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敏
【摘要】基于中職學生數學基礎知識差的現實,筆者產生了以下想法:是不是可以暫時擱置一些結論、定理中的抽象內容,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要處于學生能力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學生的學習“量力而行”。
【關鍵詞】中職數學;因材施教;量力性
“林老師,昨天聽課老師的反饋我跟你說一下,整體都沒什么問題,就是有老師說你有個知識點講錯了!”這是一次教育局領導過來調研,隨機聽了我的課后教導主任對我說的。對于這事,我記憶猶新,當時我十分清楚我的“錯”在哪里,是我課前就預設好的,當時我沒解釋,因為一來跟我講的老師不是數學老師,講不明白,二來也是怕別人誤會,以為我在找借口搪塞。這事雖然過去了有兩年了,但我想起來就會思考:數學課堂,應將嚴謹性放在第一位,還是學生的理解優(yōu)先?為便于學生理解,做一些適當的“斷舍離”是不是合適?
第6問“課堂中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點,你是怎么處理的?”是想了解中職學生在學習上的素養(yǎng),果不出所料,72%的學生會放棄或不感興趣,所以若學生在理解上碰到障礙,很有可能失去對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第7問“跳一跳能夠得上的蘋果你會努力去摘嗎?”設置的目的是想了解若降低了難度,學生是否會去努力。從結果看,64%的學生還是要求上進的,所以,如果教師適當降低難度,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大部分學生還是樂于繼續(xù)努力的,還是覺得學習于他們還是有希望的。
第8問“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老師可能會片面講解而暫時不顧及嚴謹性,你認為對你的學習有幫助嗎?”從這個問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78%的學生對老師的這樣安排還是很歡迎的。
第9問:“當老師用通俗易懂但并不嚴謹的語言來幫助理解的時候,你覺得可行嗎?”對于這個問題,64%學生覺得是可行的,而且認為有助于理解。
第10問:“你是覺得數學的嚴謹性在第一位,還是理解最重要?”66%的學生對理解的要求是第一位,認為能懂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一種成就。
第11問:“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你認為鍛煉思維是不是需要以理解知識點為基礎?”89%的學生都認為,如果連理解都不能達到,那鍛煉思維就是空中樓閣,雖然漂亮,但虛無縹緲。
第12問:“若你沒聽懂主干知識,你會關心這知識點是否嚴密嗎?”86%學生認為自己的注意力還是會在知識點上,是否嚴密對他們來說只是錦上添花,若力不從心,只能暫時擱置一邊。
第13問:“你覺得理解知識點是一步到位還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循序漸進為好?”77%學生覺得循序漸進符合他們的認知習慣,先抓重點,在學有余力的基礎上再達到面面懼到的高要求。了解了學生對課堂上嚴謹性的一些看法和要求,對我后續(xù)的具體操作會有一定的幫助。
在與同事的交流中,發(fā)現有大部分的老師也有這樣的困惑,不知如何平衡嚴謹性與量力性的關系,也有老師堅決反對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而退而求其次,認為是一種妥協,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不利。
調研結果讓我有了更多自信,我認為,數學教學的嚴謹性是相對的,數學本身就是遵照這樣的規(guī)律:實踐一認識—再實踐一再認識,它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動態(tài)的過程,在發(fā)展和包容中逐漸完善。對老師來說,備課先備學生已是一個常識,老師設計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處于學生能力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不要讓數學的嚴謹性導致學生難以親近數學。應適當降低難度,力求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否則,不僅教學效率不能保證,還會對學生的發(fā)展帶來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