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鐵飛
摘要: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只知道讓孩子“好好讀書,努力學習”,不懂得接納和陪伴孩子,甚至不會和孩子交談,總是用自己的情緒左右孩子。父母不能只要求孩子讀書,很多時侯父母也得讀書學習,陪同孩子一起成長。
關鍵詞:陪伴 、 關愛 、 接納
一、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孩子的一生都攜刻著父母的烙印,也影響了孩子的性格,未來的成就。對于父母來說,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也是慢慢走遠的過程,等他們有了自己的圈子,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希望他們能幸福健康,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二、用愛來溫暖孩子,用陪伴讓他們健康成長
我們班大部分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接送的,父母基本上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對于孩子來說,能常??匆姼改甘亲铋_心的。像這次的親子運動會,在我的強烈要求下,父母都回來參加了,活動中孩子們和爸爸媽媽在一起都很開心,在爺爺奶奶那是體會不到這種樂趣的,爸爸媽媽也跟我交流,以后多搞這些活動,陪陪孩子,讓他們開開心心的玩游戲。
記得班上有個孩子,長的眉清目秀,父母也是看上去大方得體的,可是孩子總是喜歡把自己藏起來,喜歡躲在角落里或桌子低下,喜歡拿著一個小玩具或拿著一顆小紐扣,緊緊的捏在手里,哪怕是吃飯、睡覺,這類孩子是缺乏安全感,記得有一段時間,孩子的媽媽去外地出差兩個星期,這期間孩子就表現出異常煩躁,經常會莫名其妙的說我想媽媽,我感冒了,我肚子痛,我要爸爸來接我回家,他還會頻繁的尿褲子,把大便拉在褲子里,其實他就是想家人來接他,想引起我們老師阿姨的注意,我不知道他在家里的生活是不是也這樣的,后來通過看他媽媽的朋友圈或和他媽媽聊天,才發(fā)現媽媽在家沒有隨時陪伴他,總是忙著自己干活,很少給他一個擁抱。不要認為這么小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他渴望與父母交流。
三、不要讓我們的愛褪去他沒有的顏色
記得還有一個印象較深的孩子,父母離異,孩子由父親撫養(yǎng),孩子剛來時不會說任何話,平時表現還是比較乖,有幾天來上學時就坐那里閉著眼睛大哭,我輕輕的抱著她的肩膀,什么也沒說,就是拍了拍她,她居然馬上停止了哭,還沖著我笑,叫我媽媽,是的,有時她只是需要一個擁抱。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而又需要耐心和愛的過程,因此家庭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環(huán)境都要給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要讓孩子在日常生活里,感受真善美,感受父母的愛,而不是父母在閑時每人手捧一只手機,讓孩子覺得,我被忽視了,當然也不是說陪伴就是無休止的滿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于孩子的教育是張弛有度,獎罰分明的。
記得戀人之間有很流行的話叫“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是的,一個成年人都需要陪伴,更何況是我們的孩子,他從母體來到這個世界上,他是孤獨的,他需要一個愛他的人帶著他去感受這個世界,觸摸這個世界,讓他一點點的認知這個陌生的世界,直到有一天他放開你的手。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是最好的老師,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因為你給不了屬于他的未來,孩子有著他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只是努力守護孩子,能夠讓孩子看到眼前的幸福,這樣他才會有著完整的童年,有著健康的身心。
四、請用心去愛孩子,給他們一個多彩的童年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低色,而父母就是這低色的重要繪制者,當然這低色就是我們所說的陪伴,父母不會教育,不懂教育也沒關系,對于孩子來說,他不需要你給他講什么大道理,他也不需要華麗的物質享受,他們需要的僅僅是寂寞↑時有人陪伴,迷惑時有人指引,成功時有人鼓勵,失敗時有人理解,陪伴不僅是形隨,還要心隨,你只要做到真實想做的,因為你們是他們的父母,生下他們就要對他們負起這份責任。
記得一個年段活動時,隨著家長們陸陸續(xù)續(xù)的到來,孩子們坐在自己的家人旁邊,都很開心,但飛飛小朋友由于媽媽生下她不負責任的走了,奶奶也在爸爸2歲時死了,爸爸忙,很少陪伴她,使她上學來總是一個人默默地坐著,從不參加活動,這次活動又沒家人來參加,就她一個人無助的、孤獨的坐著,看著都覺得心酸,這時家長和孩子都要上臺表演了,她還是傻傻的一個人坐著。臉上一片茫然沒表情,還好小班的一個家長是她的隔壁鄰居,看到這個情況,趕緊走過來抱起她上臺,這時她的表情終于有了變化,開心的笑了,所以不管自己平時有多忙,還是要多陪伴孩子,多參與孩子的各種活動。
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現在的父母在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下,壓力大,工作忙,往往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每個人的人際關系、親密關系都是與父母關系的延續(xù),因此和諧的親子關系是伴隨孩子終生的,而陪伴是建立和諧親子關系的基礎。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尊重,這種自由和諧的親子關系就逐步建立起來,孩子會無意識地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會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健全的人格,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孩子你慢慢來》 臺灣知名女作家 龍應臺
《最好的加教育是陪伴》 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讓孩子成才的秘密》 寂靜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