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水蓮
【摘要】“學本課堂”是相對于“師本課堂”而言的,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從“師本課堂”向“生本課堂”轉型,需要進行一些轉變。筆者在文中重點談在“學本課堂”中教師角色、學生角色和評價是怎樣“轉變”的,旨在探索“學本課堂”的一些規(guī)律。
【關鍵詞】學本課堂;教師角色轉變;學生角色轉變;評價轉變
所謂“學本課堂”,它是相對于“師本課堂”而言的。師本課堂認為學生是學習者,教師是教者。而學本課堂卻認為學習者不僅僅是指單純的學生,還包括了教師和參與者。要實現(xiàn)從“師本課堂”向“學本課堂”轉變,筆者認為要落實好三個“轉變”。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學本課堂要求教師角度的轉變,用佐藤學“學本課堂”理論來說,教師也是學本課堂學習共同體里的一員,在學本課堂里,沒有純粹的教師,教師身份已發(fā)生了本質性的變化——成為了課堂里的大同學。
1.從主宰變成助教:傳統(tǒng)的課堂里,教師就是主宰者,課堂里的一切往往都是教師說了算,所以“一言堂”“滿堂灌”就成了它的“代名詞”。學本課堂里,教師不再主宰課堂,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助教”——為學生的學習活動作設計,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況并進行即時的點撥指導。例如,在《造紙術》課例中,很多學生都讀不懂課后練習題(2)的造紙術發(fā)明歷程圖時,老師就進行點撥:“請大家對照課文,看看題目的例子是怎樣寫的?”一語點醒夢中人,學生明白了:題目要填寫的是根據(jù)對應的文段,把時間、人物和事件幾要素連成簡單的句子寫下來。又如,在《竹節(jié)人》一課中,當教師發(fā)現(xiàn)有個別學生不會玩竹節(jié)人時,便悄悄地來到她的身邊教她。由此可見,學本課堂里的教師已從課堂的“神壇”上走到了學生中間,成為了學生解疑問難的導師、助手。
2.從主講變成傾聽:傳統(tǒng)課堂的傾聽者是學生,但學本課堂的傾聽者不只有學生,還有教師。學本課堂里的老師要學會傾聽,傾聽學生的聲音,再從這些聲音中了解學情,調控課堂。在學生匯報交流時,教師是一位“忠實的聽眾”,不僅要聽明白學生講什么,還要聽出學生“還有什么沒有講?哪些是講錯了的?哪些是講不透徹的……”然后就進行反饋、指導。當有學生發(fā)出不一樣的聲音時,老師就是“發(fā)現(xiàn)者”,巧妙地把這些“不一樣的聲音”變成有效的學習資源。記得在觀摩一個課例中,同學們都在分享著用不同的方法來認識“麗”字,準備結束分享時,突然有一個怯怯的聲音發(fā)出來:“我的名字就有這個字!”這怯怯的聲音居然被老師聽見了,只見這位老師馬上叫停了往下學的“腳步”,而在肯定了這位同學的發(fā)言后,問道:“誰的名字里還藏著今天學的生字呢?”于是,大家便開展了在同學名字里尋找生字的活動,不亦樂乎。結果真的在同學們的名字里找到了不少的生字,有的同學還在自己熟悉的人的名字里找,從而不僅鞏固了生字,還認識了更多的生字。因為傾聽,老師引領同學們找到了一條有效的識字方法,這比講再多都強。
3.從教學變成引學: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引學則是由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學。如學習生字,傳統(tǒng)的做法是由教師從讀音、字形、字義等一步步教給學生,從一個字一個字地教學生學;在學本課堂中,教師就出示一個任務或目標:“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本課的生字詞,然后在小組里交流,看誰的方法最好?!睂W生就帶著這些任務(要求)去自學,去交流,然后展示,教師就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的情況進行隨機地調控。這樣的引學結果是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學習成果就多樣的,靈活的,這種學習方式也更受學生喜歡。
學本課堂中,教師從高高的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從主宰變成助教,無異于就是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把話語權還給了學生。但筆者相信:你給學生多大的舞臺,學生就能還你多少的精彩。
二、學生角色的轉變
