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生關系是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人們對師生關系有多種認識,而對師生關系的錯誤認知會對教育教學產(chǎn)生負面影響。深層生態(tài)學強調現(xiàn)代教師和學生的共生關系,這種關系具有平等和自我實現(xiàn)的特征。教師和學生對共生型師生關系的認同、教師對自身職業(yè)的認同、家長對教師的認同是實現(xiàn)共生型師生關系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師生關系;生態(tài)學;共生;認同
1973年,挪威哲學家阿倫·奈斯(Arne Naess)針對環(huán)境治理的問題提出了深層生態(tài)學的概念和理論[1],認為一切都不能被人僅僅當做手段來看待,一切都應當受到尊重。與深層生態(tài)學對立的淺層生態(tài)學只強調以人為中心解決環(huán)境問題,只關切人類自身的利益或某一群體的利益。深層生態(tài)學理論最初主要是探索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但其核心思想逐漸發(fā)展成一種新的哲學范式,主張用多樣性、共生和生態(tài)平等原則來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被用于思考和解決眾多的社會問題[2]。在此,將以深層生態(tài)學的核心思想解讀教育領域中的師生關系,以期對現(xiàn)代師生關系的建立與改善有所啟示。
一、反思:師生關系的特殊性
1.師生關系面面觀
教育教學是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就決定了師生關系對教育效果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3],因此師生關系是教育領域中繞不開的話題。對于師生關系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權威與“信眾”的關系。在這種師生關系中,教師是權威,是知識的代言人,是真理的化身,處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學生是“信眾”,完全相信教師所說的和所做的。這種師生關系是傳統(tǒng)社會所推崇的師生關系,強調師道尊嚴,強調學生對教師的完全服從、信任、尊敬。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增多,使這種師生關系難以維持;并由于其強調學生對教師的絕對服從而壓制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致弊病日益凸顯。因此,這種師生關系在今天已經(jīng)日漸式微。
(2)類似親子關系?!耙蝗諡閹?,終生如父”即是這種師生關系的體現(xiàn),這種類似親子關系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從年齡上來看,教師一般年長于學生,很多教師與學生的父母年齡相近。其二,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關愛與父母對孩子的情感相似。其三,教育工作和全社會下一代的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教師教育學生的責任與家長教育孩子的責任類似。不可否認,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這兩種關系亦存在明顯的差異。其一,從觀念上來看,很多父母會將子女視作自己所“私有”,這意味著他們可能會隨意“管教”孩子,甚至對孩子實施家庭暴力行為,并認為批評或打罵孩子是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利。與此相比,教師則受到更多限制或約束,不可能在“管教”學生方面對他們視如己出。其二,從遺傳角度來看,孩子攜帶著父母的基因,這使父母對孩子有一種保護的本能,對孩子有更多情感關注,更可能溺愛孩子,導致對孩子的教育失去尺度,因此中國古代就已提倡“易子而教”。可見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有很大差別,這種差別一方面束縛了教師,另一方面也使教師得以用更科學的理念教育學生。
(3)朋友關系。這種師生關系在近年來得到推崇。一些學者認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的地位應有所提升,教師不應再高高在上,教師要和學生以朋友的方式相處,雙方地位平等,這樣教師就會給學生更多的情感支持,得到學生的信任,從而有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展開。如果教師能夠給學生更多尊重,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學生,會減少學生的抵觸情緒,得到學生的認同。但由于教師負有促進學生社會化的責任,這就造成了師生關系無法像朋友關系那樣具有隨意性、自愿性、互惠性,而且?guī)熒P系過于親近也會導致學生不重視教師的教導,降低教育教學效果。
(4)雇員與雇主的關系。這種觀點認為,學生父母繳納了學費或作為納稅人,是雇主;而教師通過完成工作獲得報酬,是雇員。這種師生關系強調教師要為學生做好服務,要讓學生滿意,顯然是將教育業(yè)視作服務業(yè)。筆者認為該觀點有失偏頗,原因在于:教師的工作對象雖然是學生,但教師真正要負責的對象是國家和社會,要以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下一代為己任。因此,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能以學生的滿意與否衡量教育效果。如果教師以服務生的角色去教育學生,極有可能導致學生似野草般瘋長,因失卻教育的尺度而導致教育失效。
2.對傳統(tǒng)師生關系觀念的省思
