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規(guī)定的教育方針與課程標準的框架內(nèi),語文教師應“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關注教育對象,合理組織教學活動,在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應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實現(xiàn)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以及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的課程標準。
【關鍵詞】新課標;文言文;教學;興趣;合理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之所以豐富多彩,是緣于對文章理解的不斷深入,走進文本深處后的新感悟、新認識,緣于對文化傳承的欣喜。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通過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思考文言文的教學價值,正視文言文的教學現(xiàn)狀,對文言文教學進行合理的探索十分重要。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實現(xiàn)全體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實現(xiàn)全體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發(fā)展,實現(xiàn)新課標中關于文言文教學的理念。
一、文言文的教學價值
文言是只見于文而不說出口的語言,在五四運動之前通用的書面語是以古代漢語為基礎的。而文言文是一種定型化的,并且是書面語言,至今已經(jīng)使用了兩千多年,從先秦的諸子百家、兩漢詩詞歌賦,到唐宋時期的古文、明清時期的八股文等都包括在文言文的范疇里?!拔难晕摹敝械摹把浴笔侵肝淖帧⒃~語、句子本身的作用和內(nèi)涵,就好比實詞、虛詞的不同內(nèi)涵和特點。而“文”就是說文字、詞語、句子中所包括的思想感情、自然文化等因素。
經(jīng)過無數(shù)的時間洗滌而遺留到現(xiàn)在的一些耳熟能詳?shù)奈恼拢òü糯脑姼瑁?,是最?yōu)美的文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這些文章中融入了前輩們的遠大理想、精神感情,是我們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偉大財富;這些作品中千錘百煉的語言,斐然可觀的文采,匠心經(jīng)營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為我們?nèi)≈槐M的寶藏。先哲用極其準確的文字加以組合,向我們展示了漢語的獨特魅力。文言文的魅力既取決于它本身的精練優(yōu)美,還取決于它本身質(zhì)樸素雅的文風,更取決于它蘊含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當代只要是有所成績的作家,特別是散文家,有很多都是從這個寶藏中吸收過豐富的養(yǎng)料。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就增加著自己的文化價值。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所積累的不只是文言文中的詞匯和語言,伴著學習共同增長為我們精神生活的,是中國的思想、中國的氣派、中國的情懷、中國的靈魂、中國的道德、中國的德育。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所得到的道德教育在學生當下的生活和未來的道路里是有所幫助的。
文言文是一種比較簡練的語言,它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和寫作意圖,可是很多學生對文言文是望而生畏,把它看作是難懂的天書,面對文言文學生不知所措。教師是學生學習上的領路人和指導者。為了增加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在思考中掌握詞匯的用法,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學習潛能。文言文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文章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通過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可以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思想和認識,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冻踔姓Z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參與到語言知識的探究中,通過自主思考了解文言文的特點,理解文言文內(nèi)容,并借以傳授中華民族積極的思想文化。為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內(nèi)涵,發(fā)揮其對學生的美育教育作用。文言文是古代漢語,古代漢語發(fā)展演變?yōu)楝F(xiàn)代漢語,既有不變之處,也有變化之處。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這些變化之處,這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和根本。只有學生掌握這些語言基礎在學習和探究中才能夠靈活應對,輕松理解。為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把握好字詞關,讓學生能夠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以及一些常用的虛詞和實詞的含義。這些詞匯是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根本和基礎,只有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詞匯才能夠真正地理解它的用法,在運用和理解中才能夠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在具體的理解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實詞和虛詞的翻譯,促進學生能夠掌握詞義,理解文章。在翻譯實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語境分析法來探究。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很是常見。
二、文言文的教學現(xiàn)狀
文言文教學的內(nèi)容,包括文言、文章、文學、文化。文言文的教學方式與其他各類文體的文章都不相同,但是根本上卻是相似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選篇是專家們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是我國千百年的文化中最有特點的文章,這些文言文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語文素質(zhì)?,F(xiàn)在就常規(guī)課堂而言,文言文教學的大眾化模式依然是“串講+翻譯+處理課后練習”。文言文的教學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是不科學不理性的,也不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大多數(shù)的文言文教學有些偏重于教學對文章中實詞的解釋、文章中各個虛詞的作用、文章中每個段落的翻譯。不正確的教學方式,它的壞處不僅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更體現(xiàn)在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文言文被當作現(xiàn)代文來讀,學習內(nèi)容重“文”輕“言”,言不實,文亦虛。事實上這兩種教學模式都是不正確的,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文”“言”并重。從總體入手,通過主問題和板塊式教學在整體把握“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知“言”、積累“言”、再因言解文,引導學生體會“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味外之旨”。
