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盛瑨
摘 要:光影和聲音在獨立的空間中完美融合,使視聽裝置整體上顯得更加完滿。沉浸性是指觀眾能夠投入到由科技手段創(chuàng)建的環(huán)境中,全身心的沉浸在這個環(huán)境中。多重感官的沖擊帶給觀眾一場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
關鍵詞:視聽裝置;沉浸性;影像;形式
1 緒論
2018年3月,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第零空間計劃”推出了黑川良一的新媒體藝術展《反向折疊》。黑川良一很好的利用了多屏視聽裝置,營造了一個沉浸性極強的現場,帶給觀眾一場多重感官沖擊的視聽盛宴。這是一個藝術美感和科學技術完美結合的作品,黑川良一試圖將觀眾帶離現實世界,帶領他們進入這個由光影、聲音構建的另一個世界。這種以數字技術為載體的藝術作品,打破了原有的邊界,脫離了視覺、聽覺等感官的范疇,帶給觀眾的是耳目一新的感受。
隨著計算機和因特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數字媒體藝術這一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學科無形中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數字媒體藝術相較于其他藝術形式,有著其突出的特征。比如沉浸性。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也能帶給觀眾感官上的享受,但觀眾和作品是兩個個體,而隨著數字技術的加入,觀眾能夠和作品產生交互,參與到作品中去。從而削減了觀眾與作品的距離,讓觀眾和作品融為一體,也就是逐漸打破了觀眾和作品的邊界。
視聽裝置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帶給觀眾的是更為強烈的沉浸性體驗。這種強烈的沉浸性甚至可以讓觀眾忘記周圍的一切,全身心的融入到這個作品的世界,有效的模糊了觀眾與作品之間的界限。這一種沉浸性作品形式在得到大眾認可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去關注其作品是價值和存在意義。
本文則主要通過黑川良一的作品《反向折疊》,來探討一下視聽裝置作品中的沉浸性。
2 《反向折疊》的影像內容
視聽裝置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帶給觀眾的是更為強烈的沉浸性體驗。這種強烈的沉浸性甚至可以讓觀眾忘記周圍的一切,全身心的融入到這個作品的世界,有效的模糊了觀眾與作品之間的界限。這一種沉浸性作品形式在得到大眾認可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去關注其作品是價值和存在意義。
2.1 作品的主題
《反向折疊》是由日本藝術家黑川良一創(chuàng)作的一件藝術作品。作者受到天體物理學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啟發(fā),以原始科學數據為起點,將抽象化的數據轉化為具象的視聽作品。
當觀眾進入到一個超過600平方米的獨立展廳時,立刻看到三塊巨大的顯示屏和一個供觀眾觀賞的小型區(qū)域。影像播放之前,現場工作人員會要求觀眾躺在觀賞區(qū),以保證觀眾的觀賞狀態(tài)。然后由三塊巨型顯示屏播放影像。影像利用幾何形狀、像素、各種環(huán)境的剪影等元素,表現了分子云、核聚變這樣的宇宙形態(tài),搭配MIDI設備創(chuàng)作的聲音,由點到線再到面,就像一個個宇宙爆炸的瞬間。
將數據可視化,將抽象的形態(tài)具象化,你永遠無法預知下一秒的畫面。上一秒還是如瀑布般傾瀉而下的云層,下一秒就變成一塊安靜孤獨的立方體。宇宙這個主題給觀眾構建了一個足夠大的世界,你在感受到宇宙的宏偉遼闊的同時,也在感受自身的渺小。觀眾在空曠的展廳中已經顯得渺小,在這個構建的宇宙世界中更顯得不值一提了。
2.2 作品的意義
雖然作者通過及其正式的方法獲取靈感,但是作品卻帶給觀眾一種獨特的浪漫感受。視覺與聽覺創(chuàng)造的美學世界,像是在代替我們向宇宙發(fā)出問詢。黑川良一的畫面帶觀眾的是無處可逃的沖擊,像是一擊又一擊的重拳直直的打在觀眾的臉上,但同時他也有溫柔的間隙,偶爾也會沉默的、安靜的,像一縷縷溫柔的風撫摸你受到重擊后的臉。他帶著你穿越一個又一個變化,從一塊屏幕穿越到另一塊屏幕,最終陷入黑暗里。
當觀眾沉浸到這樣的環(huán)境時,觀眾會開始脫離自我進行思考。數字技術的痕跡在畫面中無法抹去,同時它呈現出來的也是一種藝術形態(tài),這不禁讓我們開始思考技術與藝術的關系,技術與藝術存在的意義,又或者在這樣宏大又靜謐的環(huán)境中,萬物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蛟S黑川良一并沒有要特地指出某一點讓大家進行思考,而是創(chuàng)造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讓觀眾可以去思考。畢竟有時候,思考這個動作比思考出的結果更有意義。
