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華 謝偉健 宗德會
摘要:重點圍繞廣西和日本沖繩的洗骨二次葬的儀式內容、禁忌習俗進行考察、分析,并深入闡釋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情感寄托,比較研究了兩地在此民俗事象上的儀式流程和心理成因,認為廣西與日本沖繩的洗骨二次葬并非具有直接聯系,但存在諸多相似之處,體現了日本沖繩與中國華南民俗文化的深厚淵源,其相異之處又印證了二次葬習俗的流變。
關鍵詞:洗骨二次葬;習俗;心理根源
中圖分類號:K892.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8-0128-04
喪葬文化是民俗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而洗骨二次葬作為集中出現于特定區(qū)域和民族群落中的喪葬形式,更加能夠體現地方習俗風貌和喪葬文化的特殊性。廣西的洗骨二次葬以壯族最具代表性。中國最早的有關二次葬的考古遺址就是桂林甑皮巖古人類遺址,在其中發(fā)掘出的十八具人骨大部分采用了“屈肢蹲葬”的姿勢,這足以證明早在一萬余年前的新石器時期西南地區(qū)就出現了與之類似的葬俗。時至今日,洗骨二次葬習俗還普遍存在于廣西的壯族聚居區(qū)和廣西周邊云南、貴州、廣東等地的壯族民眾之中。這一喪葬形式對于壯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說明了它在悠久歷史中形成的對壯族極其深遠的影響。日本本土幾乎沒有二次葬,但在十三世紀左右,琉球開始涌現出與中國類似的洗骨二次葬[1]81,可以猜想這與中國文化存在著一定聯系。沖繩洗骨二次葬的分布范圍北起奄美諸島,南至八重山,但是在沖繩本島卻分布稀少,宮古群島則幾乎沒有分布,一些島嶼只有針對意外死亡者才進行二次葬,德之島更是出現了西有東無的現象,說明沖繩喪葬習俗的發(fā)展是破碎化且不均勻的,這也有可能是受中國旅居者分布地區(qū)的影響。
一、廣西洗骨二次葬的儀式內容與心理成因
儀式的進行反映著當地的文化傳統,而其背后又折射出當地人的生死觀和宗教觀念。廣西壯族人歷史悠久的洗骨二次葬傳統具有深厚的文化淵源,在儀式內容上繼承了中國傳統道家演變出的民俗思想,又體現出與傳統土葬觀念完全不同的靈魂認識,這與壯族社會結構密不可分。
(一)廣西各地洗骨二次葬習俗諸現象
廣西壯族人在洗骨二次葬時首先需要寄土埋棺,不僅要請風水先生尋找適合下葬的龍脈和良辰吉日,還要舉行做道場、哭喪等儀式,此外,有的地方還要另請高明的風水先生再進行一次擇日選址,為的是避免有人從中作梗,刻意選擇兇日。下葬時,僅用輕薄木料制成簡單棺木,死者身上也穿著簡便壽衣,隨葬品多為口含的銀元、折扇或小型玉石銅器等物件,棺木也是用土淺淺蓋住。三至五年后,則要由死者的家人,如果是女性死者則是舅父和姨父等女方家屬按照親疏程度宴請賓客,并提前準備好裝骨骸的陶甕,陶甕約高二尺寬一尺,小口,外飾有雙龍戲珠或雙鳳飛舞圖案,涂金色釉料,又叫金壇[2]。撿骨時,有些地方拜請當地的老者,有些地方則邀請專門從事這一行業(yè)的“撿骨人”。先供奉香燭供品,家人念念有詞,告知死者此行目的,隨后撿骨人開棺撿骨,由眾人將骨頭仔細擦拭干凈,并按照一定的順序放入壇中。根據記載不同,有些時候是先放入髖骨、尾椎骨等身體骨架,再在側面豎放腿骨和手骨,最后將頭骨置于頂上,有時則是先放下肢和上肢骨,再放入其他骨頭,不過頭骨一定是置于上方的。撿骨后,死者就沒有任何隨葬物品,僅撒一些朱砂粉,為的是賦予靈魂新的生命,所有工序完成后,裝有遺骨的壇子會安置在家族墓地中,也有不立即下葬,而是放置在屋檐墻角下或石穴洞窟內,日后再行下葬的。撿骨完成,還要香燭祭奠,并宴請到訪的親戚賓客,從而完整地結束這一儀式。
