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莉
[摘? ?要]大眾傳媒的發(fā)展,使初三學生能夠更加便利地了解國內(nèi)外要聞。在校園內(nèi)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加強學生的新聞閱讀:每日“新聞播報”進課堂,設立校園“新聞角”,開展“新聞評論員”展示活動,成立“新聞愛好者”社團。
[關鍵詞]大眾傳媒;初三學生;閱讀新聞
[中圖分類號]? ? G63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21-0079-02
在和平與發(fā)展這個時代總主題下,國際形勢發(fā)生著極其深刻的變化。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fā)展,世界政治多極化不可阻擋,文化多元化方興未艾,現(xiàn)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新的發(fā)展階段。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已經(jīng)發(fā)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社會結(jié)構不斷變化,多元文化多樣呈現(xiàn),我國現(xiàn)在正處于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為了抓住這個時機,我們必須加強和改善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F(xiàn)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大眾傳媒對文化影響深遠,青少年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中,普遍都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了解青少年在大眾傳媒下閱讀新聞的現(xiàn)狀、成因并分析對策,有利于引導青少年關心國家大事,了解社會發(fā)展,建立全球視野,成為有責任心的現(xiàn)代公民。
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2014年我國成年公民每天接觸傳統(tǒng)紙質(zhì)媒介和新興媒介的時長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新興媒介中,成年人手機閱讀接觸率首次超過50%,日均手機閱讀時長超過半個小時,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為14.11分鐘,近三成手機閱讀者喜愛“言情”類小說。大眾傳媒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為進一步了解初三學生在大眾傳媒下閱讀新聞的情況,筆者隨機向120名初三學生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10份。
一、初三學生閱讀新聞的現(xiàn)狀
1.認為關注新聞很有必要
69%的初三學生認為關注時政非常有必要,有利于學習;11%則認為影響學習,浪費時間;20%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超過半數(shù)的初三學生比較關注時政新聞和社會熱點新聞,28.2%每日固定時間關注新聞,21.8%經(jīng)常關注,54.5%偶爾關注,2.7%從不關注。個人興趣是學生閱讀新聞的主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也有一定影響。初三學生關注時政新聞和社會熱點新聞,超過七成是出于自己喜歡,0.7%是因為爸爸媽媽要求,25.5%是因為老師要求。青春期學生自我意識萌發(fā),渴望了解外界,得到他人的認同。青少年學生在針砭時政中價值觀念進一步形成,積累知識,明辨是非,思想更活躍,心理更成熟。素質(zhì)教育更注重考查學生是否能將課本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例如,對于“霧霾”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化學學科會考查其中化學物質(zhì)的特性,語文學科會考查“霧霾”科學文章的閱讀理解,思想品德學科會考查“治理霧霾的建議”……學生從提高學習成績的角度也會有意識地關注新聞,了解社會熱點。
2.關注新聞的范圍廣,以淺閱讀為主
初三學生感興趣的新聞分別是社會熱點、國際新聞、娛樂新聞、國內(nèi)政治、經(jīng)濟報道、體育新聞。根據(jù)標題來選擇新聞閱讀的學生占60.9%,43.6%的學生會被情節(jié)曲折的新聞報道所吸引,40.9%的學生在同學、老師介紹下會有意識地關注某些新聞熱點。從調(diào)查結(jié)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學生在閱讀新聞時首先會關注最近發(fā)生的時事,然后根據(jù)個人的愛好瀏覽相應新聞板塊。學生在閱讀時常常采取跳躍式的閱讀方法,讀到不懂的地方,79%感興趣的初三學生會通過信息搜索、查閱資料、詢問他人等方式弄明白,18.2%的學生會“打破砂鍋問到底”,把所有的疑惑都弄明白,0.7%的學生不去弄明白。因為閱讀新聞的目的是拓展知識、增長見聞,所以大部分的學生閱讀新聞是采取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淺閱讀方式。
3.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更喜歡用電子媒體閱讀新聞
在了解時政要聞的途徑中,排在首位的是電子設備,其次是教師課堂上講述,緊接著是“與他人閑談”,排在最末的是書報雜志。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平板電腦、臺式電腦、電子書等電子設備的普及,學生收看新聞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電子媒體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成本低的閱讀優(yōu)勢受到學生的歡迎。
4.養(yǎng)成了一定的新聞閱讀習慣
23.6%的初三學生平時會有計劃地關注時政新聞、社會熱點新聞, 39.9%有時會有計劃地閱讀新聞,36.5%則完全沒有計劃。部分初三學生養(yǎng)成了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有選擇地閱讀新聞的習慣、先看標題再看內(nèi)容的閱讀習慣……初三學生面臨著升學考試的壓力,課余時間十分有限,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幫助初三學生把課余時間化零為整,放松心情,既能及時把握新聞事件動態(tài),增長見識,同時還能提高閱讀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二、加強學生新聞閱讀的對策建議
1.每日“新聞播報”進課堂
學生在上思想品德課前,搜集時政熱點,編輯成一句話新聞。課堂上,每位學生輪流擔任新聞主播,利用5分鐘的時間播報新聞,既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關注新聞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信息整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減輕教師工作負擔,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調(diào)動課堂氣氛。
2.設立校園“新聞角”
在校園櫥窗、廣播站宣傳欄、班級宣傳欄等地設立“新聞角”。由學生設計新聞欄目,撰寫新聞稿件,繪制新聞插圖,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有更多的新聞閱讀渠道,感受濃厚的新聞傳播氛圍。
3.開展“新聞評論員”展示活動
新聞事件紛繁復雜,而青春期的學生價值觀正在形成,容易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需要新聞評論員為我們細細道來事件背后的故事。優(yōu)秀的新聞評論員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很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廣博的知識、不斷尋求真相的精神,“新聞評論員”展示活動鼓勵學生試圖用自己的智慧解讀事件背后的真相,揭開問題的玄機,把握新聞事件的脈搏。
4.成立“新聞愛好者”社團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對于那些不僅喜歡閱讀新聞,也喜歡談論新聞的學生來說,成立“新聞愛好者”社團是個不錯的選擇。在社團活動中,學生可以一起閱讀新聞、查閱資料、創(chuàng)立報刊、寫新聞時評、進行新聞采訪……在同伴的合作互助中,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獲得了真摯的友誼。
2013年,兩會把全民閱讀列入國家立法計劃,現(xiàn)《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已頒布并實施。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場合表示:“書籍和閱讀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就我個人的經(jīng)歷來說,用閑暇時間來閱讀是一種享受,也是擁有財富,可以說終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閱讀能夠形成一種氛圍,無處不在。”但是我國仍面臨著諸多問題,例如:中國國民的平均閱讀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強國水平,需要采取有力的推進保障措施;未成年人閱讀狀況不容樂觀,亟待改善;國民閱讀公共資源和設施不足、不均衡;閱讀內(nèi)容良莠不齊,需要積極引導和扶持;全民閱讀工作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劃、組織保障和經(jīng)費支持;等等。
新聞閱讀作為學生閱讀興趣的敲門磚,也應該納入學生的閱讀計劃、學校的教學計劃、家庭的閱讀計劃,讓新聞閱讀發(fā)揮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學生形成全球化視野、增強民族責任感、增強學習力的作用。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