3 《反向折疊》的沉浸性表現形式
3.1 作品內容的表現形式
《反向折疊》這個作品表現了九個場景,描繪了一幅恒星演變全過程的圖畫。整個衍變雖然在畫面上做了藝術化的處理,但也幾乎按照現實中的物理現象來運行。宇宙中的氣體、灰塵經過一系列宇宙現象,最終經過撞擊形成一顆新恒星。而身處其中的我們就像進行了一場宇宙變遷的大旅程。黑川良一將嚴謹具象的科學數據通過迷幻抽象的影像來表達,他的畫面是不按規(guī)則卻包含邏輯的藝術展示,它將畫面中的形態(tài)從原始形態(tài)中抽離出來,變得抽象化。雖然他的畫面都是從原始形態(tài)出發(fā)的,但最終充滿藝術感的呈現早已將觀眾帶離那個原始的世界。
3.2 作品展示的表現形式
超過600平方的展廳,三塊巨型的展示屏,精細的視聽設備,共同構建了這個“影音裝置”。
作者選用了三折幕的形式,也就是三塊直幕拼接而成的屏幕,當觀眾觀賞時,會體驗到被畫面包裹的感受。這樣的形狀讓可視角度更寬廣,視覺沖擊效果更強烈,從而讓觀眾獲得更為優(yōu)異的沉浸式體驗。
觀賞區(qū)域是一個配置了震動裝置的臺子。臺子上只是簡單的鋪設了一層毯子,躺著的時候并不會很舒適,但同時又搭配了柔軟的靠枕,讓觀眾在較為舒適的觀賞環(huán)境中又不至于舒適到忘記觀賞這件事情。配置的震動裝置會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起伏而起伏,音樂節(jié)奏急促時震感就較為強烈,音樂節(jié)奏舒緩時震感就較為微弱。
作者利用震動裝置配以不規(guī)則的震感,最終給與觀眾視覺、聽覺、觸覺多重感觀的沖擊。封閉的空間被極具情感的迷幻噪音和不規(guī)則的抽象畫面填滿,觀眾被這樣的環(huán)境柔軟的包裹著,在不受到外界影響的同時又能留有自我思索的空間。
黑川良一的電子世界一如既往的細膩深刻,通過內容和展示的完美結合又一次讓觀眾沉浸其中。空間、光、聲音這些不同的派別,在這里卻被相互觸發(fā)從而構成了一個無懈可擊的現場。黑川良一試圖去擊碎真實世界和數字世界之間的邊界,這些獨立的媒介就像隱藏在作品中的一條條線索,觀眾通過發(fā)現每一個細小的線索,從而得到每一次難忘的感受,最終構成一次難忘的旅程。
4 《反向折疊》的沉浸性拓展
黑川良一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將采集到的聲音和圖像進行藝術加工。通過數碼操作,所收集到的原材料逐漸脫離出原始形態(tài),幻化出充滿自我靈魂的新的藝術形態(tài)。利用不規(guī)則的震感和催眠式的脈動,呈現出視覺與聽覺完美融合的新世界。無疑,《反向折疊》是數字時代下的產物,同時帶給了觀眾不同以往的沉浸性體驗。接下來我會分別從空間、情感的方面來簡單闡述一下我覺得可以進一步拓展的地方。
從空間上來說,數字技術的創(chuàng)新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好的創(chuàng)作條件,藝術家往往不在束縛于材料、形式,擁有了更大的選擇范圍。藝術家甚至可以打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虛擬空間。黑川良一選擇了用折幕的形式搭建了這個虛擬空間,但我覺得如果選擇用弧幕的形式會更有沉浸感。作者可能出于實用性的考慮選擇了采用折幕,因為折幕相比于弧幕來說,便于拆裝、靈活性好。但出于藝術效果考慮,我覺得弧幕能給觀眾更為完整的包裹性,因為折幕的屏幕與屏幕之間的連接處會產生硬邊和縫隙,可能會讓觀眾有一瞬間出神的可能。利用弧幕則可以最大程度的拓展觀眾對影片內容的想象空間。所以在條件允許的可能下,我覺得弧幕是更優(yōu)于折幕的選擇。
從情感上來說,視聽裝置帶給觀眾的是更加全情的投入。感官的刺激度往往控制了沉浸感的強弱。利用數字技術不斷地刺激觀眾的感官,從而讓觀眾把一個虛擬的世界想象成“真實”的世界。作者選擇了震動裝置來刺激觀眾的感官,我覺得這種方式較為單一,可以同時搭配一些其他形式。因為作者帶領著觀眾參觀的是一場宇宙星際間來回穿梭的旅程,所以可以搭配一些風力的作用,根據控制風力的強弱產生真實飛行的錯覺,讓觀眾更加的產生共鳴。而這種共鳴放在藝術裝置上,也就是這里所說的沉浸性。同樣作者通過控制作品中的顏色、形狀、聲音等等,都是可以讓觀眾真實的進入到自己所創(chuàng)建的世界中的。
數字技術的發(fā)展?jié)u漸改變了藝術作品帶給人的感受方式,同時藝術的沉浸性也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革。這種改變無論是對作者、作品還是觀眾,都有著巨大的影響。隨著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我相信這種影響還會逐步擴散,一路發(fā)揮著它最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魏佳. 數字時代視聽藝術的沉浸性探究[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 2016,(4).
[3]宣琛昊. 黑川良一的奇點和閾值[J]. 藝術當代, 2018, 17,142(0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