學本課堂里學生角色的轉變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1.從客體變成主體:在學本課堂里,學生已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探究知識,從客體變成了主體。學本課堂里常常會有“小老師”站到講臺、站到課堂的中央組織同學開展學習、交流,還能隨機地對同學們的發(fā)言進行精準的點評、反饋或糾正,儼然就是一位真正的老師,不禁讓人對其肅然起敬;或者同學們在討論時自然、大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各抒己見,有時甚至會爭論得不可開交。老師就這樣常常被晾在一邊,充當一位觀眾,觀看著學生這群“演員”精彩的表演。
2.從“應聲蟲”到“探究者”:學本課堂倡導“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每一個學習活動中去”,所以每一個學習活動基本都經(jīng)歷了“個人學習——小組交流——全班展示”的過程,也可以說每一次學習都是全員參與的,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都經(jīng)過了多次的重復從而得到了很好的鞏固,學生已經(jīng)從以往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呼學生和的“應聲蟲”變成了知識的“探究者”,讓學習真正發(fā)生、真實存在。
3.從“拾慧者”變成“發(fā)展體”:傳統(tǒng)課堂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可以說基本上都是通過聽老師說而得來的,可以說是老師口中的“拾慧者”,這樣的習得是結果性的,是“魚”,獲得的知識也是有限的、碎片化的。而學本課堂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每一次的學習活動中去,是學生自己體驗、實踐得來的,重在過程,這樣的習得是綜合的、深刻的,不僅有知識,還有方法和能力,是“漁”,這對學生的發(fā)展是有深遠意義的。
學本課堂中學生角色的轉變,讓學生立起來,走到課堂的中央,意味著學生已經(jīng)是課堂的主人,擁有了學習的主動權、課堂的話語權,學得就更主動、更積極,也更有效了。
三、評價主體的轉變
學本課堂的評價主體也在悄悄地發(fā)生了變化,學生成了評價的主體。這樣的評價能有效地促使真實的學習真正在課堂中發(fā)生,真正地發(fā)揮了課堂的功能,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1.從評教變成評學: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評價通常都是以評教為主,更多地從教師的教態(tài)、語言、組織與調控等來評價一節(jié)課的優(yōu)與差,所以往往是上課教師想方設法表現(xiàn)自己的“十八般武藝”,一節(jié)課下來,早已是汗流浹背、聲嘶力竭了。而學本課堂是從學生的角度來評價這節(jié)課的優(yōu)劣的,從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參與面和參與度等方面來評價,所以,優(yōu)秀的學本課堂往往忙碌的也是學生,“辛苦”的是學生。
2.從評“學得怎樣”變成評“怎樣學”:學本課堂的評價是以學評教的,而且不僅僅只是從結果上看學生“學得怎樣”,更重要的是從過程中看學生是“怎樣學”的,包括學生參與學習時的態(tài)度、主觀能動性、行為習慣等。例如,在小組學習時,通過“靠、輪、擺、析、賞、辯、記”來看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合作交流的態(tài)度與方法、對知識掌握的情況等,從而評價這個學習環(huán)節(jié)(活動)或這節(jié)課的成與敗、優(yōu)與劣。
綜上所述,無論是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還是評價主體的轉變,無一不彰顯了學本課堂的本色。這樣的課堂,教師能體會到職業(yè)的成功與幸福感,學生也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與成長的喜悅。
[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2018年度教育科研規(guī)劃小課題“農(nóng)村小學語文‘學本課堂’實踐研究”(立項號/結題號:GDXKT175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佐藤學.鐘啟泉(譯).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8).
[2]韓立福.學本課堂:“課堂革命”的實踐探索[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