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久云
【摘要】以往的議論文教學重知識輕思維、重形象輕理性、重技巧輕邏輯,造成作文教學“高投入低產(chǎn)出”。教師應教會學生理性寫作,運用思維技巧、借助思維工具“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議論文教學中可以引入“5Why追問法”,從結果著手,沿著因果關系鏈條,不斷追問,順藤摸瓜,挖掘出隱藏的深層本質。本文結合“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的時評寫作,探討“5Why追問法”在議論文立意上的作用,同時提出具體運用技巧:關注原因的多角度、邏輯鏈條的長度、事件邏輯的關聯(lián)度、本質的普適度。
【關鍵詞】“5why追問法”;縱深思維;議論文寫作
現(xiàn)在的議論文教學現(xiàn)狀很尷尬,基本上處于“高投入低產(chǎn)出”狀態(tài),老師和學生圍繞著立意、語言、結構、論據(jù)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學生有了漂亮詞語、新鮮素材、寫作模板為什么還拿不到高分,甚至上了考場遇到“反套路”的作文題目都不知如何下筆。哪里出了問題呢?其實,“寫作是一種將思維成果轉化為文字的藝術”“寫作面對的是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寫什么,需要認識;怎么寫,需要方法。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思維來解決。”過去的寫作教學重知識輕思維、重形象輕理性、重技巧輕邏輯,考場上大量堆砌“甜而膩”的辭藻卻空無一物、囫圇引用古今中外各種事例卻不懂分析,這樣的作文何來深刻,又有何意義呢?
筆者認為,我們現(xiàn)在亟待加強理性思維教學,運用思維技巧和借助思維工具來助力深度寫作。議論文如想要達到“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這一目標,便可以著力加強縱深思維訓練,將在管理和經(jīng)濟領域比較成熟的“5Why追問法”作為訓練縱深思維的工具引入作文教學,由外及內、由表及里,層層深入。
一、“5Why追問法”的起源及用處
所謂“5Why追問法”,即對一個問題點連續(xù)以5個“為什么”來發(fā)問,以追究其根本原因。這是由豐田汽車公司前副社長大野耐一提出,他曾舉了一個例子來找出機器停機的原因,一問:“為什么機器停了?”答:“因為超過了負荷,保險絲就斷了?!倍枺骸盀槭裁闯摵赡兀俊贝穑骸耙驗檩S承的潤滑不夠?!比龁枺骸盀槭裁礉櫥粔颍俊贝穑骸耙驗闈櫥梦簧嫌蛠??!彼膯枺骸盀槭裁次簧嫌蛠恚俊贝穑骸耙驗橛捅幂S磨損、松動了?!蔽鍐枺骸盀槭裁茨p了呢?”再答:“因為沒有安裝過濾器,混進了鐵屑等雜質?!庇纱苏业搅烁驹?。
“5Why追問法”使用的目的是讓人不要把目光只停在紛繁復雜的表象之上,要挖掘出隱藏的深層本質。使用這種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的人要從結果著手,沿著因果關系鏈條,順藤摸瓜,穿越不同的抽象層面,直至找出原有問題的根本原因。
二、“5Why追問法”作文教學運用
在時評類作文教學案例中,筆者使用這個方法引導學生抓住結果,不斷發(fā)問,直到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圍繞根本原因進行作文立意。
10月28日,重慶22路公交汽車與一輛小轎車在萬州區(qū)長江二橋相撞后沖破大橋護欄墜入江中,死亡15人。網(wǎng)絡一度傳言由于小轎車女司機逆行而導致事故發(fā)生,且網(wǎng)絡照片中女司機還穿著高跟鞋。網(wǎng)絡的抨擊甚至謾罵指向女司機。經(jīng)打撈獲取黑匣子信息后還原事故原因:乘客劉某在乘坐公交車過程中因錯過站欲中途下車被拒,于是與正在駕車行駛中的公交車駕駛員冉某發(fā)生激烈爭吵,兩次持手機攻擊駕駛員,駕駛員遭遇劉某攻擊后未采取有效措施確保行車安全,手扶方向盤與劉某發(fā)生抓扯。劉某和駕駛員冉某之間的互毆行為,最終造成車輛失控墜江。
學生很容易抓住了“公交車墜江”結果提出第一個問題“為什么公交車會墜江”,然后不斷回答、提問,再回答、再提問。比如學生回答,因為司機判斷失誤,沒有安全駕駛。追問:為什么司機會失誤?——因為乘客與司機爭吵互毆,干擾了司機駕駛。再追問:為什么乘客與司機會爭吵?——因為乘客坐過了站司機不讓下車暴怒。再追問:為什么這么一點小事就暴怒?——因為她情緒控制能力不強。于是在此就可以找到一個深入的原因:情緒。圍繞此可以確定立意:“你的情緒,正在謀殺你”“少一些戾氣”。在分析“情緒”時還可以繼續(xù)追問“為什么情緒控制不了?”,深入寫作:重視情緒管理教育,管理情緒呼喚同理心。使用追問可以讓學生立意抓得出,分析挖得深。
三、“5Why追問法”運用技巧
“5Why追問法”就是對議論文寫作邏輯、思辨知識的一種富有成效的“簡化”,可以“比較便捷地幫助學生理清自己的思路,整理自己的思維?!痹谑褂谩?Why追問法”過程中,并非每一次問出5個簡單的為什么就一定找到根本原因。以上文中的事件為例,我們需要關注一下以下幾個“度”。
