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發(fā)達
摘 要:通過對近幾年部分生物高考試題的研究,總結出高考命題的一些特點。例舉高考真題說明高中生物教材是高考試題重要的素材源,并就教材在高三生物復習中的使用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高考試題 高中生物教材 高三生物復習
引言:筆者分析了近幾年全國卷高考試題,發(fā)現(xiàn)試題常以“教材”為命題源——“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試題高度回歸教材,注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試題考查覆蓋面廣,教材插圖、旁注資料和課后習題等也??疾?。下面就結合近幾年全國卷高考試題,談談在高三生物復習中教材的使用。
一、引導學生吃透教材中核心概念
高三復習,既要全面夯實基礎,也要挖掘出核心知識的內涵和外延。要根據(jù)教材的編排體系,全面梳理知識點,也要對有關生物學概念做適當?shù)耐卣埂?/p>
【例1】(2018·全國Ⅰ卷)某大腸桿菌能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其突變體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將M和N在同時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中混合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再將菌體接種在基本培養(yǎng)基平板上,發(fā)現(xiàn)長出了大腸桿菌(X)的菌落。據(jù)此判斷,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 )
A.突變體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喪失
B.突變體M和N都是由于基因發(fā)生突變而得來的
C.突變體M的RNA與突變體N混合培養(yǎng)能得到X
D.突變體M和N在混合培養(yǎng)期間發(fā)生了DNA轉移
答案:C
分析:題干中實驗看起來很新穎,其實該題背景知識來源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P.96“技能應用:野生型鏈孢霉能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而用X射線照射后的鏈孢霉卻不能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中添加某種維生素后,經過X射線照射的鏈孢霉又能生長了。請你對這一實驗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1]”A、B兩個選項涉及“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P.69對該知識點的描述為“從上述實例可以看出,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2]”根據(jù)上述信息可推知,突變體控制相關氨基酸合成的基因發(fā)生了突變,導致合成該氨基酸所需要的酶活性喪失,結果突變體不能合成相關氨基酸,故A、B選項說法合理。C、D兩個選項涉及大腸桿菌轉化問題。該知識點直接來源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P.43-44教材內容“艾弗里及其同事對S型細菌中的物質進行了提純和鑒定。他們將提純的DNA、蛋白質和多糖等物質分別加入到培養(yǎng)了R型細菌的培養(yǎng)基中,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加入DNA,R型細菌才能夠轉化為S型細菌,并且DNA的純度越高,轉化就越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細菌發(fā)生轉化。DNA才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wěn)定遺傳變化的物質。[3]”根據(jù)上述信息可推知,使大腸桿菌發(fā)生轉化的物質是DNA而不是RNA,故C選項說法不合理、D選項說法合理。
啟示:本題以大腸桿菌突變體培養(yǎng)為基礎,涉及的知識來源于課本而又高于課本,綜合性很強。這道高考題對于部分考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甚至有考生讀不懂題干實驗。如果考生能夠深入分析教材P.96“技能應用”并對其進行正確的解釋,教師能夠對教材P.43-44“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實質進行適當?shù)耐卣梗敲纯忌鷮υ撛囶}不難做出正確選擇。在高三復習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來鞏固基礎知識,還要對教材做進一步的挖掘。只有學生明確了生命現(xiàn)象本質,才能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二、引導學生從教材插圖中獲取生物學知識
新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點是圖文并茂,這些插圖形象、生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許多抽象的生物學知識,還能夠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教師沒有很好的利用教材中的插圖。
【例2】(2017·全國Ⅲ卷)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譜是通過測量光合作用對不同波長光的反應(如O2的釋放)來繪制的。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類胡蘿卜素在紅光區(qū)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應中ATP的合成
B.葉綠素的吸收光譜可通過測量其對不同波長光的吸收值來繪制
C.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譜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隨光波長的變化來表示
D.葉片在640~660nm波長光下釋放O2是由葉綠素參與光合作用引起的
答案:A
分析:很多考生對A選項有疑問,他們認為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但在紅光區(qū)也能吸收光,只不過對紅光區(qū)的光吸收率較低。因此,類胡蘿卜素在紅光區(qū)可吸收少量光用于光反應中ATP的合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P99“圖5-10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的吸收光譜[4]”明確告訴我們類胡蘿卜素不吸收紅光區(qū)的光,據(jù)此可以得出A選項錯誤。通過該幅插圖我們知道葉綠素能夠吸收640~660nm波長光,而類胡蘿卜素不能吸收該范圍波長的光,故D選項正確。
啟示:近幾年高考試題常對教材中的插圖進行考查。教師在高三復習時,應有意識的指導學生認真分析教材中的插圖,吃透插圖所蘊含的生物學含義。
三、引導學生重視教材小字部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小字部分包括正文下面的小字、旁外欄的相關信息和思考等,是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部分內容不僅能夠幫助同學們構建生物學核心概念,同時也是高考試題重要素材來源之一。
【例3】(2015·全國Ⅱ卷)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質組成,該酶能結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條鏈。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大腸桿菌擬核的DNA中含有端粒
B.端粒酶中的蛋白質為RNA聚合酶
C.正常人細胞的每條染色體兩端都含有端粒DNA
D.正常體細胞的端粒DNA隨細胞分裂次數(shù)增加而變長
答案:C
分析:本試題考查端粒學說。關于端粒學說的介紹可參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P122:“每條染色體的兩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成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細胞分裂后會縮短一截。隨著細胞分裂次數(shù)的增加,截短的部分會逐漸向內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內側的正?;虻腄NA序列就會受到損傷,結果使細胞活動逐漸異常?!备鶕?jù)端粒學說可直接判斷C選項正確、D選項錯誤。大腸桿菌無染色體結構且擬核DNA為環(huán)狀DNA,根據(jù)該學說可推定大腸桿菌擬核DNA中不含有端粒,故A選項錯誤。從題干信息“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質組成,該酶能結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條鏈”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質應該為逆轉錄酶,因此B選項錯誤。
啟示:教材的小字部分里面隱含了大量的生物學知識,全國卷常以該部分知識為素材來命制試題。這一特點在近幾年新課標的高考命題已經得到了充分證實。遺憾的是教材小字部分的內容常常受教師和學生忽視。高三復習時應要特別重視教材中該部分知識,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小字部分,還要編制相關習題來幫助學生對該部分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高三復習備考中應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教材,提高高考復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朱正威,趙占良:《遺傳與進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頁。
[2]朱正威,趙占良:《遺傳與進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頁。
[3]朱正威,趙占良:《遺傳與進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頁。
[4]朱正威,趙占良:《分子與細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