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忠
《走進米羅的世界》-課的教學案例是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來撰寫的,其整體思路與案例結構都與以往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探索價值。
一、案例結構的變化
近年來,教學案例多以詳實的設計方式進行撰寫,其特點是內容全面,對于新老師具有較強的指導性。此教學案例在結構上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地改動,文字少而精,加強了圖片的展示與對比,并為圖片做了文字導讀,為觀者提供了有效的引導。由于結構的變化,使此教學案例體現出了如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凸顯了問題情境的重要性
此教學案例中在縮減項目內容的同時增加了“問題情境”,體現了問題情境在學生開展學習及藝術實踐活動中的重要性,也體現了教學活動從單獨一課內容向主題性教學活動的轉變,教學過程重在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質量描述更為直接,學生水平指向更為明確
案例設計者將“教學評價”這一較為靠后的環(huán)節(jié)前置,以簡潔的文字概述出學生應達到的預期學習水平。從學生學習水平的描述中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學生應掌握的重點知識及形成的關鍵能力,并從知識能力的難易程度區(qū)分出不同學業(yè)水平的學生應達到的要求,簡潔概括,層次清楚。以此我們可以感受到教學設計正在從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設定向探究學生學習水平層次要求轉變的趨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活動服務于學生發(fā)展的教育理念。
(三)文字內容簡潔而富有啟發(fā)性,促進教師個性化地開展教學活動
此教學案例以簡案的形式呈現,文字量大幅縮減,只對問題的研究方向進行了簡單的提示,為教師個性化地開展教學活動預留出施展的空間。案例中的問題指向明確,研究性強,為教師們打破常態(tài)教學的模式,開發(fā)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起到了引領和幫助作用。
二、對基于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的教學活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體現學科特征的基礎上,此教學案例注重通過培養(yǎng)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借助學生對圖像的識讀,積淀文化底蘊,加深文化理解
此教學案例通過對不同風格、不同畫家作品的比較賞析,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作品傳達的信息,感受不同藝術作品的同時了解作品的背景文化知識,體會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理解作品的情感表達,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教師設定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什么樣的人才是大師?”“你認為米羅的作品是否有改進的地方?”他們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便于學生深入及多角度地理解所學知識,對于學生客觀地分析藝術作品,建立科學的思維習慣,形成珍視并包容多元文化的人文情懷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以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
此教學案例以詩歌的形式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圍繞問題展開了后面的一系列教學活動。這種在問題情境下開展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借助相關資料對畫家及作品進行分析、判斷、溝通,表達自己的理解,由此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本課的藝術實踐活動源于問題情境,貼近生活實際及學生年齡特點,在拓展環(huán)節(jié)所提到的“米羅的繪畫甚至對現如今的設計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起到了前后呼應、回歸生活情境的作用。
三、對于教學案例的思考及建議
教學活動作為一項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總是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建議教師在分析作品的過程中進一步開發(fā)多種資源及手段,強化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對于調動學生感受藝術作品之美,激發(fā)學生的鑒賞、探索的欲望,理解藝術作品的價值所在,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