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觀中國古典戲曲舞臺表演,無論從形式到程式,還是從結構到技法,都包涵有十分濃郁的文化精神與人文意味,都具有一定的形式美,就其核心而言,可以說就是中國古代文化精神,高臺外化的一種展示,就是一種內(nèi)在的形式美,這種形式美一方面是在寫意與虛擬中表現(xiàn)出的詩化形式美,另一方面是通過演員自身表達出的形象美。戲曲表演方面的形式美,主要表現(xiàn)在演員的唱、念、做、打、舞、表情、化妝以及人物的神情和氣質(zhì)等方面,很多表演藝術家把舞臺表演的形式美做為自己畢生的追求,這種形式絕非朝夕間所能把握的,所謂“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也絕非虛然。
關鍵詞:戲曲表演;神;形式美;直觀性
梨園嫵媚一枝秀,苦寒麗色香郁濃,恍然如見千秋人,回眸一笑百媚生。
但凡藝術總是要有技巧的,沒有一定的技巧就沒有形式美,戲曲表演講究“形神兼?zhèn)洹钡男问矫馈蚯輪T從學戲開始就要刻苦訓練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步等技巧的基本功,熟悉它們,掌握它們,隨心所欲地刻劃人物外部的形式美,表現(xiàn)人物的形象。一名戲曲演員如果沒有一套駕馭自己形體的技術,損害的不僅是外部的形式美,而且是整個藝術形象,這就是戲曲形式美的重要性。生、旦、凈、丑名目眾多的水袖,構成繁花似錦的舞姿,表現(xiàn)著各種人物的喜怒哀樂,各種甩發(fā)的使用,也表現(xiàn)了或激憤、或恐懼、或焦慮、或彷徨的心理特征。
在戲曲表演形式中,演員的“神”甚為重看,而“神”往往是通過演員的表部表情表現(xiàn)出來的,而眼神又是心靈之窗,這方面可是說是戲曲舞臺表演形式美重要體現(xiàn)。一名演員凡演戲時面目上須分出喜、怒、哀、樂等狀,面目一板,則一切情狀俱難發(fā)揮,不足以感動人心,則觀者非但不啼不笑,反生厭惡。演員的面容是外殼,神是內(nèi)在,容是靠神來貫通的,而眼神更是演員與觀眾交流情感變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演員表演戲中最忌眼神散,眼晴沒戲,抓不住觀眾。這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在戲曲表演中,藝術家們歷來都把它視為重要的表演技術基礎。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二夾弦代表作《三拉房》,郭素貞在自己房中一折很有代表性的表演,其中有這樣幾句唱詞郭素貞分別用四種不同的眼神面容,把郭素貞羞、怨、怕、喜四種心境演繹的活靈活現(xiàn)。
唱詞一:“一月前俺還當閨女,現(xiàn)在俺已是小媳婦”,演員用不敢正視的下視羞澀的眼神,扭臉、慢轉身,嫣然一笑,把足不出房的郭素貞從一個閨秀變成一個小媳女的情態(tài),剖離的遮掩無存。
唱詞二:“去年間正月底,嫂子幫俺做嫁衣,她說到恁姑呀,平兒巧,長的俊,可惜你攤了個丑女婿”。演員在處理這幾句詞時用一種半睜無神煩怨的目光,噘著小嘴,滿面愁容,踱動慢步,把郭素貞怨愁無神,不知如何的情景透析的清轍無遺。
唱詞三:“抬到婆家拜天地,拜罷天地入洞房,不一會進來一個人,坐在床沿脫靴子,俺心里止不住的撲撲跳”演員用閉目慢睜的眼神,轉而雙手虛掩面,氣喘、手下移按胸斜視,把主人翁那種懼怕、緊張、又不踏實,還想偷觀的心理活動表露的淋漓可見。
唱詞四:“借著燈光看仔細,只見他大大的眼,粗粗的眉,圓圓的臉,細細的皮,一舉一動有神氣”哎喲我的親娘,原來俺攤個俊女婿”,在處理這幾句時,自己先用斜體扭臉睜大眼,隨即加了一聲助詞“呀”,轉即成眼神笑瞇瞇,歡快輕拍手,喜悅輕盈跳動,把郭素貞瞬間感覺到千斤石頭落了地,又如獲至寶的那種喜悅、幸福、自美的情感表述的如臨其境。四個角色的心態(tài)面目變換,四種眼神的巧奇運用,把主人翁演飾的面目清新,韻意流連。
掌握戲曲舞臺表演藝術是表演藝術中異常艱深的功夫,這要靠演員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加深各方面的知識素養(yǎng),提高自己的藝術鑒賞水平,磨礪自己身體各個部位的表現(xiàn)能力,在長期藝術實踐中積累,總結正反面的表演經(jīng)驗,才能達到合乎常情,恰如其分,隨心自若,爐火純青的境地。
戲劇藝術是編劇、導演、演員、音樂設計、舞臺美術設計與觀眾集體創(chuàng)作,以演員的表演為中心的綜合藝術。演員表演的基本手段不是別的,是動作、是表情,其本性在于它本身的直觀性與非直觀性的揭示性的統(tǒng)一。
直觀性,通俗地講,就是動作直接訴諸于觀眾視、聽的特征,非直觀的揭示性,就是作用于觀眾視聽的動作與表情,必然地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內(nèi)容。直觀性與非直觀的揭示性,兩者的統(tǒng)一構成完整的舞臺動作與表情的內(nèi)涵,舞臺動作與表情是經(jīng)過藝術加工的,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結果。
戲曲,不例外也是以表演為中心的綜合藝術,也是以舞臺動作與表情為手段的戲劇形式?,F(xiàn)有人認為,戲曲舞臺動作中包含著歌舞化的意思,戲曲的程式是歌舞化動作這種戲劇“語言”的“語法”,戲曲的舞臺動作與表情必須運用這樣的語法,才能成章,否則戲曲則無“戲曲味兒”,也就不能稱其為戲曲。由此說戲曲歌舞化的舞臺動作與表情也是具有程式性質(zhì)的,程式性舞臺動作也就是程式性歌舞化舞臺動作。
舞臺動作與表情都是通過“怎么做”來體現(xiàn)“做什么”和“為什么”的,“怎么做”是直觀化內(nèi)容的具體形態(tài),包含著角色的思想感情。戲曲舞臺動作與表情不僅包含著角色的思想感情,甚至是角色思想感情的直觀形式,因此是有意味的形式,這種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個演員長期審美沉淀的成果,在審美的過程中,從程式性舞臺動作與表情中可直接感受角色的思想感情,從而產(chǎn)生共鳴。獲得感情并不是一件簡單伸手而得的事情,它還需要使舞臺動作與表情和相之規(guī)定的情境相結合,才可貼近完美。
作者簡介:吳鵬麗(1997.6-),安徽亳州人,亳州市演藝有限公司演員,主攻方向:小生、老旦、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