(二)廣西洗骨二次葬的文化背景和心理成因
廣西地處中國西南山區(qū),氣候潮濕溫暖,喀斯特地貌又多溶洞,在此生活的壯族先民可能是出于保存遺骨的想法,就將遺骨放入陶罐,保存在隨處可見的巖洞中??脊虐l(fā)現也已證實人們會往遺骨上撒朱砂粉,這可能是借其紅色隱喻血液,以此賦予干枯的遺骨生命活力。其次,遺骨在容器中保持屈肢蹲臥姿勢也是模仿胎兒造型,希望死者能夠輪回轉生,獲得新生命,這已經體現了原始的生死觀。
此外,廣西在歷史上接受了數次由于中原戰(zhàn)亂帶來的人口南遷,漢人的思想隨之融入其原文化中。壯族人洗骨二次葬時的大辦宴席,儀式周備,同時也反映了儒家重視喪葬祭禮的傳統。收集死者的遺骨,讓其歸宗列祖,也正體現了儒家講孝道、敬祖先的要求。而講求風水,重視時辰,乃至課日擇地,上香進貢的迷信思想,都是出自千百年不斷演變的道家民俗信仰,可以認為道家思想構成了壯族洗骨二次葬的基本形式[3]。民間傳統的宗教信仰構成了壯族洗骨二次葬的內核,而圍繞其外的是壯族人的靈魂觀和先祖觀。壯族人認為在初葬后,死者靈魂仍然無法得到安寧,舉行此儀式是對死者靈魂的迎接,讓游蕩在外飽受煎熬的死者能夠回到家中,蔭庇家人,同時成為祖先的一員[4]。這種儀式實際是將孤獨的死者轉變?yōu)榧抑幸粏T的過程,由于是死者死后數年才進行,所以也給了家屬足夠的平復心情的時間,提供了莫大的心理安慰,對生者來說也是認識死亡、感悟人生的方法。
社會因素也影響著洗骨二次葬。壯族先民是母系社會,由于交通不暢,歷經數千年仍有一些地方保留了遠古遺風。比如進行女性二次葬時女方親屬具有操辦權力等。洗骨二次葬一方面顯示了家屬的孝心,另一方面也是化解社會矛盾的機會。壯族社會重血緣姻親,在處理二次葬儀式時,社會關系的親疏濃淡都會顯現出來,死者家屬的邀請對象和應對情況也將成為重要的判斷標準。
二、日本沖繩洗骨二次葬的儀式內容與心理成因
在日本沖繩,洗骨二次葬發(fā)展較晚,這在文化上既受到很深的中國傳統民俗影響,又保留了當地的傳統,具有特殊的意義。當地人對洗骨二次葬也有著獨到認識,在習俗方面不僅沿襲了中國的傳統習慣,也融合了當地傳統,并受到外來宗教的影響。同時,沖繩人獨特的他界觀念與精神信仰,也在指引他們完成這一祭奠先祖的儀式。
(一)沖繩洗骨二次葬習俗諸現象
沖繩的洗骨二次葬初葬,19世紀初還大量使用風葬,即海邊崖洞的洞窟葬,后因佛教影響逐漸使用土葬,而明治政府則明令禁止風葬,要求全部使用土葬。如今的土葬基本為棺木葬,但在八丈島,以前一直是用一種高約60cm、直徑約50cm的水甕盛裝尸體,甕底開有小孔,為的是讓尸體在土中快速腐朽。死者家屬會在家中擺上六枚屏風,在其間設置新佛的牌位,直到49天服喪期滿才會撤下。死者死后七天內的牌位稱為“生亡者”,會由一名還未有月經的少女或已經絕經的老婦人擔任“服務者”,每日上香祭拜,為的是安撫靈魂。此外,沖繩還有按年數祭拜死者的習俗,一般年忌為1年、3年、7年、13年、17年、25年、33年等,第三年祭拜時,家屬會在墓地設燈籠,宴請賓客,宴后則會燒毀燈籠。
而八丈島的洗骨二次葬一般會在13年忌或17年忌時進行,根據人的胖瘦和尸體腐朽的速度不同,這一時間可以靈活轉變。撿骨時會由專人挖出遺骨,并用燒酒或海水清洗干凈,頭骨則會著重清洗。清洗完畢的遺骨會被放置在瓦楞紙箱等容器中,埋葬進先祖的墓地里。有些當地人認為進行二次葬僅僅是因為墓地有限,需要節(jié)省空間,但是家屬在葬禮結束后會舉辦更加隆重的宴會招待親戚和其他村民,從這一點來看,洗骨二次葬擁有儀式性,在深層含義上表達著人們對死去親人的尊重與懷念,已經給當地人潛意識上的影響,而不是單純以節(jié)省空間為目的。