上述觀點反映了師生關系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強調了師生關系中學生的特定位置,但第一種夸大了學生的絕對服從,后三種觀點都試圖通過建立更恰當?shù)膸熒P系幫助學生成長。強調學生的發(fā)展是教育宗旨之所在,但以上對師生關系的論述中都忽略了教師的存在,缺乏對教師的關懷。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際交往本質上是“收益”與“代價”的“社會交換”。人們的交往通常會盡量擴大收益,縮小代價。人們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收益和代價并存,如果收益小于代價甚至沒有收益,人際交往就難以維系[4]。在師生關系中,雖然教師負有教育學生的責任,亦會因此而獲得報酬,但教師在工作中的付出卻難以精確衡量。如果教師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則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這也是目前師生關系常常出現(xiàn)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師生關系的論述中,除了要關注學生以外,還要對教師的存在予以關照。教師在師生交往中的獲益包括兩部分:一是職業(yè)行為所獲得的合法收入,二是在教育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性回報,包括教育教學成效帶來的成就感以及教師自身所獲得的成長。此外,在法律和制度層面上,要限制教師的非法收入,這也是維持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條件。那么,教師在師生交往上能夠增加的收益將主要來自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精神性回報。所以,探討師生關系,不僅要關注如何讓學生得到良好發(fā)展,也要關注如何使教師得到相應的精神性回報。只有如此,師生交往中的雙方才會愿意維系交往、參與交往,雙方都會從中收益,使交往進入一種良性循環(huán)。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師生關系是在學校中教師為謀求社會發(fā)展和自身生存而教育學生,學生為謀求社會發(fā)展和自身發(fā)展而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建立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師生交往中的雙方既有情感上的支持,又各自得到了成長。
二、共生:深層生態(tài)學視域下的師生關系特征
深層生態(tài)學強調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任何一方不對另一方進行過多干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各方應是共生關系。共生關系即強調二者互相依賴的關系,離開另外一方,自身都無法生存。在一個班級中,由各科教師和所有學生構成了一個生態(tài)體系,在這一生態(tài)體系中,雖然每個人的位置不同、角色不同,但恰恰正是這種多樣性才可能造就一種生態(tài)體系的共生關系,包括師生關系、師師關系和生生關系。
人有兩種存在,一是物質上的存在,二是精神上的存在。共生的師生關系應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相互依存。一方面,教師和學生在物質方面存在緊密的關系。因為有學生,才有教師職業(yè)的存在;因為有教師,學生才能不斷成長。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的精神性存在緊密相關。教師因為自己的工作而使他人的生命有所改變,提升了價值感;學生在教師的耳濡目染之下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改變。具體來講,共生的師生關系應該具備平等和自我實現(xiàn)兩個特征。
1.共生型師生關系中的平等
共生型師生關系要求師生之間具有生態(tài)中心主義上的平等。教師和學生都是學校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獨立的、平等的個體。平等是師生關系得以維系的條件。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教師不能壓制學生;二是學生不可不尊重教師。反之,師生之間不平等的關系會導致一方屈從于另一方的窘境,如學生不得不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教師擔心學生或家長給自己找麻煩而在教育上不作為。也有些學生或家長以師生關系平等為由,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無端指摘,蠻橫干涉。這實際上是另一種不平等。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平等,并不等于教師不能指導學生、不能批評學生。共生型師生關系中的平等,表現(xiàn)為教師能夠給學生以指導,學生不存在抵觸情緒并樂于接受教師指導;學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教師對學生的看法或意見并不反感,并且樂于通過與學生協(xié)商找到對學生更有利的學習方法或教學方法。
2.共生型師生關系中的自我實現(xiàn)
自我實現(xiàn)既是奈斯思想體系中的出發(fā)點,又是其思想體系的終極目標。可以說,自我實現(xiàn)是奈斯對生物之間共生關系的一種完美詮釋。隨著個體自身不斷地自我實現(xiàn),他與其他存在物的認同也會不可避免地增強。結果是,個體將愈來愈在其他存在物中見證自己,而其他存在物也在此過程中見證它們自己。這樣一來,隨著個體潛能在其他存在物中的實現(xiàn)這一自然過程,自我就不斷橫向擴展起來,并在縱向上不斷深化。在教育的生態(tài)場域中,學生和教師都要完成自身的自我實現(xiàn)。