1.原因的多角度。因果關系是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的,“一果多因”是生活中的普遍現(xiàn)象。我們尋找原因的時候,所看的角度不同,尋找的方向也往往不同。我們要區(qū)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往往是討論的重點,例如,事件中乘客的行為是造成“公交車墜江”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立意“規(guī)則”“情緒管理”等,此外我們也可以從次要原因入手,另辟蹊徑,依次推進。比如問題“為什么乘客能夠襲擊司機”可以有多個回答:答案一,司機不受保護,可以討論“隔離駕駛室是否必要”“服務業(yè)人權保障”;答案二,乘客不受約束,可以立意“讓法律站在每一個握緊方向盤的司機背后”;答案三,乘客行為沒有被制止,可以立意“公共安全,共同捍衛(wèi)才會共同安全”“拒絕沉默冷漠”。此外還可以跳出事件本身去思考“為什么這個事件沒能預防”“為什么大家會這樣看待這個事件”,拓展思路,尋找更多值得挖深的線索。
2.邏輯鏈條的長度?!?Why追問法”并非就一定是5個問題。但是也要注意,提問的問題數(shù)量少,邏輯鏈條就短,問題不一定深入就可能找不到本源。提問的問題如果太多,邏輯鏈條不斷延伸,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會陷入無解或者無意義。諸如:為什么乘客們都沒有反應?因為大家都習慣不管他人閑事;為什么大家習慣不管他人閑事?因為這是中國歷史傳統(tǒng)思想造成的;為什么中國有這樣的歷史傳統(tǒng)?因為中國的地理位置決定的;為什么中國有這樣的地理位置……便失去了問題的意義。因此,邏輯鏈條要尋找合適的位置終止。當然有的時候邏輯鏈條會陷入停滯,這也有可能是知識遇到了斷層。很多情況下思維能力的局限往往是由知識不足帶來的。這需要學生多方面增長知識,適當延長邏輯鏈條長度。
3.事件邏輯的關聯(lián)度。提問題很多情況下是一個思維發(fā)散和延伸的契機,我們會有很多問題,針對問題我們尋找答案時也會因為生活經(jīng)驗、理解力、觀察力、思考角度的不同給予不同的回答。只有找到那個合適的問題和正確的答案才能快速的找到真相和本質的入口,因此我們要關注問題和答案的邏輯關聯(lián)度,否則就會犯諸如以下的錯誤:為什么乘客會與司機爭吵?司機不讓她中途下車;為什么司機不讓她中途下車?因為公交公司為乘客安全著想規(guī)定不可以下車;為什么公交公司要為乘客著想?問題就會引向公交公司,與本事件的邏輯關聯(lián)度就不大了。此外提問題并非機械的重復前面的回答,可以嘗試從回答中抓住矛盾點、側重點、關聯(lián)點再來提問。例如,為什么網(wǎng)友在一開始就會指責女司機?問題的重心放在“一開始”,可立意“盲目的正義感”;問題的重心放在“女司機”,可立意“性別歧視的刻板印象”。
4.本質的普適度。我們問問題的目的是尋找“本質”,到底什么樣的問題才會找到本質,到底什么時候才能走到“本質”的前面,甚至什么是“本質”,很多時候我們是模糊的?,F(xiàn)象和本質的區(qū)別在于,現(xiàn)象富有變化,而本質是比較單一、穩(wěn)定、深刻的。本質具備普適度,是事物內部的規(guī)律,可以解釋很多豐富、多變、表面的現(xiàn)象。社會的大多問題的本質往往考慮三方面:人性、文化、制度。人性,即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屬性,比如趨利避害的本能。人性有善惡之分,比如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即有惻隱、善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西方觀念中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淫欲、暴食等“七宗罪”。文化方面主要是一個國家、民族長期形成包括思想、審美、行為、風俗、習慣等方面集體意識。例如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等。制度,即某一領域形成的法令或者規(guī)范,包括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教育制度等,也包括某一行業(yè)的管理制度。因此我們在解釋“為什么乘客沒有得到滿足時遷怒于司機”時可以思考人性中的“巨嬰”理論:“全能自戀型本我,我是神,世界應完全按照我的意愿運轉”,這一結論具備普適性,可以解釋諸如高鐵扒門、高鐵占座、不聽勸阻涉險被困等現(xiàn)象。
“5Why追問法”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嘗試去總結。大腦的本能是記憶,而不是思考,逃避思考才是大腦的本能。思考是一個需要練習的工作,縱深思維訓練并非只存在于作文中,甚至不只存在于語文中,我們可以把“5Why追問法”運用到閱讀中:“為什么祥林嫂會死”“為什么別里科夫會死”“為什么‘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甚至我們可以不斷地在生活中向自己提問:“為什么我會遲到”“為什么我會生氣”,用提問尋找到正確的問題和正確的答案。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在學習生活中學會審視問題、分析問題,也希望在作文中能夠看到有更多清醒的審問、理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