三、文言文的教學探索
新課標對初中文言文教學以及閱讀教學目標是: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有感情地朗讀,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取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還應“注重積累”。良好的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中,每一個教學過程都應以教學目標、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為核心,尤其是對于重要段落和詞句的理解。教把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作用都發(fā)揮到極致。在任何一篇文言文中抓到一個切入點,它可能是一個字、可能是一個詞、可能是一句話,更可能是一個段落,從這個切入點理解文章,探究主旨,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一)從標題中找到切口
標題是文章的靈魂所在,是文章的眼睛。凡成功之作一定要有精準、簡要、有吸引力的標題。在文章中標題起引領的作用,它展現(xiàn)了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文章的條理以及作者所融入的思想感情。標題中直接或間接顯示了大量的文章信息,是老師做好備課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對于簡潔明了的文言文,標題的解讀價值更高。比如《傷仲永》中一個“傷”字就可以引領全文,認真閱讀標題的每一字,它包含了文章的內(nèi)容、文體的提示,尤其是每篇文言文中重要的段落和詞句的理解,使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有章可循。
(二)挖掘文學文化價值
對于短小的文言文,要引導學生通過文言助讀資料深入故事的文化背景中,將文言文的文學文化價值最大化,同時積累字詞,培養(yǎng)語感一舉兩得。
對于長篇或者在長篇中的節(jié)選部分,要從整體上把握文章隱含的文學文化價值。
(三)整合優(yōu)化課堂
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文言文都是寫景狀物的優(yōu)美篇章。其中,《記承天寺夜游》在我國千百年來的文華寶庫里有著舉足重輕的地位。在學習這個單元的文言文時,要注重字詞的積累、理解文言文的大意,還原文言文的情境,感受作者在文言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小石潭記》和《滿井游記》為例,兩篇文章起承轉(zhuǎn)合,結(jié)構(gòu)嚴謹,敘事寫景,情景交融,意蘊無窮,耐人尋味。這兩篇文章內(nèi)容、手法有很多的共同點,可以放在一起進行教學,進而使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應該創(chuàng)造更多的情境,更多的方法,去品味亮點,設疑激趣,挖掘內(nèi)涵,精彩導入,美學鑒賞,全面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美學修養(yǎng)。
(四)正確組織教與學活動
文言文教學中常常把古漢語語法放在不適當?shù)奈恢茫珡娬{(diào)所謂語法規(guī)律的掌握。在教學中要認識到詞匯是重點,在教學中要關注到對重點文言字詞的涵蓋。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文言文的學習必須從感性著手,在閱讀中提高對古代語言的感受能力。對文意的理解,離不開具體的語境,語境與作者思想感情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相關。老師的言傳要與學生的意會相結(jié)合,重要的是學生自己的體知。課堂上,教師不包辦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同時要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疑問,以問題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老師要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進行追問,使問題得以進一步明確和深化。如《記承天寺夜游》的課堂上,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把月色描寫這么美?”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問題及時追問,“哪些地方描寫了優(yōu)美的月色?”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進一步追問,“這些語句美在何處?”這些追問的提出,緊緊扣住了文章的核心,既幫學生梳理了文章內(nèi)容,緊扣了教學目標,有效引領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又對解決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給予了有效引導。教師的教應采用比較靈活和輕松的體例。如問題的突現(xiàn)鮮明,配插圖,參與學習,理論對話,行動思考。同樣,學生的學,也要靈活生動,應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自主探討學習,相互幫助學習。
四、結(jié)語
文言文的教學要改變以前零碎、沒有秩序的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并使學生對我國千年的文化產(chǎn)生由衷的熱愛,從而使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文言文課堂教學改變了以前無趣的氛圍,把語文的課堂教育重視起來?!缎抡n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中提到“課程”與“課堂”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活動中整合“新課程”,在課堂行為中顯現(xiàn)“新課程”。在文言文的課堂學習中構(gòu)造一個不一樣的學習者,使文言文的課堂教學發(fā)生變化,教學理論和教師思想必須符合課堂教學。在當代環(huán)境下,創(chuàng)設新課堂,讓素質(zhì)教育融入文言文教學,是每一個教學工作者的首要任務。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加強課堂教學,使文言文教學越來越豐富。
參考文獻
[1]張中行.文言和白話[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4).
[3]傅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盧思彤,女,1993年生,遼寧省錦州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