遞出“佳人”“頭戴飛仙髻、身裹錦緞衣、纖腰細步、婀娜多姿”的意象。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無不以其可依托的人類可感知的手段,來引發(fā)人類情感或智識的聯(lián)想和共情。 美的語言對于閱讀者而言是一種來自視、聽、情、意、悟等多種感覺交互式的愉悅的體驗。它并非虛無縹緲地僅存在于人的感性世界和意識形態(tài)中,而是有其具體的可感可察之實。
早在先秦之時,荀子有言:“言語之美,穆穆皇皇”(《荀子.大略》)。一代語言大師林語堂先生(1895-1976)認為“凡文字有聲音之美,有意義之美,有傳神之美,有文氣文體形式之美?!?(林語堂:1934)江慧敏認為,林語堂的漢語創(chuàng)作語言之美,好到無法翻譯成英語。他的英文創(chuàng)作語言的爐火純青,又很難翻譯成漢語。(江慧敏:2012)
二、漢語審美
1.音韻之美。先人在造字之時,是熔鑄了怎樣的奇思妙想,使其兼?zhèn)湫蜗笾馈⒙晿分篮鸵忭嵵??以日月合而明,立雙木以為林,無不體現(xiàn)先人通陰陽變幻、懂和合聚力之道。聲調的抑揚頓挫、平平仄仄,或舒緩悠揚、或急促緊張,恰當?shù)貍鬟_出言語者的心聲。漢語中雙聲疊韻詞的使用被認為可提升音韻美,清代李重華曾言:“疊韻如兩玉相扣,取其鏗鏘;雙聲如貫珠相連,取其婉轉”(《清詩話》,下冊)。如仿佛,如玲瓏,如崎嶇,此雙聲詞更妙之處在于其“形”類比其“聲”,為同偏旁部首,聲形齊心合力,共造意境。
2.意象之美。當我們讀王維的《送使至塞上》中詩句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因其“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之聲而悅耳;因“大漠”對于“長河”“孤煙”之于“落日”“直”與“圓”這樣三對偏正結構的精妙組合而悅目;因“大漠”之“寬廣”與“長河”之“悠長”“孤煙”之“直升”與“落日”之“圓沉”等意象神游,因塞外邊疆在從軍之人眼里心里的悲壯卻豁達而思情交融,達到“神用象通”之境。漢語詩詞講究“模糊與隱秀”之美,這與中國人的宇宙觀和哲學觀不無關系。中國人向來推崇大道無形,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體現(xiàn)在語言文字中,重在展現(xiàn)自然意象的博大精深,啟發(fā)讀者感悟個體于天地間的微不足道。
3.意境之美。先秦一首《關雎》道出無數(shù)少年對愛的憧憬;李白床前的明月寄托了游子千年的鄉(xiāng)愁。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滔盡了多少人的英雄夢,李清照的三杯兩盞淡酒真是敵不過那晚秋風急。冰心的小桔燈在寒夜里永遠溫暖我們,曹雪芹那滿紙荒唐言永遠地傷感著我們……我中華漢語之美,真是如神靈鬼魅,穆穆皇皇。
三、英語審美
與漢語相比,英語單詞 “aesthetics”并沒能向漢語中的“美”一樣給讀者以美的昭示。然而這并不能說明英語之美不及漢語。我們愛聽京片兒子講皇城根兒的故事、聽醉人的吳儂軟語、如歌般的磨剪子、戧菜刀。因為那音那語總會牽出悠揚的故事,童年的回想。然而英語的審美角度當與漢語不同。中國當代知名翻譯理論家劉宓慶這樣評價英語中的美:“美的語言須具備高度和悅的視聽感(Audio-visually perceptive)、精致獨到的結構形態(tài)(Exquisitely structured)、深刻巧妙的意義蘊涵(Intensely signified)、精心鑄造的意象意境(Meticulous imagery)、鮮明獨特的文化著色(Culturally colored)。”(劉宓慶:2016) 英語往往以其平實、獨到的形態(tài)、深刻的意蘊等體現(xiàn)其魅力。如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的《當你老了》(When You Are Old)的詩句: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譯文: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刻,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者真心,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愛你衰老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讀罷,我們同樣會悲從心生,感嘆歲月的無情,感動真愛的永恒。讀奧登(W.H.Auden)的詩句如:“ Stop all the clocks, cut off the telephone…Let aeroplanes circle moaning overhead, Scribbling on the sky the message He Is Dead… Pack up the moon and dismantle the sun; Pour away the ocean and sweep up the wood, For nothing now can ever come to any good.”
譯文:
拔停所有的時鐘,切斷電話通訊 …讓飛機在高空悲鳴,狂草“他已離去”的悼文… 打包了月亮,拆卸了太陽,排干了海水,清理了林地,因為一切都已毫無意義。
讀罷方知原來英語中也有如《上邪》中“山無棱,江水為竭,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同樣悲壯決絕的、歌詠至情至愛的詩句,真是令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在約翰.班揚(John Bunyan)的《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中描述“名利場”(Vanity Fair)的語句,扎實體現(xiàn)了英語非凡的魅力:
Almost five thousand years agone, there were pilgrims walking to the Celestial City, as these two honest persons are; and Beelzebub, Apollyon, and Legion with their companions, perceiving by the path that the pilgrims made, that their way to the city lay through this town of Vanity, they contrived here to set up a fair; a fair wherein, should be sold of all sorts of vanity, and that it should last all the year long.
約翰.班揚筆下的名利場是一個可以出賣國家、土地、榮譽、珠寶、妻兒、血肉生命之地,真理絕跡之所,使追求真理之人遭受折磨和羞辱的人間煉獄。他以平白樸實、簡潔生動的語言形象地表達出名利場上的虛假邪惡。其文意象充實、寓意深刻,充分體現(xiàn)出英語語言的斑斕強大。
英文的句法結構肩負著重大的表意功能,通常不可省,無可避免地占據(jù)空間。因此一般來講,英語中凡句必有主謂,主謂必相一致;句間必有連貫手段,或標點如分號、或關聯(lián)詞語等;書寫從左及右,勇往直前。不似漢字書寫如造房或繪圖,起筆落字已顯露書者的想象或情志。因此英語以簡潔、規(guī)整、嚴謹、理性而著稱。這也極好地反映出西方人講邏輯,重實用的思維特質。英語的包容、悅動、理性、自然、豐繁之美為人類語言描出了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結語
英語與漢語體現(xiàn)出來的語言之特質差異如此明顯,非諳熟者不能領會。因此,若想使一種語言之美在另一種語言中再現(xiàn),并使其美的力量如同在原語文化具有同樣的魅力,非通翻譯與美學者不可為。
參考文獻:
[1]江慧敏.京華舊事-譯壇煙云——論林語堂Momentin Peking的無根回譯[D].南開大學,2012(5).
[2]林語堂.論翻譯[A].語言學論叢[C].上海開明書店,1934.
[3]劉宓慶,章艷.翻譯美學教程[M].中譯出版社,2016: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