在奄美諸島的沖永良部島,情況則稍許不同。死者會先被葬進村莊附近海灘上的石墓中。石墓一般南邊開門,終日吹拂強勁的海風,被當地人視為神圣之地,進墓需要脫鞋。沖永良部島也有49日服孝的習慣,除墓上設有精美的家型木雕外,還會在家中設牌位祭拜。改葬一般在死后3年左右進行,在琉球語中改葬的意思是“擦干凈”或者“潑水”,這也正說明了洗骨葬的性質。改葬的祭典又稱“考祖祭”,在改葬那一年的舊歷9月壬寅日,家人會打開墓門進行撿骨,7日后會進行另一項名為“nakanbi”的祭祀活動,翌日會進行先祖祭?!翱甲婕馈钡囊馑季褪桥c先祖同在。到了改葬日,數名死者近親會到達墓地,男子挖出死者的遺骨,女子再用海水清洗干凈,隨后再由腿骨自下而上按順序將遺骨放入沖繩自制的陶甕中,最后放入頭骨。陶甕會被埋在墓后的石塔后方,僅留一蓋露出地表,完成改葬后,家屬會宴請大多數村民,并砸毀初葬時放在墓上的木雕。死者死后33年的祭祀是對這名死者的最后追悼儀式,祭典會異常盛大,少女起舞念佛,甚為熱鬧,完成祭祀后,死者將會升天,成為神靈的一員[5]。
(二)沖繩洗骨二次葬的文化背景和心理成因
沖繩是四面環(huán)海的群島,海洋對沖繩居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13世紀左右佛教傳入沖繩前,沖繩擁有傳統的海洋信仰,即“龍宮信仰”。比如沖繩宮古島的女祭司大祝女具有神性,在祭祀時不能面向大海,以免給船只招來災禍,以及將棺木稱作“船”等。沖繩人將遠方的海島視為圣域,認為神會從海上來訪,施以恩澤。奄美島南部的加計呂麻島嘉入地區(qū)會將遺骨放在船上送入海中,一些地區(qū)舉行考祖祭時還會點火“為自海而來的祖靈驅寒”[6]。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沖繩洗骨二次葬儀式的意義與之并不相同。正如前文所提,沖繩的洗骨傳統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49天服孝以及每若干年一次的祭祀是對死者直接進行禱告,但是進行過洗骨二次葬之后,就變成了完全的對靈魂的祭祀,原因是這是一次通過死者遺骨來再次確認死者死亡事實的契機,確認了死者的逝去,對死者本身的祭祀實際上就結束了,洗骨意味著死者被凈化,洗去了污穢,從而得以轉生。他的乳名會延續(xù)給自己的后代,自身也可以化作后人的守護靈,這種守護靈信仰是非常獨立個人的,并非是認為逝者成為了廣播恩惠的神,所以和傳統的龍宮信仰所指的神并非一物。
沖繩的傳統社會制度多半為父系門中制[7]。門中制是指由具有親緣關系的人組成的獨立社會小組織,由眾人推選出領導者,管理日常事務。門中承擔著儀禮祭祀、社會調解等一系列作用,可以說沖繩的社會關系也是建立在緊密血緣關系的基礎上的。并且門中具有區(qū)域性,同一門中的人常常聚居,因此洗骨二次葬也是沖繩人調節(jié)親戚鄰里之間關系的方式。
三、廣西與日本沖繩洗骨二次葬的比較分析
廣西與日本沖繩的洗骨二次葬在儀式內容、觀念認知等方面具有諸多共性,又因其文化背景、社會結構和宗教的不同產生了區(qū)別。地理環(huán)境因素的差異帶來了多種下葬方式的演變,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推動了習俗發(fā)展,也塑造了民族信仰內核。
(一)初葬葬式的異同