(1)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完成自我實現(xiàn)。作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教師有機會改變其他生命的成長軌跡,促進其他生命的不斷成長。教師愈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愈能夠體現(xiàn)出自身的價值,愈能夠感受到精神上的富足。有些教師在遇到難教的學生時會抱怨,但實際上,教師恰恰是在教育這些學生的過程中更能提升自己,并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如果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自身沒有得到發(fā)展,那么師生關系就不是共生關系。
(2)學生在教師的教導下完成自我實現(xiàn)。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因此不管對學生是表揚還是批評,是鼓勵還是制止,所秉持的根本原則都是要促進學生的最大發(fā)展,即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如果學生在教師的教導下沒有完成自我實現(xiàn),那么師生關系也不是共生關系。
在共生型師生關系中,任何一方所要達到的自我實現(xiàn)的水平越高,其進一步的增長就越依賴另一方的自我實現(xiàn)。正所謂“名師出高徒,高徒捧名師”。在一定程度上,教師自我實現(xiàn)的水平越高,學生就可能發(fā)展得越好;而學生發(fā)展得越好,也說明教師自我實現(xiàn)水平越高。教師和學生在共生的師生關系中實現(xiàn)了各自的生命價值。
三、認同:實現(xiàn)共生型師生關系的途徑
革命性的社會變革需要一種內在的變革,或者說需要對內在的改造。深層生態(tài)學強調人們應為生命營造這樣的環(huán)境,以至對所有其他生命的強制減少到最低程度。因此,要實現(xiàn)共生型師生關系,需要教師、學生和家長不斷改造自身,任何一方都不能濫用權力、濫用民主,從而創(chuàng)造有利于培養(yǎng)共生型師生關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1.教師和學生對共生型師生關系的認同
一方面,教師要認同自己與學生的共生型師生關系。如果教師從骨子里就覺得自己高于學生,覺得學生的發(fā)展完全要依賴教師,而沒有認識到教師自身的發(fā)展應感謝學生給予的機會,那么教師就可能表現(xiàn)出強勢,濫用作為教育者的優(yōu)勢,壓制學生的發(fā)展,甚至在此過程中尋租獲利。因此,教師必須先認同共生型師生關系,感恩于學生的存在,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共生型師生關系的認同。在師生關系中,雖然強調教師和學生的平等,但學生畢竟是受教育者,教師要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但是,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的影響,大多數(shù)學生不能認識到教師和學生的共生型關系,很多學生對教師心存畏懼。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教師的關愛,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認識到教師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這樣,學生就能夠發(fā)現(xiàn)教師是自己的促進者,對教師產(chǎn)生喜愛、感恩之情,也會主動尋求教師的幫助。
2.教師對自身職業(yè)的認同
教師對自身職業(yè)的認同是形成共生型師生關系的重要前提條件。教師要擁有堅定的教育信念,認識到自己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自己是學生人生發(fā)展中的重要他人。當教師真正熱愛教育事業(yè)和真正關愛學生時,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教師,才會為自己是一名教師而感到自豪,才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充滿自信,既不會因為自己是一名教師而自負,也不會因為自己是一名教師而自卑。
3.家長對教師的認同
師生之間的認同有賴于家長對教師的認同。其一,家長對教師的態(tài)度影響學生對教師的態(tài)度。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有深遠的影響。家長看不起教師,學生也會看不起教師;家長尊重教師,學生也會尊重教師。因此,家長要在內心深處認同教師職業(yè),不能濫用民主權利,無端指責教師。其二,家長對教師的態(tài)度影響教師對職業(yè)的認同。家長不尊重教師,對教師的工作指手畫腳,會打擊教師的自信,影響教師的職業(yè)信念。其三,家長對教師的態(tài)度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盡管職業(yè)道德要求教師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關愛學生,但是教師也是人,如果家長對教師不能予以基本的尊重,也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家長要認識到,對教師的認同不等于無條件順從。當家長發(fā)現(xiàn)教師的做法有不妥之處,或有不同意見時,應與教師進行建設性的溝通,若教師確實存在違反職業(yè)道德的行為,應通過合理、合法的途徑解決。
參考文獻
[1]Naess A. The shallow and the deep, 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 a summary[J]. Inqury,1973(16):9-100.
[2]雷毅.深層生態(tài)學:闡釋與整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8-13.
[3]王曉平.教育懲罰: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教育藝術[J].基礎教育參考,2017(3):6-9.
[4]Homans G.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8(62):597-606.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