洗骨二次葬的類型差別主要是指首次埋葬死者時所采取的方式或置放的場所間的差別。廣西壯族的洗骨二次葬分為寄土、撿骨、埋骨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寄土一般是將死者裝入棺槨,淺埋進土里,為的是讓尸體快速腐爛,也有將死者置于樹上自然腐朽或者火燒的。寄土一定要找風水師“課日”“擇地”后才能下葬,體現了人們對這一儀式神圣性的尊崇。
而沖繩的洗骨二次葬初葬相對來說復雜一些,有“濕葬”和“干葬”之分,所謂濕葬就是將死者埋入土中,而干葬就是露天的葬法。也有學者將其分為“埋葬”和“地上葬”兩種。埋葬也指土葬,地上葬則包括野葬、樹上葬、巖上葬、洞窟葬等。沒有特意使用火葬的二次葬。值得一提的是洞窟葬幾乎支配著整個沖繩的二次葬形式,究其原因,不僅因為沖繩的地理環(huán)境多洞窟,就地取材較為方便,還因為對缺乏建筑材料的沖繩人而言,洞窟同時也是居所,將死者置于洞窟中就是為其提供最后的住所,也是使其回歸祖先神靈的愿景。
由此可見,廣西與沖繩的二次葬在其基本形制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又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來源于當地居民對自然環(huán)境的利用和對生死信仰的認識,這些因素不僅引導著當地洗骨二次葬的發(fā)展,也塑造了儀式文化上的獨特風貌。
(二)儀式流程的異同
廣西壯族的洗骨二次葬與沖繩的改葬(二次葬)都會經歷三個階段,即初葬(寄土)、撿骨和埋骨。對于初葬的死者,兩地都會首先進行一定方式的追悼和紀念,以求安定死者的靈魂,幫助他度過死后至進行二次葬的時間。撿骨的時間也大致相同,一般都會等到尸體腐朽,如果開棺后發(fā)現尸體沒有完全腐爛,還會再等待一段時間,具有靈活彈性的特點。撿骨者大多數都為家屬,男性居多,也有一些地方禁止家中女性參與二次葬。二次葬的容器多為陶甕,而死者遺骨的姿勢必定是按照屈肢蹲臥的狀態(tài)擺放,頭骨也必定在上方。這也是隱喻人在母體中胎兒姿態(tài)的表現。陶甕一般都會埋入家族的墓地,意思是死者真正回歸了祖先,完成了進行二次葬前的那種“游蕩”狀態(tài)。在二次葬結束后,兩地都會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來訪賓客,使整個儀式圓滿落幕,這不僅是為了完成儀式流程,企求先人的完整回歸,還是家族成員與親戚、近鄰的一次交流與顯示自己孝心的機會。
不過兩地洗骨二次葬的區(qū)別也很明顯。首先是廣西壯族的二次葬在初葬時十分重視時間地理上的風水,會請教算命師傅,這無疑是受中國傳統迷信思想或道家文化的影響,而沖繩居民設立牌位,供奉新佛,是佛教文化的體現。廣西在經歷幾次中原居民南遷后,吸收了許多中原文化,并融入到了自身的二次葬中,不難理解其風水思想的來源。而沖繩也接受了佛教的傳入,如寬政12年(1800年)奄美諸島建立禪王寺等。這些宗教思想滲透進了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也改變了二次葬的形態(tài)。其次是廣西初葬時通常是棺木淺葬,撿骨后剩下的棺木有的丟棄,也有地方會由家屬帶回家做豬圈的欄板等,陶甕則被小心翼翼地請回家族墓地,而沖繩在佛教推行前常用風葬或大甕土葬,沖永良部島比較特殊,初葬使用的石墓就是死者的最終歸屬,撿骨后陶甕仍然埋在此墓下。撿骨時,廣西壯族有時會請專業(yè)撿骨人代替子女完成工作,但沖繩沒有這種習慣。撿骨后的容器方面,廣西基本使用陶甕,其紋樣和色彩也都形成了固定化的特色,龍鳳和金色釉面都代表吉祥富貴,既表達了家人對死者安息的愿望,也是希望死者能保佑自己生活安康。沖繩的撿骨容器卻不局限于陶甕,也沒有類似的圖案,墓地也多建在海岸沙灘上,反映了當地傳統的海神信仰。兩地舉行的祭祀活動和追悼儀式也不盡相同,壯族祭祀儀式是中國傳統民俗思想的體現,沖繩的祭祀更像是佛教與傳統信仰的結合體。
歸根結底,廣西壯族與日本沖繩的洗骨二次葬都以安撫死者靈魂為目的,同樣重視祭祀與酒宴,但是作為其出發(fā)點的思想本質和信仰卻截然不同。
(三)心理成因的異同
綜合來看,廣西和沖繩雖然有著不同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卻利用洗骨二次葬來完成相同的職能。一方面是調解社會矛盾,加強同親族的交流與聯系,同時達到“盡孝”的目的,另一方面,沖繩的祖靈信仰與廣西的祖先崇拜又有相似之處,都是通過二次葬的儀式將死者由死后對家庭有威脅的死靈轉化為保護家庭的祖先,表達了對死者的尊敬與懷念,其實質是以洗骨再葬的形式重新接觸親人,接納死者的靈魂。
廣西的洗骨二次葬以道教為形式,又兼容儒家守孝與家族觀念,擁有中國傳統民俗的事象和較之沖繩更加緊密、更加牢固的祖先回歸觀念。壯族二次葬在儀式細節(jié)上極盡所能,禁忌規(guī)矩更多,宴請排場的規(guī)模也更大。人們通過舉行這樣的盛大儀式,消解死者的痛苦與自身的不安,也徹底為死者打上了家族的烙印。
沖繩的洗骨二次葬則受佛教影響極深,從祭拜到洗骨都處處影射著輪回轉生的思想,佛教已經完全融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中,傳統宗教信仰卻和佛教形成了一種割裂性的、分化的關系,同時存在于當地的二次葬儀式中。沖繩洗骨的意義更多是讓死者升華并重生,雖然死者成為了家庭的守護神,但多了一層神秘朦朧的光輝,與家庭的關系既緊密,又頗感遙遠,我們認為這是兩地洗骨二次葬最大的不同。
四、結語
洗骨二次葬作為不同地域自發(fā)產生的獨特喪葬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人對于精神和社會的需求。對于古人而言,與其敬畏死靈,不如指引死者靈魂回到家中,看著親人安息自己的內心能得到慰藉,又能思考靈魂和生命的意義,而血親、階級和生死境界的矛盾又能在神秘莊嚴的儀式中得到緩解。廣西與沖繩的二次葬雖然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其必然的聯系,但其種種事象顯示了沖繩所接受的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廣西的二次葬是否與和沖繩關系密切的福建等地葬俗有關聯,是否能尋找到二次葬在東亞流變的線索,將是今后廣西與沖繩洗骨二次葬對比研究的課題之一。
參考文獻:
[1](日)酒井卯作.琉球列島における死霊祭祀の構造[M].東京:第一書房,1987.
[2]梁敏.撿骨葬——壯族主要的葬制[J].民族研究,1982(6).
[3]張立.我國民間喪儀蘊含的終極關懷精神探析——以山東樂陵民間喪葬儀式為例[J].2010(4).
[4]梁福興,陸發(fā)煥.壯族喪葬儀式結構及其文化象征意義解讀(二)[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0(1).
[5]八木透.日本の改葬習俗と韓國の草[J].佛教大學総合研究所紀要,1995(1).
[6]小野重朗.奄美民俗文化の研究[M].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81.
[7]中根千枝.南西諸島の社會組織序論[J].民族學研究,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